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弱势群体成员的自尊”的短文中提到,对于弱势群体成员如何成功维持其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克罗克和梅杰提出三种重要机制,一是“偏见归因”,即“将自己的可怜状况和受到的消极待遇归咎于他人对群体的偏见”,二是“群体内比较”,即“仅与群体内部的人、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三是“选择性评价”,即“贬低优势群体所看重的品质,认同其自己群体所表现的主要品质”*。觉得似曾相识,“阴谋论”是比较典型的偏见归因,“彼此攀比”正是群体内比较,极端者会任由强势者欺压,却不能允许群体内部的人或与自己地位相近的人选择抗争和发出批评的声音,“攻击普世价值”则是“选择性评价”之典型。
用心观察会发现,某种文化下浸淫的人,自我趋向弱小却十分自我中心,只会推己及人却不懂换位思考,不承担责任却喜欢唯我独尊;对他们来说,立场永远比是非重要,他们喜欢结党营私却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价值观。
如此巨大的弱势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与其相对的强势群体到底是谁?我以为,是他们臆想的敌人,所谓“非我族类”,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一巨大弱势群体是由群体内自古以来不受监督和控制的强权所打造。
*《自我与人格》【美】兰迪-拉森 戴维-巴斯 著 郭永玉 杨子云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P108-113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