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28事件40週年紀念遊行

民進黨的性格仍是選舉取向,一朝黨主席有一朝的政策,而檢驗蘇貞昌、謝長廷大陸政策主張的適用性,只能在後續的選舉中得到答案,至於何時民進黨會有「路線轉型」的改變,目前看來,仍屬遙遙無期。

文/朱建陵

長久以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經常被批評為「變來變去」,但民進黨執政時期擔任行政院陸委會主委(2007-2008)的陳明通對這種批評不以為然。他認為,民進黨大陸政策有一套清楚的「戰略」目標,為達到這項目標,民進黨的相關「戰略規劃」相當縝密,外界認知的「變來變去」,其實是民進黨為因應外在情勢變遷所作的「戰術」調整。

根據陳明通的說法,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戰略目標是「兩岸關係正常化」,其內涵,是以「台灣主權獨立,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為基礎,發展雙方的「正常關係」:拋棄猜疑與對立,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秉持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原則,兼顧地緣政治、區域穩定及經濟利益,創造共存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吾人若從「統獨」的角度來剖析,陳明通的看法可以簡化如下:在主權現狀層面,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據憲法,目前的國號是「中華民國」;在主權未來性層面:追求歐盟的統合模式;在交流合作方面,要像兩個正常友好國家間的友好合作互動。

至於這些看法是否已經成為民進黨的「共識」,則必須由民進黨歷年通過的三項主要文件來檢視,包含1991年的「台獨黨綱」、1997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與2007年的「正常國家決議文」。

依據1991年的「台獨黨綱」,民進黨主張: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既是歷史事實又是現實狀態,同時也是國際社會之共識。台灣應就此主權獨立之事實制憲建國,才能保障台灣社會共同體及個別國民之尊嚴、安全,並提供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幸福、正義及自我實現之機會。該「黨綱」並主張: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台獨黨綱」的相關論述,在主權的未來性層面,並沒有任何「統一」或「統合」的想像;在主權現狀層面,亟力打破「中華民國」的現有主權格局,並實際提出透過公民投票邁向台灣獨立的主張。至於兩岸間的交流、交往,則自始至終未被提及。

至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在主權的未來性層面,提出:「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其中,雖然公投仍為手段,但統一或獨立成為一個開放的選項,更重要的,是未把透過公投決定台灣前途視為一項行動方針,而只是一項防衛性、宣誓性手段;在主權的現狀層面,則仍依循原有主張,即「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至於兩岸間的交流、交往,則稱「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及諸般利害因素的交錯下,台灣必須審時度勢,妥善規劃安全、謹慎、漸進的中國政策」,這裡面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必須發展與中國大陸的友好關係,但已點出了方向。

基於國民黨的分裂,民進黨在2000年取得執政地位,由於只獲得不到40%的選票支持,獲得大位的陳水扁,因此一開始即企圖走出一條「新中間路線」,既吸納泛藍政治勢力,也爭取大陸方面的認可,所以在就職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的主張。他當時說:「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這裡面的「四不」,陳水扁去除了大陸對台灣走向「急獨」的恐懼;「一沒有」,則保留了大陸對台灣走向「統一」的可能性想像。

或因台灣內部政治勢力及相關情勢干擾,或因大陸未給予足夠的回應支持,陳水扁後來改弦易轍,這是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出爐的背景。「正常國家決議文」的主要內容包括: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任何有關獨立主權的變更,必須經由台灣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國號應正名為台灣;應以台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致力台、中關係正常化。

依據「正常國家決議文」,關於主權的未來性問題,已經是明確的「一邊一國」,而與中國的政治聯盟關係,既無聯邦、邦聯的「統一」,也沒有歐盟的「統合」,就是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間的正常關係;關於主權現狀問題,則延續民進黨的一貫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與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相較,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在追求獨立方面更為積極,明確提出以「台灣」為國號的主張;與1991年的「台獨黨綱」相較,則是對公民投票的態度趨於保守,未將其視為行動方針,與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相近。

至此,關於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吾人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簡單結論:

民進黨長期堅持的原則,是對台灣主權現狀的認定: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相統屬。在追求台灣獨立的積極性方面,前後有所差異,1991年的「台獨黨綱」最為積極,主張打破現有「中華民國」主權現狀,以公民投票方式完成獨立建國。其後,公民投票成為一種改變台灣主權現狀的「主張」,而不是「行動方針」,態度漸緩。

在兩岸主權的未來性層面,民進黨自始至終沒有任何「統一」或「統合」的論述,但另一方面,「公民投票」則留下些許想像的空間。在兩岸交流、交往關係層面,除了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約略點出方向外,對於當前兩岸交流、交往大勢,至少在正式文件中,民進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自1987年建黨起,民進黨自始就是一個鬆散的結合體,黨內各派系、派系內各山頭都有主見,尋常事端要創建一個「共識」都屬不易,何況兩岸關係如此重要且大規模的議題。不過,民進黨的另一個特點,它是一部選舉機器,選舉結果是檢驗真理的最重要標準,在2008、2012連續兩次總統選舉敗選之後,民進黨開始出現檢討兩岸關係論述的聲音,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概念。

謝長廷屬於民進黨內的「開明派」,他從兩岸關係出發,早在2000年當謝為高雄市長時,就提出「一國兩市」(高雄、廈門)的主張,但當時由於民進黨內的反對意見而作罷,其後,在國民黨與大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大步開展兩岸交流、交往關係之後,謝長廷才逐步完善他的「憲法共識」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傳出謝長廷可能出任重設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之主任委員後,謝長廷關於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並無「冤仇」的說法,得到大陸官方媒體的廣泛報道,似有「注意到」謝長廷動向、並給予審慎肯定之意,但這是否代表謝長廷「憲法共識」的主張,可以為大陸方面接納,由於未來變數仍多,仍有待檢驗。

對於民進黨大陸政策多年來的「變來變去」,長期鑽研民進黨問題的大陸學者徐博東認為,民進黨歷史上的這些「台獨轉型」,都不是最高層次意義上的「路線轉型」,只不過是中低層次的政策和策略上枝枝節節的調整。他認為,民進黨的路線轉型,目前條件仍不成熟。

對於台灣的主權現狀,國民黨、民進黨的差異不大,徐博東所稱的「路線轉型」,或指關於兩岸統一的未來性問題。目前為止,根據國民黨版本的「九二共識」,國民黨已經認可根據憲法所確定的「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的立場,但民進黨從未提供任何兩岸「統一」或「統合」的想像,自始至今,只有在走向台灣獨立方向的或疾或徐差別。

另一個相關性問題,是台灣是否參與大陸的民主化進程。擘畫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認為,台灣可以關心,但不可過度干預,以免破壞兩岸關係。民進黨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游盈隆認為,民進黨的兩岸議題長期圍繞著主權與經濟議題,他主張加入大陸民主與人權問題,以此配合大陸民間力量的覺醒,有助於找到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定位。

不論如何,民進黨的性格仍是選舉取向,一朝黨主席有一朝的政策,而檢驗蘇貞昌、謝長廷大陸政策主張的適用性,只能在後續的選舉中得到答案,至於何時民進黨會有「路線轉型」的改變,目前看來,仍屬遙遙無期。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戰略規劃」
1、凝聚國家定位共識: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憲法國號是中華民國。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互不隸屬、互不統治、互不管轄的國家。
2、以歐盟統合模式作為兩岸未來全新的思維格局。
3、過渡性安排,兩岸要從經貿、文化的統合,到政治統合的新架構,其中包含協助中國政治民主化,以化解兩岸根本的矛盾。


謝長廷的「憲法共識」

1、在台灣內部建立「憲法重疊共識」,以尊重既有憲法規定及其後續增修條文為原則,團結台灣內部「台獨派」與「維持現狀派」關於主權現狀的定位概念。此一「憲法重疊共識」與國民黨主張的「憲法一中」並不相同,在「憲法重識」中,「一中」是一個動態演變中的階段性現狀概念,而不是恆久不變的原則,「憲法」才是根本原則。
2、「憲法一中」是一個需要被改革的對象。其隱含之義,可以透過政治力修憲,也可以透過全民公投等方式,改變目前憲法的規定。
3、以「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兩岸目前交流、交往的基礎是「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內涵,大陸方面不願討論,國民黨主張「一中各表」。「一中」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陷阱,「各表」又不為大陸所接納,「憲法各表」將可以去除「一中」的未來性想像,又可以彰顯台灣的主權地位。

民進黨大陸政策大事表

1995年,蘇貞昌等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
2000年,在堅持以「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呈現多元論述的狀態。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於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
2002年8月2日,陳水扁在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論」。
2006年1月1日,陳水扁宣布緊縮兩岸政策,將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2006年1月26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就職典禮時,陳水扁指示:民進黨應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
2006年1月29日, 陳水扁在春節談話中表示考慮是否要廢除國統會、廢除國統綱領。
2006年2月7日,民進黨發布新聞稿「邁向正常國家 廢除國統綱領」。之後原訂於3月舉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行政院發布「積極管理」政策,引起預定參加辯論之部分人選反彈、退出辯論,辯論會因而取消。
2007年3月4日,陳水扁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二十五周年慶晚宴上,提出「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只有獨統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