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每年聖誕前後,我都有重新翻看《新約》的習慣。而每次讀到耶穌的話語,都不能不為之震動,例如以下這一段話:
「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加6:20)。同樣一句話,在馬太福音裏面則寫成「心靈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前者直指「貧窮」,後者則加上「心靈」二字。到了新標點和合本,「心靈貧窮的人」更直接譯成了「虛心的人」。那麼,路加福音裏的「貧窮」是否就是馬太福音中的「心虛」呢?耶穌所要祝福的窮人,究竟是經濟和物質上匱乏的窮人,還是今天很多人所說的那種謙虛受教的人呢?不同的詮釋關乎不同的耶穌形象,更涉及到截然兩樣的神學觀點。難怪一個小小的「窮」字能夠引出後世無窮的討論。
讓我們回到希臘文版,這裏的「窮」人原來寫做「ptochos」,它的意思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真真正正一無所有的窮。這種人之所以窮困,或者出於疾病,或者出於重稅,又或者出於失地,在希臘人的概念裏常常和剝奪有關,是天地不仁社會不公的受害者。他們之所以窮,非因個人不夠努力,而是命運乃至於制度結構的結果。
再看看耶穌的生平。在他那個年代的羅馬帝國裏面。「神子」通常指涉比他年長六十多歲的奧古斯都。如那位被捧成天神的羅馬皇帝不同,「神子」耶穌處在社會底層,生在馬槽之中。受邀到村中頭人的家裏做客,他卻寧願造訪一名無依無靠的婦人。請試想一下,對當年被迫接受殖民統治的猶太人而言,對那些活在社會下層並且目不識丁的平凡百姓而言,「貧窮的人是有福的」這句話的份量該有多重?耶穌的福音真無異於一個正義烏托邦的預許。
活在如此一座堅尼系數排名僅僅高於部份非洲國家的繁榮都會,《新約》怎不令人震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