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级市场高溢价发行,二级市场却低迷不振,散户投资者不应该成为替罪羊,假市场化才是问题的症结。

中国证券市场化存在三大顽疾,发行机制不合理,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内幕交易横行。

退市制度正在建设过程中,证监会对于内幕交易已经重拳出击,只有对发行体制,各方意见不一。

供求关系成为评估新股发行的理论根据。有人认为,目前新股三高发行,是因为新股发行数量不够,导致供不应求;也有人认为,2011年二级市场的低迷,三高发行的新股是罪魁祸首。甚至到最后,普通投资者成为替罪羊,有人振振有辞地说,明知是三高发行,为什么还要打新博利?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散户太不理性,应该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这真是挨了打还要被骂,普通投资者冤哉枉也。

以供求关系理论应用于投资市场是极大的错误,以供求关系理论指导未来的新股发行将重蹈覆辙,以普通投资者的不理性为新股发行的不公平卸责,既无良又无知。

中国的新股发行是全盘违背市场要义的伪市场化。金学伟先生表示,累计询价方式的市场化发行是20年股市最大、也是最荒谬的一次过失。它充分反映出我们在改革路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利益导向。

累计询价制度是隐性的做市商机制,264家询价机构集体把发行价抬到高位,而不必对自己的报价负责,这无异于纵容机构的人情报价。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1月7号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新股发行,同样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他表示,市场参与者判断股票价值的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同时,机构投资者队伍还十分薄弱。如果机构投资者薄弱,市场的主要交易行为不以持有股票作为目标,必然出现较强的短期化行为。

短期化行为与市场参与者判断力不强,这些都是表像,问题的本质是,累计询价制度成为264家新股做市商者的内部游戏。表面上看来,A股市场新股发行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累计询价机制,实际上,就是不负责任的累计询价制度,使A股市场投资者成为献祭的羔羊。发行者、询价者、中介机构成为一级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利益团体密不透风,通过瓜分一级市场的红利,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套在高岗上。

有基金业内人士表示,每当新股发行之时,通过各种关系请求基金经理参与询价,从而拉高发行价的做法一直存在。深交所数据显示,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可见,不理性的不是普通投资者,恰恰是被倚为干城的机构投资者。

机构也有苦衷。如果机构不抬高报价,今后在人情市场中将无立足之地。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所有的机构会成为抬人者,一朝一日也盼望成为被抬者。

只有二级市场疲弱不堪,询价机构才能稍微放松一下绞索。在截至1月5日发行的5家上市公司,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数量合计只有47家,平均不足10家。而在2011年四季度发行的新股中,平均每只都有20家基金公司参与询价;2011年三季度,每只新股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数量平均超过22家,基金参与询价数量已明显减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