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私

你注意过电影里的记者吗?

作者: 大副  |  评论(0)  | 标签: 读书看电影 ——《电影撞新闻》读后 正如没有人能说清全世界总共生产过多少部电影一样,大概同样也没有人确切知道电影中的一个小类——“描写记者、表现媒体的电影”——有多少吧? 200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专门开辟了一个“新闻前线”单元,放映了91部与新闻有关的电影。当时的公告是这样写的——“新闻业的历史两倍于电影的历史,它们却同样复杂,拥有权力与影响。在时空中更迭发展,新闻与电影一样承载着信息、意识形态、政治、真实和谎言。这一回顾在电影的历史之旅中洞察新闻业的各个层面:调查报道者、丑闻揭露者、写伤感文章的女记者、讨伐者、英雄、反派。这旅程探询并言说着我们的社会如何看待自身”。 遗憾地是,据说这91部电影中没有一部中国(大陆)产的片子。令人艳羡的是,有一位中国记者,却搜集了这91部“新闻片”中的大多数,甚至还不止。此人姓张名修智,曾任新华社《奥运2008特刊》总编辑,是我刚读完的《电影撞新闻》这本书的作者。 此书收录作者的相关影评35篇,也就是说介绍、评点了35部“新闻片”。悲哀的是,这些片子中,我完整欣赏过的只有一部,就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佳作《公民凯恩》。余下的,有的曾看过片段,有的曾看过介绍,有的读到过影评,还有的,甚至以前都没有听说过。 也许看影评有个“正确方法”是先看电影再读影评,这样可以和自己的感受两相对照、印证。但我不是没看过这些片子嘛,所以看影评就多少有点看电影的意思了。这貌似比较尴尬。不过我想,看过影评再去补看电影的人也是有的吧。 这种“新闻片”种的主角大都是记者。那么,记者到底是做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记者是如何工作的?不同的记者肯定有不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但同时,他们又似乎总有一些相同之处。那么,在作者提到的这35部电影中,都有哪些类型的记者呢? 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正面形象——秉持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锲而不舍为调查事实真相百折不挠的记者。比如他们—— 《总统班底》中因为揭露“水门事件”一战成名的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 《杀戮之地》中亲历红色高棉血腥清洗事件的的《纽约时报》驻柬埔寨记者尚伯格,以及他的翻译和助手、后来九死一生侥幸生还,同样成为《纽约时报》记者的柬埔寨人潘迪; 《海外特派员》中,由希区柯克塑造的《纽约地球报》驻欧洲记者琼斯; 《哈里逊之花》中穿梭在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枪林弹雨中的战地摄影记者格里普们; 《铁人》中报道列宁造船厂工人大罢工,并充当政府“卧底”的波兰记者文卡尔,他通过采访发现了真相,即领导罢工的工人领袖其实是被官方抹黑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辞职。话说这种把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罢工工人当“正方”,把政府当“反方”来拍的影片,竟然出现在上个世纪19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真是个奇迹。那时候距离团结工会瓦文萨上台还有差不多十年呢; 《毒家新闻》中不屈不挠,独立调查当地大毒枭,最终被杀害的爱尔兰女记者薇若妮; 《烽火赤焰万里情》中因采访写作《震惊世界的十天》闻名于世的的著名记者里德; 《投奔怒海》中的日本记者芥川汐见,好比斯诺在共产党执政后来到新中国、里德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访问苏联那样,在南北越南统一后旧地重游,并享受着外国友人的尊贵待遇。然而他自己的职业敏感,逐渐发现新政权红色表象之下的黑色现实,从此不仅为保持一个记者的独立客观判断而开始被“不受欢迎”,而且最后因无私救助他人逃离越南而殒命天涯; 《晚安,好运》中的美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开创者之一、新闻英雄默罗,在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在战后麦肯锡主义横行的美国大陆,在后来商业细菌侵蚀严肃新闻媒体的时代里,他都选择了战斗和不妥协,真正做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二类:反面形象——毫无新闻职业道德,把做新闻当做发财出名的捷径,为此不择手段,弃起码的道德底线于不顾,或“残忍采访”新闻当事人,或以偷拍、添油加醋等不光彩手段炒作明星、奇闻,或从根本上闭门造车制造假新闻……反此种种,都是此类记者的脸谱和标签。比如他们—— 《曼哈顿二人行》中两名冷酷无情,“玩弄真相”的法国记者德尔马斯与莫罗; 《乔古尔德的秘密》中《纽约客》杂志记者米切尔,他因为轻信一位类似“李一”式的人物,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了再也抹不去的黑。在对该片的影评里,本书作者也对自己刚入行时年轻幼稚,被点子大王何阳的“气场”所征服,为其大造舆论的经历做了检讨,事实上,经常写快餐文字,经常写稿件批评别人的记者,自己是一般是很少有“忏悔”的,所以这段文字我个人认为难能可贵;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中化名辛奇,自办个人电台,假借公平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谋取私利,前后判若两人的秘鲁记者萨雷斯; 《追踪眼前人》中梁家辉饰演的典型的香港狗仔队员,一个以跟踪、偷拍明星为职业的“摄影记者”; 《甜蜜生活》中毫无底线,把做新闻当做摇钱树的娱记老油条马尔切洛; 《怀孕的男人》中那些轻信某专家的“现代荷尔蒙不均衡理论”,疯狂采访“怀孕的男人”驾校教练马克的各路记者; 《做大英雄》中不是记者的记者、好莱坞制片人、伪造阿尔巴尼亚内战影像资料的莫斯顿; 《丑闻》中的日本八卦杂志主编堀,得到手下偷拍的女歌星与男画家的邂逅照片后,开始添油加醋疯狂炒作……很显然,在导演黑泽明的眼里,他是个小丑一样的人物,而且也是某一类记者的象征符号; 《卢旺达酒店》中如匆匆过客一般,在当地种族大屠杀事件发生后,身处事发地却冷漠失职的西方驻当地记者们; 《死亡直播》中,在眼睛里暗藏摄影机的电视记者罗迪,丧失人性,骗取女主角信任后,偷拍并直播其死亡倒计时,为电视台盈利服务; 《萨尔瓦多》中酗酒吸毒四处告贷的“新闻浪子”波尔,把靠弄独家新闻挣大钱的希望,寄托在小国萨尔瓦多的采访之旅上,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连从异国带回的女人,也被移民局遣送回去; 《巨人与玩具》中甘心被大企业公关部收买玩弄的日本记者们; 《小镇疯情》中“导演新闻”,火上浇油,将一起偶然的绑架案最终“导”成命案的电视记者布莱克,以及那些在小镇上上演“撒旦之舞”的各路记者; 《欲盖弥彰》中著名的《新共和》杂志历史上的著名造假记者格拉斯; 《丧失荣誉的卡特琳娜》中被愤怒的采访对象击毙的的德国黄色小报《日报》记者托特格斯; 《霓裳风暴》中被两个报社派来采访时尚秀,结果却干柴烈火地搞到床上,自始至终没有去采访的一对男女记者。 第三类:中立形象——即记者既不是道德圣人,也不是包打天下不平事的大侠,更不是神通广大的007……他们只是如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首先要在政府或者资本家办的媒体里干活,最基本的目的是谋生,一般情况下,他们既有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底线,也有种种如你我一样的缺点弱点软肋。比如说—— 《情已逝》中的尴尬名记伯恩斯坦。没错,就是因报道水门事件成名的那个伯恩斯坦。再次出风头并被拍成电影,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以及前妻的不依不饶之故,杯具啊; 《西雅图夜未眠》中应征美国电台版非诚勿扰嘉宾的《巴尔的摩太阳报》女记者。有趣的是,该影评的题目是《被脱口秀改变的人生》,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向菲感化一个逃犯投案自首写起的,换句话说,此文关注的并非电影里的女记者,而是那个在电台里为父征婚的小男孩,因为他才是这场改变了一对男女命运的“脱口秀”主角; 《海外特派员》中的 “媒体庸人”史代斌,好像啥都看透了,对同事积极采访很不屑。话说这种人在咱们祖国蛮多的,是吧?不止记者圈,哪个圈里都有,大把大把的,“没辙”、“没戏”、“没劲”是他们的口头禅; 《喜剧之王》中因为绑架电视主持人,而最终如愿以偿当上新闻类脱口秀主持人(是白岩松现在的角色吗?)的帕金; 《沉静的美国人》中刻画的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派驻越南的战地记者们,大都有或天真幼稚或玩世不恭等“缺点”,惟有作笔下的主角,也就是那个英国记者有准确判断历史大趋势的敏锐眼光; 《特写》中报道“假冒导演诈骗案”的伊朗记者法拉兹曼德,他在片中演他自己。影片内外,真导演看到了假导演的穷困生活和对电影的疯狂热爱,记者只把该案当做一个耸人听闻的“法治新闻”来报道,当事人犯罪背后的故事和生活,不在他的关注范围内。大概,这是记者中的大多数,也许是因为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毕竟不多的缘故吧; 《喀布尔快递》中,准备“利用他人的苦难,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印度记者苏尔与杰,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历险,教育了这俩菜鸟,让他们明白了,世界其实是灰的,并非黑白分明; 《官方说法》中没有出现记者,但是由记者组成的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事实上,官办媒体的记者当然就是“官方说法”的传播者,这和官方说法的真假无关,其身份注定了其传声筒和宣传工具的定位; 《在那边》中围绕在“超级沙发土豆”钱斯身边有很多记者,包括来自《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些严肃大报的新闻人,似乎都被钱斯的木讷和“出口成理”所吸引,所蒙蔽。而实际上,钱斯则只不过是被电视这个怪物所戕害的一个“呆瓜”。 第四类:非普通记者。主要是指两位出现在电影中的传媒大亨,一位影射报业大王赫斯特的《公民凯恩》的主角查尔斯凯恩,另一位是根据其本人自传改变的《人民反对拉里佛林特》中的色情杂志《风尘女郎》老板拉里佛林特。他们当然不是普通记者,而是记者的领导、老板。有趣的是,和一般人的判断相反,在影片中,前者似乎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而后者,靠色情杂志起家的传媒老板,在影片中却似乎是正义,至少是程序正义的化身。据说,今日得享大名的美国报业资本家普利策,当初也是靠贩卖耸人听闻的小报新闻起家的,这个事实,并不会因为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而改变。只是,不知道,将来如果有人拍默多克的传记片,会怎样来演绎这个娶了华人女子做媳妇的传媒大亨的故事?呵?谁适合扮演他那个模样一般心计过人的媳妇呢?章子怡吗? 在书的序言《光与影的叩问》中,本书作者写到:“中国电影对新闻的拜访,在数量上少得可怜。中国现代史上拥有伟大的新闻传统,诞生了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张季鸾、胡政之、邓季惺、储安平等一批伟大的新闻人。期待经由中国电影人之手,在未来的的某一天,他们可能在光影中重生。” 我不知道,在当下,一个学新闻的大学生,或者一个新闻从业者,能否一口气说出以上这些老前辈在新闻史上的贡献来,我猜怕是够呛。比起对文学史上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人的“屏蔽”来,新闻史更甚,中国现代史上那些名记的名字和文字已经湮没半个多世纪了,有些人至今还是“敏感词”。如果要拍中国新闻人的电影,在目前的形势下,怕是还根本轮不到他们做主角,大概首先是穆青、邹韬奋、范长江,甚至是邓拓,甚至是艾丰,甚至是南方报业、湖南卫视的当家人…… 其实,仅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影经历来看,国产片中也不乏记者的形象,比如在表现国共党争的片子里,通常都会安排几个能够采访国共高层的记者。其中总有至少一个记者,通常是女的,会在如周恩来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感召下,逐渐“觉悟、进步”,由同情革命到最后投身革命(虽然片子里未必这样交代,但那简直是一定的,大概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的)…… 可笑的是,在后来20世纪80年代的反映改革者、“弄潮儿”、企业家的国产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大都继承了如此处理记者角色的套路,一个类似《血,总是热的》里那样的国企改革派领导的身边,总是少不了一个为他们的勇气、人格所打动,积极为其鼓与呼,甚至在其落难时挺身相救的记者,通常也都是女的,开始或者始终与男主角保持着常常是故意没有点明的暧昧关系。 这一点,连离现在最近的《龙年档案》中也未能脱俗。其实,俺就在这个作品的男主角人物原型手下(当然其实是手下的手下的手下的手下……)做记者,并且此前在别的报纸工作时,也曾专门从省城赶赴他主政的地方去采访……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作品中那样一个冒风雪骑摩托的省报女记者,在现实中是子虚乌有的。倒是有来自各地和当地的其他种类的各色记者,曾活跃在这位改革家的身旁和手下,对他的施政和政治命运产生了各种影响。 最后说下这本书,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库》中的一本,总共才10万字,却是装帧朴素低调中显现豪华的精装本,疑似柴静妹妹评价土摩托老师那本书的那种“某某某文集”才享有的奢侈。当然,这些影评的选材很特别,别有一种“新闻价值”在,我想可能这对该书的推广发行也起到了作用。起码就我来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题材,我是不会买这本书的。 还有一个私人的理由。俺有一个朋友,在网上推心置腹五六年了,却从未谋面,虽然几次约会未遂,但这书作为见面礼相赠,我倒觉得是很合适的。因为,电影他所爱,比我更爱,新闻亦他所爱,无缘从业后还爱。前几日他告我,已决定春节结婚,然后和媳妇共赴香港发展——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准香港人”了——那就带上自己的爱好,带上这本小书吧!好兄弟,沾你的光,我已经把它看完了。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大副的最新更新: 对1510的几点意见 / 2010-09-19 17:00 / 评论数( 3 ) 做自己?还是超越自我? / 2010-07-13 23:45 / 评论数( 1 ) 肖鹰教授也写过“大话作文”吧 / 2010-06-11 22:26 / 评论数( 0 ) 中国农民的现状 / 2010-06-01 10:09 / 评论数( 2 ) 《迷失》第六季还有人翻译吗? / 2010-02-05 11:28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谈谈“被教师了”

但是“被”热的、“被”做教师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办法了才去做教师的!请问,高三班级的前十名、前十五名学生,有一志愿填师范的吗?事实的情况是,总得有书读吧,好志愿没有把握,就填师范,保险系数高。国家不是有了师范免费的优惠政策吗? …

阅读更多

网络热转与母亲相处时间计算题 一网友仅剩25天

网络热转与母亲相处时间计算题 ,一网友仅剩25天 杨莹新觉得自己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   这辈子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   这道计算题你做过吗,有人算了一下,只有25天,很多人都算哭了   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和你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谁?很多人会回答:是妈妈。在我们印象中,妈妈仿佛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妈妈就是那个永远会坚守在自己身后的人。但你有没有认真算过,等你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真正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   10月16日就是重阳节,一道计算与妈妈相处时间的计算题在网上被很多人转载,不少网友看到自己的计算结果感到心痛,因为,以为永远会陪伴自己的妈妈,真正可以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少。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 田晓 巫天旭 冉文 实习生 傅美玲 摄影报道   有人算了一下   还能和妈妈相处25天   “算一算这辈子还能和妈妈相处多长时间?”最近,这道计算题在搜狐、大渝网等各大论坛广为流传。   在本报“第一眼”网站论坛上,远嫁外地的网友“武林仲裁”也发出这样的帖子。“如果你和妈妈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妈妈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我自己的答案是100天。”“武林仲裁”在帖子里说。   在帖子的第10楼,网友“陌路花开”的回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毕业之后留在重庆上班,一年也就春节回家一次,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5天里,大概还有3天出门和朋友聚会、应酬。剩下的时间除开吃饭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20小时。我妈妈今年五十有五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那30年里,我能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   结果让她愧疚   “我以为自己很孝顺”   昨下午,记者在南坪四公里见到了“陌路花开”。她介绍,自己本名杨莹新,山西人,今年28岁,4年前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现在在南坪一家建筑公司工作。   “当初大学毕业后,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回家乡,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让我选择了留在重庆。”杨莹新说,虽然当初也顾虑过,毕竟“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这辈子还很长,尽孝的机会也很多。   “我一直以为我已经算是孝顺的女儿了。”杨莹新说,自从上大学以来,她一直坚持每隔两天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很多同学和同事都不会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而是等着妈妈打电话过来。”上班后,她每年春节假期也都尽量回家。只要呆在家,她都会帮父母做家务,陪他们聊天。“今年春节回家,我专门带父母去农村走亲戚,父母和我在一起,脸上总是流露出骄傲的笑容,那时候,我觉得父母应该对我的孝心很满意。”   她说:“算出结果后,我真的哭了,觉得很愧疚,对不起妈妈,我好想见妈妈一面,但分隔两地,我也只能给妈妈打个电话。”   只要心里有妈   当妈的就觉得满足了   “新新,怎么这个时候打电话呢?刚下班吧?吃饭了吗?”在记者的见证下,杨莹新拨通了远在山西的母亲刘芸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关切的问候。这时,杨莹新却哽咽得无法说话。记者接过电话,向她母亲说明了情况。   “我从来没有算过和女儿可以相处多久,我抚养她长大,现在她的人生是属于她自己的,真正相处的时间是否真的只有25天,其实不重要,只要她心里有妈妈,随时想着妈妈,当妈的也就满足了。”刘芸说,女儿离家后,她不是不想念女儿,但她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支持孩子。   刘芸说,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都在外地,和他们一样,每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回来那几天。“今年春节,新新回家给我们带了大包小包的礼物,还给我们包了一个5000元的大红包,孩子这么懂事,我们还奢求什么呢?”刘芸说,每次杨莹新回家,她都恨不得多看孩子几眼,但杨莹新有自己的社交,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拦着。“杨莹新已经是很孝顺的孩子了,她真的不需要对我们有愧疚感。”   80%受访者不陪父母过重阳节   父母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你知道吗?你知道重阳节是哪天吗?重阳节,你是否准备陪伴在父母身边?就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取网络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分别对100名20岁~40岁的市民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10%的子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90%的子女不知道父母的结婚纪念日,80%的子女不准备和父母一起过重阳节。   30%受访者 不知重阳节是哪天   “你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在这一天里,你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吗?”对这一问题,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这些传统节日我确实不太记得。”受访的天地华宇物流公司工作人员杨洁说,以前也没有重阳节回家看望父母的习惯。   而40%的受访子女表示,在重阳节当天只会打电话问候父母,主要是工作太忙或在外地。此外,还有10%的子女表示,会根据自己那天工作是否忙碌来决定。   80%的父母 生日希望子女回家   “你知道父母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父母的实际年龄吗?”这道题有90%的子女选择“知道”。与此对应的是,80%的父母表示,子女知道自己的生日,但抽时间陪自己过生日的仅占40%左右。   “你一般会给父母送什么生日礼物?”73%的子女选择“现金”。   很多市民接受访问时表示,平时都很忙,陪父母的时间有限,给现金既表达了心意,又可以让他们自由支配。其次,有15人选择“服装”作为生日礼物,有10人选择送保健品。   父母们的回答则完全相反,仅3人选择“现金”,有82名受访父母表示,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儿女常回家看看”。大多数父母表示,不会根据礼物的多少来评判子女的孝顺程度。受访父母认为,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分量,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礼物。   相处时间短暂 如何让父母更开心   昨日,记者采访了畅销散文集《孝心不能等待》、《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作者何庆良,请他支招,谈谈在和父母相处的短暂时间里,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对父母的爱。   回家过双休日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有了孩子后,退休的父母就成了专职保姆,并且很多人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没有想过,父母为了带孩子,放弃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快乐。”何庆良说,建议年轻人在双休日给父母“放放假”,所谓的放假,并不是把孩子接回家带,而是到父母家去,和父母一起带孩子,或者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出门郊游。“这样既可以减轻父母带孩子的负担,又可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一起买菜做饭   此外,何庆良介绍,和父母一起买菜做饭也是很好的尽孝方式。“很多子女觉得带父母出门吃好的就是尽孝,但其实与父母一起买菜做饭更能让父母感觉到温暖。”何庆良说,与父母一边聊天一边买菜,再一起下厨做饭,会增加父母与自己的亲近感。   多告诉父母自己的事   “多告诉父母自己的事情也能让父母快乐。”很多人以为回家看望父母,问候父母身体状况就已经尽孝了,其实,父母希望和你有交流,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多与父母聊天,聊聊自己的生活情况和人生感悟,会让父母不那么孤独。   “zlv”:看到这个计算结果让我非常震惊,想起两个小时前,我上班在电梯口碰到专门坐公交车来帮我做清洁的妈妈,我急匆匆只是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那个时候电梯还在20楼,妈妈肯定要一个人等一会儿,我现在回想起来,真该在电梯门口陪她说会儿话。   “寒声碎”:妈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我们无私奉献却从不索求的人。无论走了多远,总也走不出妈妈关爱的目光。   “左岸花”: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只有这么短暂了,但这是可以解决的,如果你真的爱妈妈,就一定会尽量多花时间陪妈妈,让妈妈高兴。   本报讯 重阳节到来之际,本报发起关爱老人系列活动。周六上午10点半,本报网站携手横店电影城邀请20名老人免费观看大片《精武风云陈真》。另外,10月16日全天,陪同老人观影或凭老年证在横店电影城购票观影,可享受《精武风云陈真》特价9.9元/张。当天,如果你回家看望父母,本报网站(www.cqwb.com.cn)销售的正宗大闸蟹,九折优惠。   本报发起倡议: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重阳节之后,到本报网站论坛晒自己关爱老人的活动,均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免费看电影报名方式:1、可在本报网站社区频道注册(club.cqwb.com.cn),参加抢楼活动。2、如果您不上网,也可直接打电话88867308报名参加。 孙琼英   晒一晒你的计算结果   两个月零13天   姚玲 30岁 已婚 杭州电信公司   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   我嫁到杭州,每年两个长假都回家,共约10天,除去应酬时间,在家只有5天,再除去每天10小时睡觉时间,每年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70小时。我妈妈今年60岁,如果活到85岁,85减去60等于25,25乘以每年的70小时等于1750小时,相当于73天,我还能和妈妈相处两个月零13天。   11个月零16天   刘晓卿 39岁 已婚 重庆城市学院教师   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不住在一起   结婚后,我住在江北区,而父母在渝中区,我每周六都回家看父母,相当于每周8小时左右。一年52周,一年陪伴妈妈的时间是416小时,母亲已经65岁,以寿命为85岁算,20年乘以416小时,我还可以陪伴母亲346天,一年不到。   7个月零17.5天   李明明 25岁 未婚 春风地产公司职员   和父母住在一起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住在家,父母白天要上班,所以真正相处的就只有那一个小时左右的晚饭时间。而我每周大约有3天在家吃晚饭,也就是说,我每周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小时,一年就是156小时。妈妈50岁,85减去50等于35年,35乘以156小时等于5460小时,相当于227.5天,也就是7个月零17.5天,这还不包括我以后会出嫁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   殷桃打飞的见母亲   昨日,记者联系上殷桃方面,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地域原因,殷桃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的确不是太长,具体多少时间没有做过统计,但她也向记者强调,只要没在剧组拍戏,殷桃都会抽空回重庆和母亲团聚,有时实在走不开,还会把母亲接到北京去。   彭波回家一年仅十天   曾在《疯狂的石头》中出演谢小萌一角的重庆籍演员彭波则称,和母亲一年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天。他透露,在去年,由于档期的原因,加之在内蒙古拍戏又受伤,他更是没有一天见到母亲,“没有办法,我在北京没有买房,即使把父母接到北京,也不太方便。”他希望接下来多接拍一些在重庆拍摄的戏,这样就可以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等存够了钱在北京买了房子,就把父母接过去。”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零八宪章

一、前言今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 民主墙”诞生30周年, 中 国 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的 人 权 灾难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历程之后,觉醒的 中 国 公民日渐清楚地认识到, 自 由 、平等、 人 权 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民 主 、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抽离了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21世纪的 中 国 将走向何方,是继续这种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还是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 民 主 政体?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抉择。 19世纪中期的历史巨变,暴露了 中 国 传统专制制度的腐朽,揭开了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洋务运动追求器物层面的进良,甲午战败再次暴露了体制的过时;戊戌变法触及到制度层面的革新,终因顽固派的残酷镇压而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在表面上埋葬了延续2000多年的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囿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共和政体只是昙花一现,专制主义旋即卷土重来。器物模仿和制度更新的失败,推动国人深入到对文化病根的反思,遂有以“科学与 民 主 ”为旗帜的“五 四 ”新文化运动,因内战频仍和外敌入侵, 中 国 政治 民 主 化历程被迫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中 国 再次开启了宪政历程,然而国共内战的结果使 中 国 陷入了现代极权主义的深渊。1949年建立的“新 中 国 ”,名义上是“人民共和国”,实质上是“党天下”。执政党垄断了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制造了反右、大跃进、文革、 六 四 、打压民间宗教活动与维权运动等一系列 人 权 灾难,致使数千万人失去生命,国民和国家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使 中 国 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普遍贫困和绝对极权,民间财富和民众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个人的经济 自 由 和社会权利得到部分恢复,公民社会开始生长,民间对 人 权 和政治 自 由 的呼声日益高涨。执政者也在进行走向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的同时,开始了从拒绝 人 权 到逐渐承认 人 权 的转变。 中 国 政府于1997年、1998年分别签署了两个重要的国际 人 权 公约,全国人大于2004年通过修宪把“尊重和保障 人 权 ”写进宪法,今年又承诺制订和推行《国家 人 权 行动计划》。但是,这些政治进步迄今为止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有法律而无法治,有宪法而无宪政,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政治现实。执政集团继续坚持维系威权统治,排拒政治变革,由此导致官场腐败,法治难立, 人 权 不彰,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经济畸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双重破坏,公民的 自 由 、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不满情绪持续高涨,特别是官民对立激化和群体事件激增,正在显示着灾难性的失控趋势,现行体制的落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我们的基本理念 当此决定 中 国 未来命运的历史关头,有必要反思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重申如下基本理念: * 自 由 : 自 由 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 自 由 的具体体现。 自 由 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 人 权 : 人 权 不是国家的赐予,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享有的权利。保障 人 权 ,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和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中 国 的历次政治灾难都与执政 当 局 对 人 权 的无视密切相关。人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服务于人民,政府为人民而存在。 *平等:每一个个体的人,不论社会地位、职业、性别、经济状况、种族、肤色、宗教或政治信仰,其人格、尊严、 自 由 都是平等的。必须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权利平等的原则。 *共和:共和就是“大家共治,和平共生”,就是分权制衡与利益平衡,就是多种利益成分、不同社会集团、多元文化与信仰追求的群体,在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共同议政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 * 民 主 :最基本的涵义是主权在民和民选政府。 民 主 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 (2)政治统治经过人民选择, (3)公民享有真正的选举权,各级政府的主要政务官员必须通过定期的竞选产生。 (4)尊重多数人的决定,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基本 人 权 。 一句话, 民 主 使政府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公器。 *宪政:宪政是通过法律规定和法治来保障宪法确定的公民基本 自 由 和权利的原则,限制并划定政府权力和行为的边界,并提供相应的制度设施。 在 中 国 ,帝国皇权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世界范围内,威权体制也日近黄昏;公民应该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祛除依赖“明君”、“清官”的臣民意识,张扬权利为本、参与为责的公民意识,实践 自 由 ,躬行 民 主 ,尊奉法治,才是 中 国 的根本出路。 三、我们的基本主张 藉此,我们本着负责任与建设性的公民精神对国家政制、公民权利与社会发展诸方面提出如下具体主张: 1.修改宪法:根据前述价值理念修改宪法,删除现行宪法中不符合主权在民原则的条文,使宪法真正成为 人 权 的保证书和公共权力的许可状,成为任何个人、团体和党派不得违反的可以实施的最高法律,为 中 国 民 主 化奠定法权基础。 2.分权制衡:构建分权制衡的现代政府,保证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确立法定行政和责任政府的原则,防止行政权力过分扩张;政府应对纳税人负责;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分权与制衡制度,中央权力须由宪法明确界定授权,地方实行充分自治。 3.立法 民 主 :各级立法机构由直选产生,立法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实行立法 民 主 。 4.司法独立:司法应超越党派、不受任何干预,实行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设立宪法法院,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维护宪法权威。尽早撤销严重危害国家法治的各级党的政法委员会,避免公器私用。 5.公器公用:实现军队国家化,军人应效忠于宪法,效忠于国家,政党组织应从军队中退出,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消除公务员录用的党派歧视,应不分党派平等录用。 6. 人 权 保障:切实保障 人 权 ,维护人的尊严。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 人 权 委员会,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犯 人 权 ,尤其要保障公民的人身 自 由 ,任何人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传讯、审问、处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7.公职选举:全面推行 民 主 选举制度,落实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权。各级行政首长的直接选举应制度化地逐步推行。定期 自 由 竞争选举和公民参选法定公共职务是不可剥夺的基本 人 权 。 8.城乡平等:废除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落实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保障公民的 自 由 迁徙权。 9.结社 自 由 :保障公民的结社 自 由 权,将现行的社团登记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开放党禁,以宪法和法律规范政党行为,取消一党垄断执政特权,确立政党活动 自 由 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政党政治正常化和法制化。 10.集会 自 由 :和平集会、游行、示威和表达 自 由 ,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 自 由 ,不应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非法干预与违宪限制。 11.言论 自 由 :落实言论 自 由 、出版 自 由 和学术 自 由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制订《新闻法》和《出版法》,开放报禁,废除现行《刑法》中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条款,杜绝以言治罪。 12.宗教 自 由 :保障宗教 自 由 与信仰 自 由 ,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活动不受政府干预。审查并撤销限制或剥夺公民宗教 自 由 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禁止以行政立法管理宗教活动。废除宗教团体(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必经登记始获合法地位的事先许可制度,代之以无须任何审查的备案制。 13.公民教育:取消服务于一党统治、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教育与政治考试,推广以普世价值和公民权利为本的公民教育,确立公民意识,倡导服务社会的公民美德。 14.财产保护: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利,实行 自 由 、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保障创业 自 由 ,消除行政垄断;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合法有序地展开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和责任者;开展新土地运动,推进土地私有化,切实保障公民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15.财税改革:确立 民 主 财政和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制度构架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合理有效的财政分权体系;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降低税率、简化税制、公平税负。非经社会公共选择过程,民意机关决议,行政部门不得随意加税、开征新税。通过产权改革,引进多元市场主体和竞争机制,降低金融准入门槛,为发展民间金融创造条件,使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活力。 16.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国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等方面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17.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负责;明确落实国家和各级官员必须为此承担的相应责任;发挥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18.联邦共和: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参与维持地区和平与发展,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香港、澳门的 自 由 制度。在 自 由 民 主 的前提下,通过平等谈判与合作互动的方式寻求海峡两岸和解方案。以大智慧探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可能途径和制度设计,在 民 主 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转型正义: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属,恢复名誉,给予国家赔偿;释放所有政治犯和良心犯,释放所有因信仰而获罪的人员;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查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厘清责任,伸张正义;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和解。 四 、结语 中 国 作为世界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 人 权 理事会的成员,理应为人类和平事业与 人 权 进步做出自身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大国里,唯独 中 国 还处在威权主义政治生态中,并由此造成连绵不断的 人 权 灾难和社会危机,束缚了中华民族的自身发展,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政治 民 主 化变革不能再拖延下去。 为此,我们本着勇于践行的公民精神,公布《零八宪章》。我们希望所有具有同样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中 国 公民,不分朝野,不论身份,求同存异,积极参与到公民运动中来,共同推动 中 国 社会的伟大变革,以期早日建成一个 自 由 、 民 主 、宪政的国家,实现国人百余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与梦想。

阅读更多

靠逃税生存的民企何来幸福感

     马光远:靠逃税生存的民企何来幸福感 2010-10-15 南方都市报 《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文章,标题就真实反映了中国很多小企业的生存逻辑——— 一个小企业主的眼泪:不逃税公司就要垮,活得如履薄冰! 但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在《中国改革》杂志撰文指出,国外有些媒体将中国税收痛苦指数排名第二纯属恶搞,并且认为,由于各国税制的不同,简单地对税负水平进行比较并不客观,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并不高。而且,考虑到未来政府在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逐渐加大,因此,有必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合理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在企业看来,只有逃税才能生存,而在官员看来,目前的宏观税负并不高,还有上升的空间,这种认识上的扭曲导致目前很多企业的幸福指数很低,几个数字,似乎可以说明中国民企的真实生存环境: 其一,和发达国家企业一样的税负环境。2009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上升到了约30%,这个比例合理不合理,也就是说,在国民财富的蛋糕中,政府究竟占多少比例合适。1987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目前,按国家分类的收入水平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最优的宏观税收负担率变化不大。按照这个标准,就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国际比较而言,中国还未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宏观税收负担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中国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如果再考虑各种制度外的收费,这个比例还应该更高。 第二,可怜的利润。对于打造“中国制造”的企业而言,他们究竟在全球的产业链上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尴尬事实:以代工企业为例,在整个产业链上,中国的代工企业处于利润最低端,分享到的利润只有10%左右,其余10%-15%为贸易中介佣金,50%-60%为零售商利润,甚至一度一些代工企业的利润被跨国公司压低至侮辱性的“5%”。 第三,低廉的人力成本。几组数字可以说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何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企业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改革开放30年,GDP的年均增速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1997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三是从小时最低工资看,我国平均是0.2美元,而欧美等国是25到30美元。 但是,这并非所有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对比一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两组数字:一、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下辖的中央企业全部利润近8000亿元,是民营企业500强全部利润总额的4倍之巨;二、以收入为例,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国有垄断行业的员工数量不到全国的8%,但是工资总额占全国职工总额的60%,而且旱涝保收。反观私营企业,以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调查报告为例,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私企的收入只有国企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民间资本开始从实业转向股市和楼市,要么寄希望于创业板圈钱,要么寄希望于楼市炒钱,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国家工商联的数字显示,在民企500强里,房地产行业从2008年的16家提升为26家。毫不讳言,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恶劣:比如,目前民间资本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中只占13.6%,在金融业中只占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只占7.5%,至于在石油、电信、铁路等领域,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今年铁腕治理落后产能,而在很多领域,由于民间投资的规模所限,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只能靠关闭民营企业来完成。面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困境,国家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表示,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集政府、企业和工商联之力,培育和锻炼一大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跨国公司,可是,现在看来这真的很难。 这样,中国民企面临的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三维环境”:对内,宏观税负追英超美,企业负担沉重;对外,在整个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企业要生存下去:一是压低人力资本的成本,一些地方的企业呼吁废除《劳动合同法》,一些企业主呼吁废除最低工资,就是基于这个理由;二是逃税漏税,对于小企业而言,在国民财富的大蛋糕中,在利润空间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从国家税收中逃一点,从员工那里压一点,用秦晖的话说,就是基本靠“低法治”优势、“低环境”优势、“低人权”优势等制度禀赋生存。而这样的生存逻辑,不要说崛起,不要说走出去竞争,即使一场汇率的“货币战争”,就可以让很多企业立即倒下。(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阅读更多

从巴比宴学到什么?

从“巴比宴”学到什么? 李华芳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中国慈善晚宴在“五味杂陈”中结束,并且为媒体制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巴比宴”。财富、裸捐、劝募等词汇升腾而起,在这喧嚣过去之后,是时候冷静一下,想想这“巴比宴”到底带来了什么?   中国慈善业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富豪们行善的意愿也不用“巴比”来教。但有一件事情,是“巴比宴”给中国富豪的第一课,那就是现代公益慈善行业,绝不仅仅是钱和爱心的事情,而是一门专业的行当。现代公益慈善行业,“巴比”当然更有发言权,美国富豪的“散财”史已经超过百年了,资中筠在《 财富的归宿 》一书中详细阐释了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成因和历史,“替上帝理财的人要为他们的兄弟姐妹造福”,只有那些善于赚钱的人才最善于花钱,他们知道“钱”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何以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伊始,就立足于专业操作手法。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才短短 30 年时间,中国富豪们尚处于致富阶段,他们已经开始从事公益慈善,实属难得。市场风云变幻、政府管制严苛,改革开放固然是一个利好的大环境,但对个人财产的保护依旧诸多不利。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令人称赞之处在于,竟然能在这般恶劣环境下开始公益慈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专业的从事公益慈善。   不少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边做企业边行公益的身份冲突问题,企业家的天职在于最大化企业的利益,而慈善家的责任在于如何最有效的花钱,即决定资助什么项目,通过什么方式资助等。这两种职能需要区分开来,并且各自专业化。比尔·盖茨是意识到这种冲突并且成功完成专业化转换的人,这是中国富豪要学习的。   不过最需要从巴比宴中学习的,其实并不是中国富豪,而是中国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因为民政部是公益慈善行业的监管者,今天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诸多瓶颈,与监管政策紧密相关。一是主管单位的限制,二是资金门槛的限制,这双重限制是目前公益慈善行业没有迅猛发展的症结所在。   美国的 NGO 发达,其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扶危济困,而且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尽管有不同的统计数字,但大致上 NGO 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 8% 到 10% 。这还不包括大量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对 NGO 的限制变相使得中国的就业难问题少了一个重要的解决出口。而这本来有可能成为民政部的重要业绩,现在反而是民政部得看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脸色行事。造成这种窘境,多少是民政部自己的责任。因此如果民政部能放松对 NGO 设立的主管单位和资金门槛限制,为 NGO 设立发展提供更多便捷服务,将会极大鼓励 NGO 的发展并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也改善民政部在国务院系统里“只知道伸手拿钱”的尴尬处境。   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可以从巴比宴中学到的,那就是从事公益慈善行业,必须首先要保护私人财产。 茅于轼 说要保护富人的财产,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但茅于轼后面明明还写着一句“也要保护穷人的财产”,很多人视而不见。这多少有点“挑逗”群众斗群众的意思,制造贫富之间的相互仇视有助于转移对监管者的愤怒,但却会增加贫富之间的矛盾,而这种敌视情绪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最终会让监管者搬起石头砸脚。不过耐人寻味的是,监管者,不管是民政、质检、还是宣传等,都热衷于玩“搬石头砸脚”的游戏,把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推上“愚蠢演艺台”。   比如说, 宜黄有户叫钟家 ,家有大屋楼三层;本是富庶有余人,强拆少补反落贫。也就是说,本来如果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很多人其实过得还不至于陷入贫困陷阱,但恰因为财产保护不力,使得这些原本不需救济的人变成了公益慈善行业需要救助的对象,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被捐款”、“诈捐门”等经常出现,也表明了财产保护无力的现状,“被捐款”是对捐款人的财产的保护不力,而“诈捐门”则是对受捐对象的财产保护不力。   冯仑参加完“巴比宴”,总结说:“ 这三件事——捐款、成立公益基金会、增加并保护财富,都得做,并且做好。 ”我觉得除了捐款这件事情和个人有关,其他两件都是监管者的问题。能不能进一步发展公益基金会及其他形式的 NGO ,民政部责无旁贷。而保护个人财产这件事,重要性自不待言,关键是要“给力”落实,不然什么富人、什么公益、什么捐款,就都是“浮云”了。 同题 文章刊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16日 。 附: 我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的时候指出官方害怕民间慈善的原因是“民心所向的竞争”。见 William Wan ,  China’s wealthy ponder whether to help others ,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6, 2010. 作者系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更多相关文章: 问“裸捐”是否可行 推广壹基金成功经验 中国富豪难行善 中国慈善之殇 慈善资本主义是否可行 财富的归属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中国经租房房产权人要求政府还产于民

博讯新闻网17号发表署名一封“中国经租房产权人”的公开信;公开信“郑重恳请十七届五中全会关注中国经租户这一特殊群体的悲惨遭遇”, 将属于他们私有财产的经租房归还他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五中全会之际官媒刊文缅怀胡耀邦的清廉作风

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已故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官方媒体中。新华网13号转载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一篇文章,题为《胡耀邦:共产党人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再次反映出部分体制内力量有意借用胡耀邦的形象,间接发出诉求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号。 这是继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罕见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文怀念胡耀邦之后,体制内部的改革力量又一次通过官方平台,高调宣传这位前领导人的清廉形象。 据《联合早报》的报道,文章描述了胡耀邦生前的部分工作及生活点滴,着重凸显了当年中共高级干部崇尚道德、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但全文主要称颂的,还是他的清廉作风,并用大量篇幅细数了胡耀邦不准家人和乡亲给他送礼,不让家乡党支部承担其胞兄和堂弟进京看望他的路费;访问日本收到大批礼品一律归公,直到逝世前一直乘坐国产“红旗”牌老式轿车,不让家人使用自己的专车;在国内出差考察时始终轻车简从,以及生活朴素,在只装修过一次的富强胡同老房子里一住就是29年等等事迹。 不仅如此,胡耀邦对于家人和亲属“绝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据文章透露,在担任中共总书记后,胡耀邦就曾召开过家庭会议,郑重地对家人说:“谁要是利用我的招牌和地位在外面做错事,谁就自己负责任,我是不会出面讲情的”。 至于家里的其他亲戚,他也曾专门给他们写信说:“这意味着我们要把尾巴夹得更紧了。”“共产党人一定要廉洁”,这是胡耀邦生前经常对人说的话,对此身体力行的他对家乡人的态度被文章形容为“十分苛刻”。 胡耀邦曾对从家乡来看他的侄子说:“你来看我,我欢迎。但是,如果你要打着我的旗号搞东西,我不同意。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近年来,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及滥用特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中共的执政合法性,文章追忆当年胡耀邦的作风与当下的官场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尽管如此,温家宝日前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专访中,再次高调肯定了胡耀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但中国国内媒体并没有加以重点报道。有资料显示,胡耀邦于1989年4月15号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并直接引发六四事件之后,在党内就成为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不过,在2005年11月官方高规格纪念其九十周年诞辰之后,有关胡耀邦的官方讨论,也开始退去敏感色彩,近期更有迹象显示,相关尺度可能还将进一步放宽。 北京周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专稿 � tags: 中国高层人事

阅读更多

我对1984bbs的理解

最早看到1984bbs是在豆瓣小组,2008年的时候,那是我上豆瓣小组最多的时候,那时候人人都可以建立新的豆瓣小组,人们对“南方周末”小组不满意可以拉一帮人建立“北方周末”小组,但是豆瓣的言论审查力度越来越大,开始是如果有贴被管理员删除了了若干次就停止小组发言的功能一个星期,导致整个小组不能产生新的话题,第二次出现被豆瓣网删贴人员发现“不受豆瓣欢迎”的贴子就封小组两个星期,第三次就封3个星期。当时最活跃的“南方周末”小组,约有两万成员,我印象中“南方周末”小组最长被封禁三个星期,现在这个小组已经不存在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nz  . 那时候一批关注公共话题的豆瓣用户抗议豆瓣网的管理,于是出现了1984bbs,我就是从豆瓣网上的朋友那里得到邀请码注册的,但我忘了是谁给我的邀请码了。1984bbs的目前置顶的文字也许就是建立的初衷: 发布新话题与讨论建议及审查说明 欢迎发布有讨论和阅读价值的话题;不欢迎嘲弄宗教、种族、地缘、性取向等话题。 推崇布拉格公民论坛《对话守则》: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尽量理解对方。 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不对用户已发表言论进行删除处理;用户有权限删除本人已发表言论;编辑会合并重复话题。 1984BBS最初是通过邀请码来获得用户粘性的,我把这看成他们的营销手段而不是对针对内容或用户的审查,后来发展成”小众时政新闻自由网站“,一直通过用户在豆瓣或twitter上发放邀请码,并且大多数时候发布一个链接和标题,但其他网友发现阅读内容需要帐号,没有1984BBS帐号的人便会郁闷而四处求人给邀请码。这样就获得了许多buzzing,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我后来知道1984的运营者网民叫张书记,真实名字是张建男,中文名字比他的Twitter ID   @SecretaryZhang 好记。张书记在Twitter上也很活跃,但是他没有做到1984BBS置顶的要求“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尽量理解对方。 ”,常常看到他和 花落去 、 火炬 吵架。我今年上半年经常和张书记组织的1984BBS足球队踢球,跟他沟通过,我建议他就事论事的与花落去、火炬进行辩论,建议他不要对出身、职业、动机、态度进行攻击,歧视来歧视去最终形成对立,无法形成对话。批评品格和道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搞得最后谁都想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对方进行批判。 可能我在网站突破封锁技术方面和利用网络做新闻整理方面有经验让张书记对我有了印象,张书记邀请我成为1984BBS的顾问,但是我不习惯BBS的玩法了,我02年到04年都在BBS里灌水玩,但后来写BLOG后,会用GOOGLE READER了之后,我认为BBS的信息整理能力特别差,容易被新来的不守规矩的人冲击,而且BBS的阅读效率特别低,认真泡一个BBS就会占用大量的上网时间,我上1984BBS的时间并不多,到目前为止,我也只发了70个贴子。所以后来张书记说有人不希望在1984BBS的顾问列表里看到我的名字,我表示无所谓,反正我也没有真为1984BBS做过些什么,于是张书记把我的名字从顾问列表里去掉了。 我觉得1984BBS相对于BLOG的内容组织方式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不够开放。我说的开放并不是批评1984BBS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的努力不够,而是指技术层面的局限: 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信息整理能力差导致BBS的使用者的阅读效率差,与BLOG这种信息整理方式相比,阅读效率差很多,并且用户无法像twitter一样选择关注优质话题发起者; 另一个局限是内容无法被搜索引擎索引,一篇优质的信息量丰富的文章,在最初的几天里,会有很多人关注和回贴,标题和链接会在其他网站和聊天工具上传播,但只有拥有1984BBS的帐号的人能看到,GOOGLE这类搜索引擎却无法收录进去,导致这个文章很快被淹没和被遗忘,而BLOG的信息整理方式就更为开放,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被别人搜索到。 当然,不可否认,1984BBS还是获得大量媒体从业者的支持,相对于其他BBS,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闻集散地了。这样的信息聚全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但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开放,增加编辑投入力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平台。从1984BBS的豪华的顾问名单就可以看出,1984BBS应该有机会做成一个促进公民社会对话的平台的: 顾问(排名不分先后):朱大可、莫之许、黄章晋、安替、连岳、唐岩、闾丘露薇、冉云飞、北风、张发财、曹国星、周曙光、艾未未、艾晓明、崔卫平、张闳、刘荻、廖亦武、温克坚、王晓渔、郝劲松、野夫、刘霞、曾金燕、章立凡、狄马、陈绍华、石扉客、十年砍柴、和菜头、五岳散人、余杰、李笑来 今天,张书记在1984BB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虽然我想尽我所能让1984bbs存在下去 》,照例需要1984BBS帐号才能阅读到,我把全文转载到这里: 2010年10月8日下午,两名我见过两次的北京市公安局国保再次找我约谈,谈的话题是1984bbs和刘晓波获奖。在这之前,派出所要求我之前的房东赶我搬家,我所在的公司对我进行离职处理。我一直想知道国保的底牌是什么,他们为了让我关闭1984bbs还会对我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就在这次谈话中,他们表示接下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如果坚持做1984bbs“将有一条路等着我”,我不知道这是条什么路,但看一些异议人士的遭遇,我知道这条路会很艰辛。 在甘家口派出所进行了近两小个半小时的约谈后,我乘警车回家,楼道里一个鬼鬼祟祟的便衣在我进家门前把头伸出来,确认了我住的房间号。从这天起,我被限制出门了。我家楼梯口有三个退伍兵轮番站岗,防止我未经许可外出。我的外出要给我所在地的片警打电话请示,片警要向甘家口派出所请示,甘家口派出所要向市局国保请示。如果用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来形容我的状况,那就是:我被软禁了。我现在不能走出我所在的社区,只能申请在社区内走动。 今天下午,国保又开始调查我爱人、我爱人的父母、我爱人的祖父祖母(已年近90)的情况,不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些藏着黑暗里的卑鄙的手段我个人见识过了。 此刻,我忽然想,为了新闻自由,我做1984bbs可以让我自己受尽艰辛,我不想连累我的爱人和她的亲人。我不知道共产党是不是非要逼我到冷血的六亲不认。他们的底牌就是“不断的折磨你的亲情”?我不知道有没有比卑鄙更难听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手段。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如果我放弃1984bbs,你们会理解吗? 我今天打电话跟张书记沟通了,了解到一些情况:张书记因为运营言论不审查的1984BBS网站,这几个月来一直不答应北京市公安局国内政治保卫警察的要求,坚持不删除1984BBS的某些贴子,也不愿意关闭网站,甚至网站受到攻击后仍然积极应对,目前已经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家属受到调查,张书记和他的亲属面临政治迫害的风险,张书记考虑到来自政府的针对他的亲属可能会遇到政治压力,他可能会选择关闭1984BBS.

阅读更多

西方人怎样解读西藏——专访旅居瑞典的作家茉莉

毕研韬(中国传播学者):茉莉女士,很高兴能就西藏话题向你请教。根据你在西方社会的观察分析,从整体上看,现在欧美社会如何看待西藏问题?精英阶层和普通公民在认知上有没有差异?相对而言,哪些阶层(或行业)对西藏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 茉莉(瑞典华人作家):毕研韬先生,作为国内的学者,你敢于触及西藏问题这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孜孜不倦地探询和研究,令人钦佩。我自1993年 定居北欧瑞典,从1996年起关注西藏问题。十几年来,我访问了印度藏人流亡社区,多次参加国际支持西藏大会和汉藏对话会议。以我的观察,当今欧美国家从 民众到领袖,大都是同情和支持西藏的。这种同情与关注,源于西方悠久的人道主义传统,以及维护正义、帮助弱小和捍卫人权的原则。国际支持西藏运动是一个来 自民间的草根运动。当然,认知的差异无处不在。对西藏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的,应当是西方的知识阶层。即使是西方普通民众,由于他们享有新闻自由、资讯多 元,所以他们对西藏的认知,也比资讯被封锁的中国人更为客观全面。我们知道,国际藏学的历史源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方。在中国解放大军兵临西藏修建公路之 前,从印度、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比从中国内地进入西藏更容易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人比中国人更了解西藏。这一点,可以从西方浩如烟海的藏学著作 中找到根据。 毕研韬:中国和西方对西藏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至于影响因数,我注意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观察人士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事实上,在不同的时空 区间内,这些因数的结构会有所不同,只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侧面。你认为,在西藏议题上,欧美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政治人物和非政府组织 在影响公共认知方面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茉莉:你说得对,中国和西方对西藏的认识确实存在着巨大差异。其原因一,中国人被官方统一强加的宣传所引导,大都被当局的一家之言洗了脑。而西方 人对西藏的了解,来自藏学家、媒体记者、历史作家,以及各种关注人权和少数民族权利的非政府组织,等等。总之,西方的认知系统更分散,更自发,更民间,更 多元。其原因二,中国人是从大一统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由此看西藏问题,统一本身成为判断的标准。而西方社会则没有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有色 眼镜,他们遵循的只是普世价值,因此更能就事论事。那么,西方人对西藏的公共认知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由于西藏内部暴露出来的问题。从80年代起,西藏 人的多次反抗(中共称之为“暴乱”),都被西方媒体注意到了。当时中国已经开放,中共已经不能再像50、60年代“平叛”一样,关门镇压少数民族而不被人 知晓。西方媒体自80年代起可以去西藏采访,他们传回来的报导和录影,引起西方大众的震惊。从此,西方人开始认识到西藏问题的复杂性。西方人不是傻瓜,人 家是有思考能力并享受言论自由的人。 毕研韬:2008年当有中国人站出来反对部分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时,有人说中国人被洗脑了,可中国人针锋相对地反击说:认为中国人被洗脑正说明你 们自己被洗脑了。我的看法是,中国人没有那么笨,在当今时代已不会被轻易洗脑,正如西方人不会被轻易洗脑。你在《西方人为什么同情支持西藏?》中说,“西 方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态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民意基础,是民主社会中的民意基础决定了政府与媒体的价值取向。”我所关心的是,西方关于西藏的“民意基 础”是怎么形成的?民意基础与政府行为及媒体报导之间的互动是不是良性的?这些“民意基础”的可塑性究竟有多大? 茉莉:毫无疑问,中国人不笨,而且很聪明。但请问,目前中国的书店能够出售达赖喇嘛的自传吗?如果中国人被禁止阅读西藏方面的一家之言,他们怎么 能够正确判断西藏问题的是与非?即使我这样的汉人的专集《山麓那边是西藏》,能在中国大陆出版吗?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在西藏问题上,西方民众比官方要关注 得多。很多支持西藏的活动都是从民间发起的,西方政府倒是比较被动。比如说,美国设立一个西藏问题专员办公室,这看起来是政府行为,其实是民间推动的,是 支持西藏的民间人士推动国会议员提出来的。在民主国家,选民的要求使政客不能不有所行动。欧洲的人权活动人士也同样发出呼吁,要求欧盟设立西藏问题专员办 公室。你问这种互动是不是良性的,我认为,判断良性或者恶性,要看以谁的利益为衡量标准。对中国政府来说,西方的民意推动政府行为,他们肯定觉得这不是好 事。至于说西方的媒体塑造民意,这就低估了西方民众的智力。和中国比较,西方的民意更自发,更自下而上,更不容易受操纵。形成西方民意的内在基础,是西方 人的道义感和同情心。他们不但广泛阅读,而且去西藏旅行,也去印度达兰萨拉旅行,进行实地参观和田园考察,并与藏族人交朋友。谁想要在当今西方“塑造”民 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研韬:我判断民意基础与政府行为及媒体报导之间的互动是不是良性的,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我不倾向于从二元对 立的“你”和“我”、“官”与“民”的利益关系加以评判。中国国内的评论者一般认为,“西藏问题”是某些西方国家与中国博弈的一张牌。这是国际政治学的基 本常识,只是没有国家概念、不谙国际政治的人士无法看到或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注意到,中国方面十分强调这一点,而境外有人完全否定“国际博弈说”。你认 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认知差异? 茉莉:我认为,把西藏问题视为西方国家与中国博弈的一张牌,只是中国国内亲官方评论者的看法,不可能是国际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即使是国内的民间学者,也不都是持这种看法。 所谓西方同中国博弈的一张牌的说法,同西方有反华阴谋论一样,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打牌总要有目的,但至今没有人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西方国家利 用西藏问题同中国博弈什么,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西方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在对中国和西藏的问题上,并无统一的政策。导致这一认知差异的,是某些中国评论 者的无知,以及他们奉行的大中国国家主义观念。中国文化历来有阴暗的一面,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中国人不相信西方人会没有目的,他们以己度 人,以为西方人要打什么牌玩什么花招。中共官方常常把西方民间的行为,放在国际政治的大框架里,视为“反华阴谋”,做出歪曲性的解读,误导了很多中国人。 这不是说,西方和中国就完全没有博弈。中国的专制制度对世界是一个威胁,西方民主国家希望不民主的中国接受普世价值。过去在冷战中,西方国家也许有过地缘 政治或战略的考量。但就今天的西藏问题而言,由西方民间推动的国际支持运动,主要出于他们对弱小民族的同情。 毕研韬:据我了解,流亡藏人的国际公关能力远在中国政府之上。国际上支援西藏的组织分布广、基础牢,而且协作密切。如果单纯从公关作业角度考量,你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和流亡藏人的国际公关? 茉莉:我认为,西藏问题不是公关能力的高低问题,而是真实和谎言的问题。流亡藏人虽然在公关方面做得不错,但他们的能力有限,就其经济实力而言, 完全不能和拥有巨大财政收入的中国政府相比。财大气粗的中国政府老是被国际舆论批评,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公关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处理问题所使用的专制手 段,例如,武力镇压、遮掩真相、不说实话、不准记者自由采访。这些都使西方人对中国政府缺乏信任感。现代公关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很有限。例如,前年西藏骚 乱后,中国当局派出由藏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前来欧洲为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游说。他们以事实和数字来“讲真相”,驳斥达赖喇嘛和西方人的“谎言”。但不幸的 是,德国《金融时报》记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西方记者不能自由前往西藏报导?大赦国际刚刚提出的被逮捕的1000名藏人下落如何?”振振有词的中国 公关游说客,立刻就哑巴了。可见,公关手段不是万能的金手指,它不能化石为金,无法掩盖一切罪恶与谎言。一个政府的恶劣形象无法由公关手段来改善,只有重 视人权的国家才会被世人尊重。 毕研韬:达赖喇嘛每年都会访问很多西方国家,持续吸引媒体与社会的关注。你如何评价达赖喇嘛的个人努力对凸显(highlight)“西藏问题”的作用?在“后达赖喇嘛时代”,流亡藏人应该如何填补这个空白? 茉莉:达赖喇嘛的个人魅力具有相当的作用,他的国际感召力甚至无人可以替代。但是,中国政府以为只要达赖喇嘛不在了,西藏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一 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因为他们忽视了海外流亡藏人民主建设的努力。几十年来,西藏流亡政府坚持非暴力,不搞恐怖活动,坚持走民主的道路,这些都令西方人刮目 相看,因为世界上一些其他民族的解放运动具有暴力性质,西方人认同的是和平、民主的普世价值。由此看来,即使在达赖喇嘛身后,由于西藏流亡政府所树立的正 面形象,他们所具有的软实力,流亡藏人仍然将在国际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毕研韬:西方媒体在报导西藏话题时,常常会提到,“1951年中国军队侵入了西藏。”它们使用invade(侵略)这个词。你认为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共认知、塑造“集体记忆”?这反映了西方新闻人的什么心态? 茉莉:英文invade是个常用词,比如英美主流媒体都用invade来形容美英军队进入伊拉克。现在美军正在撤出伊拉克,人们仍然称当初的进入 是invade。在他们看来,外来军队进入一个未曾进入过的领土,就是invade。西方人一直使用这个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事实。在西方有关西藏的论着 中,使用invade这个词是很自然的。在这个词的后面,有他们系统的史实根据和理论根据。许多西方人认为“图博”(Tibet )在50年代之前是一个 独立国家,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进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在他们看来,这种集体记忆是由历史事实本身及其真实描述形成的。据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红军 长征到藏区时,藏人曾热心给红军提供了食宿方便,毛泽东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既然毛泽东可以把西藏视为“外国”,西方人称中国解放军进入西方是 “侵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毕研韬:在西方学者中,公开表态支援达赖喇嘛的似乎多于支持北京政府的。你认为其中原因何在?你认为这些支持流亡藏人的学者真正了解西藏吗?他们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 茉莉:西方知识份子对西藏了解得越多,就越加同情西藏。2008年西藏骚乱时,有350位西方藏学家和学者集体站出来,他们以自己的学术专业资格 来发言,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对西藏的武力压制。他们说:“我们的专业在于了解西藏的过去与现在,文化与社会;对于事态的最近发展,我们不能不发出最强烈的抗 议。”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西方学者有研究和调查的自由,他们的研究不受政治约束,只以追求真相为学术宗旨。记得高尔泰先生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到他50年 代在劳改营时,遇见一个精通藏文的中国学者,这位被打成右派的学者私下告诉高尔泰:中共如此对待西藏,藏人决不可能就此屈服。可见,如果给中国学者同样的 学术自由,他们也能得出与官方宣传很不相同的结论来。要判断西方学者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我们要看他们是否做到了兼听则明。西方学者具有兼听则明的条件, 同时,他们的研究经费来源是独立的,不像中国学者大都在政府控制的机构里工作,没有独立研究的自由。当然,目前西方也出现了一些逢迎中国政府的西方学者, 他们大都和中国政府有利益关系。 毕研韬:国内有学者认为,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和“香格里拉情结”是西方人误读西藏的重要原因。你强调西方社会的人道主义传统。从整体上看,恻隐 之心,人皆有之。但从国家层面考察,很多国家会把人道主义援助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而且细致考量,对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人士来说,人道主义传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