香港《明报》署名吴志森的评论称:“英国人殖民统治香港百年,没有给港人足够的民主,但近几十年来,却享有充分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批评,自由抗议。我们有充分自由读什么书,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影,唱什么歌。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免于恐惧‘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生活。”“回归14年,有心人不断叫喊人心还未回归,中港要尽快融合。李克强访港那种如临大敌遇人杀人,滴水不漏遇佛弒佛的保安措施,在内地早已是标准的家常便饭,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融合就是把内地的那一套变本加厉的搬来香港,就是以国安之名肆意剥夺我们最基本的人权自由,这已碰触到港人最敏感的底线,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奋力回击。”

香港《信报》署名王永平的评论称:“当天,十多名警员把一名学生推入后楼梯,然后把门关上的画面,令人看到‘有杀错,无放过’的强权威势,是香港特区政府争取自由、民主的反面教材。”“港大百年,校庆的特别意义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修读,成为启发他后来推翻满清、创立民主中国的理想。在这个培养一名不惜以武力革命争取民主自由的伟大政治家的校园内,是什么人决定不容几名只是穿上抗议恤衫、举字牌和喊口号的学生?这简直是对历史的一个莫大讽刺。”

香港《信报》署名丁望的评论称:“‘一国两制’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香港能否维持原有的制度优势,并不断完善制度,增进居民的福祉,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香港当权者如果不依据基本法坚守‘两制边界’,如果让政治、社会往‘大陆化’滑下去,制度优势就会消失,港人岂能‘免于恐惧’?套用唐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香港将陷于‘自由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困。”

香港《信报》署名田北辰的评论称:“到底是‘主’变了,还是‘护主’的人变了。传媒不满政府新闻处统一发放片段的其中一个理据是,李克强在酒店与曾荫权会面,就政府新闻处提供的片段看来,宾主尽欢,一团和气;等到新华社其后的报道,大家才知道原来李克强还要求港府‘切实有所作为’、 ‘积极帮助市民特别是基层市民排忧解难,缓解生活压力’。近年香港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来自北方的‘训诫’亦愈来愈直接,港澳办主任王光亚最近针对本港房屋政策及对公务员的批评,港府再也捱不住领导人的另一番‘暗示’。试想想,万一领导人访港期间有人发动抗议,甚至来个‘拦途上访’,届时港府如何担当得起?”

香港《信报》署名林行止的评论称:“在一般情况下,市民对安检引起的种种不便,都能包容,何以这次特别敏感?”“笔者反复检视、思量事件的经过,得出此为‘曾氏综合政’有以致之。”“在曾荫权治下,”“市民对他少有好感;问题不是他没管治之术,而是他没首长风范,把‘忠则尽命’表面化,还把握一切机会向其接触到的京官倾情表达,哪里见到‘共’帮人、‘中’字号便如中蛊,额头发烧、骨头发软,矮了一截,那使港人打从心里感到难过难堪,对他少了敬重;而长于政治老于世故的‘老共’看在心里,也未必瞧得起曾荫权和他领导的特区。”“这次港大事件,警方过分紧张,为社会制造诸多不便,要不是‘曾氏综合政’倾向于过犹不及,警队所承受的压力不是那么大,市民会有那么多麻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