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剧:青少年成长的一道坎
文/魏英杰
尼采说:上帝死了。可是偶像还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0.5%的受访者担心偶像剧泛滥误导青少年,仅4.6%的人表示“不担心”。有趣的是,尽管受访者中六成以上是家长,却有9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看偶像剧。
偶像无处不在,尤以偶像剧为甚。所谓偶像剧,主打的是偶像明星,主推的是偶像经济学,当然需要借助造星来吸引人,这样才能赚粉丝的钱。偶像剧的另一个特征是媚俗,越媚俗越好。因为要赚粉丝的钱,所以不能不去迎合这一人群的精神需求,自然也不能不投其所好。正因如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娱乐奇观:越烂俗越矫情的偶像剧往往越多人爱看。
偶像剧为何那么受欢迎?其实,并不是青少年才喜欢看偶像剧,我身边不乏成年女性也热捧这些偶像剧。但和青少年不一样,成年女性看偶像剧,除了无聊之外,原因无非如下:一来偶像剧看起来轻松,不用费脑筋;二者,偶像剧明星男的帅女的靓,能满足其审美需求;三者,借助偶像剧,能让她们回到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做一场青春的梦。那些长年累月追捧韩剧的女性们,就是这样把偶像剧当作精神的按摩器。
青少年却不太一样。青少年的人生是一张白纸,对未来有着无数憧憬。偶像剧就是在这上面满足了他/她们的欲求。处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暗地里难免想象自己的男女友长什么样,会怎么向自己表白,情人节、纪念日、热恋、初吻的时候,又会做出什么浪漫举动。观看偶像剧时,少男少女们何尝不是把自己当成男女主角,进行一场又一场爱的预演。那些死忠于某明星的少男少女,其实早已把自己的人生憧憬寄托于这尊会说话的偶像。
一旦进入这种情景,偶像的示范效应将成倍放大,偶像剧所宣示的价值观也将深刻影响受众。上述调查显示,早恋、拜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偶像剧对青少年三大负面影响。这个结论大体上可信。入戏太深的粉丝连偶像的发型、衣着、举止都会刻意模仿,难免也会渴望像男女主角那样轰轰烈烈地去爱一场。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简直不胜枚举。
但这并不是说,偶像剧就一无是处。
从根本上说,偶像崇拜是不可避免的。旧的偶像倒下,就会有新偶像在废墟上立起来。尼采说“上帝死了”,呼吁人类回归自我理性。结果呢,尼采死了,上帝还在。所谓偶像,换个说法就是榜样。人们喜欢的体育明星姚明、刘翔、林书豪,其实也是偶像,本质上与刘德华、周杰伦并无分别。就此而论,偶像剧之所以为人所诟病,问题并不全出在偶像崇拜本身,而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不够“先进”。例如,上述偶像剧的三大负面影响,早恋不符合“青少年应远离黄色污染”的价值观,拜金违背了“追求高尚”这一主流价值,如此等等。
与其说偶像剧误导青少年,不如说任何类似负面价值观的存在,都可能带坏青少年。比如,偶像剧过度渲染富家子弟声色犬马的生活(如《宫》),可能让青少年产生拜金观念。可下这个论断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承认,青少年产生拜金观念,根本用不着偶像剧的“启蒙”。现实生活中,类似“坏的教育”还少吗?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这些偶像总是在起着正面或者负面的作用。一个偶像冉冉升起,一个偶像黯然消失,这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偶像,有时候就是用来打倒的。打倒一个偶像,很可能意味着个人对某种价值理念的超越。特别是,偶像剧里的那些明星,无一不是商业的产物,他们头上的光环因此越发显得虚妄。我们既要看到偶像剧的“坏影响”,却也不必刻意夸大其负面作用。就像我们70后这代人,年少时看了不知多少琼瑶言情小说,那时候总也有人说,这些作品是在“毒害青少年”。回头想,这代人不也一样好好的,至少并非所有人都被“毒害”了。
眼下泛滥成灾的偶像剧,就是青少年成长的一道坎。在青少年成长之路上,还埋设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坎。迈过这些坎,一个人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
2012年2月26日
《深圳商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