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大學老師教德國的語言哲學。那時,每上完一節課 要交篇文章。我跟老師說:「老師,我真的很喜歡這門課,我也想到了一個題目,很想把它完成,但是我覺得要把它寫好,必須再花長一點時間,所以這一學期的功課我就不交了,我寫完之後再給你看,你能到時候給我評語嗎?」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我那門課得了不及格,因為我沒交功課。但是,一年之後我寫了篇論文給老師。他給了我一個評語,給了我最高的分數A。當然,那個分數已經沒有用了。
現在很多香港小孩從小學學鋼琴,是為了升學。他們跟父母是這麼對話的。他說:「我再也不要彈了!我恨透鋼琴了!」爸爸媽媽就會說:「放心,你只要考到八級,你這輩子都不用彈了。」彈鋼琴的最終目的是以後都不用再彈,有這種學習嗎 ?但是我覺得今天大部分人對學習的態度,事實上是這樣的。我今天這麼苦學,就是為了以後永遠都不用再學了。
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都太嚴密地幫所有人規劃好你要做什麼,完全忽略掉自發的興趣的部分。我想說,年輕的階段,我們不用讓自己陷入很多的必然性裡面,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自由。我想教育,其中很重要的目的,恰恰就是讓我們反省,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有這麼多,必該如此、必然如此的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