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爱思想 | 郝建:在良知的死刑台上——纪念遇罗克罹难42周年

郝建:在良知的死刑台上——纪念遇罗克罹难42周年 进入专题 : 遇罗克    ● 郝建 ( 进入专栏 )       这年冬天北京几乎没有下雪,气温却一直很低。气象学家说这是北京27年来最为寒冷的冬天。3月5日这天,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发出微博:“1970年3月5日,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执行枪决,年仅27岁……”     今天的年轻人会问,谁是遇罗克?     遗忘,对大量历史事实的惊人的遗忘或者人为的遮蔽、切割,这是民族的羞耻,也许会埋藏着悲剧重演的萌芽。于我,那些历史场景和各色人物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1970年3月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京郊卢沟桥畔          2008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我去看阿根廷对美国的奥运足球赛,带着索尼Z1C的小型摄像机。眼前是欢闹喧腾的人群,梅西在球场上腾越奔跑,身影矫健。而我的思绪却不时将这人声鼎沸的场面切换到1970年3月5日。     那一天,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公判大会,数万人被召集到这里,高呼口号,支持对十九名“反革命分子”严惩:立即执行枪决。网友薛蛮子在微博中说的不准确,那天的公判大会是在工人体育场举行,但处决现场不是在那里。很费了一些周折后,我终于寻访到当时的刑场,它位于旧的石头卢沟桥南大约500米,永定河西岸的河堤外侧下方。村民们告诉我,这里旧地名叫南沙筒,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北京市执行死刑的场所。1971年新的卢沟桥建成以后,刑场就迁移到河流的北边去了。     接受采访的几个男女村民在少年时都来看过枪毙人的场景。有个女村民说他哥哥有一次还不小心踩到过人的脑浆。     在那个年代,“群众专政”被认为是法律的创新。法国著名的左翼学者福柯在60年代是颇为著名的“毛主义”知识分子。他说:“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宣战为的是夺取政权……任何战争都以胜利为目标,没有人为正义而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很可能对刚刚被它击败那些阶级实行暴力的、专制的、甚至是血腥的专政。在我看来,这是无可非议的。”     在与另一个法国“毛主义”者维克多辩论时,福柯对中国的执法形式十分赞赏,他说:在中国“国家机器并不执法,”其作用仅在于“教育群众,给群众以政治的训练,开阔群众的政治视野,丰富群众的政治经验,以至于群众自己就可以决定:‘我们不能杀这个人’或者‘我们必须杀死他’。”(转引自:郭建:《人还活着,他已经死了——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福柯》,《万象》2000年9期)     显然,福柯这里的学说与文革时期令无数人胆战心惊的“群众专政”完全异曲同工,遇罗克的死刑判决就是由群众讨论的。1970年1月9日,北京市的“公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公判大会之前的通告,在这一份通告上列出了20名“反革命分子”的罪行供群众讨论。“请各级革命委员会,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织革命群众认真讨论,提出处理意见,速告市公法军管会”。在这份名单上,遇罗克名列第十。其罪名有:“遇犯思想反动,对我党和社会主义怀有刻骨仇恨。1963年以来,散布大量反动言论,书写数万字的反动信件、诗词和日记,恶毒攻击和诽谤无产阶级司令部……阴谋进行暗杀活动,妄图颠覆我无产阶级专政。”这份通告最后还有一句话:“遇犯在押期间,反革命气焰仍很嚣张。”     是的,今天的人们大概都不知道或者遗忘了文革期间一些流行词汇,“一打三反”、“5·16”,有的词写出来青年人也很难读懂,例如:“革干”、“恶攻”。他们不知道,这些词带着多少血迹和人的生命,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心理的巨大伤口。          1966年·北京东四北大街519号          北京东四坐落着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明星电影院,今天那里已经是装修一新,终日门庭若市。几乎紧挨着它的北边,有一个很小的死胡同,往里走几十米的右手是一个如今已经看不出的小院落,小院落的前面和左右都是拥挤的小平房。1942年5月1日出生于南京的遇罗克从7岁时随家人迁居北京到1968年1月5日被捕,遇罗克就生活在这个小院里。     我采访中遇到的大部分老邻居都很愿意谈论他,除了表示悲哀和惋惜,他们对遇罗克做出的最多评价是聪明、好学。一个遇罗克少年时的棋友说他可以同时跟三四个人下盲棋,还总是他赢。邻居们对遇罗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爱看书,上公共厕所时都拿着老厚的大部头书。从遇罗克家人、朋友、同学的回忆和他的日记中我得知他的阅读涉猎广泛。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波斯人信札》、启蒙时期的作家蒙田的著作、《论语释注》、《元曲别裁集》……就是这些书成了他思想火花的初始爆发点,就是这些书与他那敏锐、勤奋的大脑相撞,使他在1966年前后对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冷眼旁观,还颇有抵触和反思。遇罗克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心路历程,他是否知道,就是这些思想和文字很快就会被桂冠文人、思想警犬和专政工具的忠实卫士利用,将他的命运强力推入黑暗的绝路?     1966年1月29日:“治国者手忙脚乱,被治者日以继夜,但成绩却不理想。1954年尚可公布预决算,今天连公布一下都不敢了……十足的愚民政策”。     1966年2月15日:“去看《地道战》,以后的电影,一定离不开读毛著的镜头了,越来越滑稽。”     1966年5月2日:“读《波斯人信札》一百余页,自有妙句:‘对于宗教事业发展的热心,并不等于对宗教本身的爱戴,而且热爱宗教,遵守教规,绝没有必要因此而憎恨与迫害不信奉的人。’可把‘宗教’改为‘思想’或‘马列主义’。”     1966年5月3日:“×××号召对毛无限崇拜、无限信仰,把真理当成宗教。任何理论都是有极限的,所谓无限是毫无道理的”。     这些日记摘录发表在徐晓、丁东、徐友渔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的《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中。今天我们能看到这很少的日记片段,都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记者、编辑用钢笔从北京市中级法院尘封的档案中一字一字抄录下来的。现在,这些材料短时间内不容易被看到了。即使从这些日记中也可以看出,遇罗克这样一个家庭出身一栏填写着“资本家”几个字的人在文革前就处处碰壁,他的考试成绩非常好,报考大学时也挑选了比较偏冷的院校,但还是没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到了文革浪潮兴起,他这样的“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子弟即使不说话,也是十分艰难甚至危险的。面对这种荒诞境遇,遇罗克依然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1967年1月18日·北京1201印刷厂          1966年12月底,中学生牟志京在北京西什库后库的一个电线杆子上看到了一份油印的《出身论》,“拜读之余,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按照油印稿下面的联络地址找到六十五中,与遇罗克的大弟弟遇罗文相识。经过他们一番奔走,《中学文革报》在北京1201印刷厂付印,于1967年1月18日正式发行。当时这个印刷厂属于部队,位于现在北三环边的花园路,它的库房和旧车间现在成了一个大超市。我每次去买东西,车就停在厂子业务室门口的停车场。     《中学文革报》第一期的主要文章就是那篇由遇罗克撰写的《出身论》,署名是“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遇罗克在文章中主要批驳的对象就是那幅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据说江青和陈伯达当时也觉得这幅对联不够正确,江青将其修改为“老子英雄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遇罗克在文章中列数了多年来用家庭出身决定个人命运的种种丑恶现象,斥责了文革开始后红卫兵对所谓“黑五类”子女的公开歧视和残酷迫害。他在文章中发出庄严宣告:“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紧接着,《中学文革报》又连续印出了5期,刊发了《谈“纯”》、《“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等多篇引起极大反响的文章。这些文章受到当时官方支持的《兵团战报》、清华《井冈山》的猛烈攻击,但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共鸣。读者来信已经到了邮递员不能负载的程度,遇罗文他们只好每天用三轮车到北太平庄邮局去拉回那三四千封来信。许多读者在来信中向《中学文革报》编辑、作者们倾诉他们的悲惨遭遇和求得平等待遇的强烈心声。     一个贵阳青年来信述说,自己在闹市区看到热心人手工抄写的《出身论》,那是洋洋一万五千字的文章。他读到一小部分就抑制不住自己,嚎啕大哭起来。     今天阅读这些文章,会看到其中用了许多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比如“批判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之类。但是如果与遇罗克仅存的日记加以对照就可以看出,两者的话语以及思维模式、根本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许是遇罗克在那个极端恶劣政治环境中要想发出声音所必须采取的唯一话语方式。当然,我们也不必拔高遇罗克,说他对于最高领导人发动文革的目标和走向都洞若观火。但我们在他1966年5月10日的日记中就可以知道,他那时就从对邓拓的批判中看出这个运动的矛头指向远远要高于北京市委。     2008年,美国西雅图的海岸边,牟志京跟我回忆起自己在办报时为了修改文章与遇罗克兄弟俩的争论和对遇罗克的崇敬心情。对于自己,他有一种无端的自责。在得知遇罗克被判死刑时,他哭了。他后悔,总认为如果遇罗克的文章不在《中学文革报》发表从而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也许不会被杀害。这时,成群的海鸥在我们身边翱翔、号叫,抢食着游人抛洒的面包, 年近六旬的牟志京眼中闪动着泪光。          1968年1月5日·北京人民机械厂          早晨,遇罗克像往常一样带着饭盒去厂子里上班。一到厂子里就被警察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同时,他家也受到搜查,弟弟遇罗文赶紧把哥哥的一篇文章藏在了自己屋里。在那之前遇罗克已经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的遭遇。     1967年4月17日,戚本禹公开表态,说《出身论》是反动文章,立刻就引起新的批判狂潮。戚本禹是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重要成员,这个小组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几乎是当时中国政治机器的中控机房。根据《光明日报》高级记者苏双碧搜集的资料,1967年12月30日公安部门根据谢富治的“批示”,“重新研究了对反革命小集团家庭问题研究小组首要分子遇罗克等人的处理意见”,决定立即拘押。谢富治于1968年1月1日批示“同意”。     当时高调批判《出身论》的戚本禹1968年1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80年7月14日被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1983年11月2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聚众打砸抢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批准逮捕遇罗克的谢富治后来官至公安部长,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政治机器上的螺丝钉在绞杀别人的生命时,总认为自己是不可触及的,不会认识到自己也会受到无端伤害或者时过境迁的惩处。     遇罗克被捕后很快就被带走,他在工厂的好友杨雨树赶过去没有看到他。后来再看到遇罗克已经是他被警察押着到厂里来接受批斗。前年我到他方庄的住处采访杨雨树,他说自己坐在下面,也跟着举手喊了口号。在他堆满油画作品的小屋里,他给我看他的老师和朋友赵文量为遇罗克画的油画肖像。画像只有寥寥几笔,十分传神。          1970年2月9日·北京半步桥看守所          戴着十几斤重的手铐脚镣,张朗朗和其他几十人被关进北京半步桥监狱。这里是当年关押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并对她执行死刑的所在。他们一进去,就听见走廊另一头有个人喊报告:“报告管理员,我要见军代表。上一批的几十个人都去见马克思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因为我有重大问题要细细交代,可是怎么不提审我,那我怎么交代呀?”     张朗朗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因为读书多,好讲故事,时常对江青等人发些牢骚,被定为反动组织的黑后台。因为1968年就曾经和遇罗克被关在一起,张朗朗听出,这是遇罗克!还是那股嘲弄的腔调,还是那种冷静的辛辣。通过这个方式,遇罗克睿智地让新来的人明白,这里是死刑号,要大家在精神上有所准备。同时也在向大家传达一种延缓屠刀下落的方法:就说自己有问题“要细细交代”。     张朗朗是干部子弟,出生在延安,在“马背上的摇篮”长大,文革前在经济条件和升学等方面一帆风顺,一直在育才、101、四中这样干部子弟成堆的学校上学。而遇罗克是所谓“黑五类”的子弟,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在监狱里,两人互相讲故事,辩论哲学,论诗谈书,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张朗朗回忆“遇罗克不是监狱油子,从来不为多吃一口窝头、多喝一口白菜汤而陷害别人,更不会在当局谎言的‘感召’之下,见利忘义落井下石。他也不会在老弱病残的犯人身上踩两脚,以示自己手狠心黑,借此镇唬他人”(引自《我和遇罗克在狱中》,载《遇罗克遗作与思考》)。由于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张朗朗读过萨特的一些著作,他跟遇罗克谈起存在主义哲学时,遇罗克认为那是吃饱饭撑得没事干的人思考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才是最精辟、最有指导意义的。     一次提讯时,审讯室坐了二十几个人,主审官员说:“遇罗克,你的态度极端恶劣,今天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否则你就自取灭亡了。你好好想想还有什么话说,我们五分钟以后回来。”这是明白的死亡威胁。五分钟以后,主审官员对遇罗克说:“最后还想给家里留什么话,说吧。”遇罗克的回答是:“我想要家里带一只牙膏。”后来遇罗克告诉张朗朗,主审官员当时气得脸都青了。     但是政治绞肉机终于落下了它的屠刀。文革中最重要、最严厉的镇压运动“一打三反”在最高领导层的推动下掀起高潮。1970年3月5日,张朗朗听到隔壁牢房里一个个狱友被拖出去,听到了遇罗克最后的“呃”的一声,那是他的脖子被细绳子勒住的自然反应。     遇罗克对这最后的时刻早有准备,他入狱之前曾经写过一首《赠友人》:“攻读健将手足情,遗业艰难赖众英。清明未必牲壮鬼,乾坤特重我头轻。”     张朗朗现在居住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栋美丽的别墅里,地下室放着几千张密纹黑胶唱片。他一直想着在自己退休以后设法把这些唱片带回大陆捐给某个音乐爱好者俱乐部。在我的请求下,他哼唱起前苏联的一支歌曲《光荣牺牲》,那是一首他和遇罗克两人都会唱的歌,他们在死刑号里过春节时开临终晚会一起唱过。          1978年11月·《光明日报》宿舍          1978年之后的十年,是改革开放全面启动的时期,是1949年以来首次允许外部思想进入中国大陆的时期,是内部各种思潮抵触、对话的活跃时期,那是一次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颇有狂飙突进意味的解放和复兴。     1978年11月的一个晚上,遇罗克的母亲王秋琳冒着寒风走进《光明日报》记者苏双碧的家中。因为她读了苏双碧11月15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评姚文元 》。苏双碧在此文中提出“今天我们就是要平冤狱,一个一个地清算,一个一个地平反”。王秋琳说遇罗克在文革中的第一篇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点名批驳了姚文元《评海瑞罢官》一文。这是遇罗克罪状中“恶毒攻击和诽谤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主要依据。第二天,苏双碧向领导汇报后就带着报社的介绍信到了北京市公安局,下午四点在北京市中级法院找到了积土尘封的遇罗克档案。档案共有24卷,放在一起将近半人高。第二天苏双碧又约请了报社的两位记者一起来看材料,仔细阅读后,他们认为这是一起冤案。便以《光明日报》的名义致函北京市公安局,要求为遇罗克平反。     1979年11月21日,遇罗克的家人接到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再审判决书。改判如下:“一、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70)刑字第30号判决书。二、宣告遇罗克无罪。”此后,苏双碧为此事写了长篇报道《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发表在1980年6月的《新时期》第4期上,随后《北京日报》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遇罗克的事迹感动了改革开放年代的许多百姓和官员,促进了当时中共中央积极推进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2009年4月5日·京郊宋庄美术馆          又一个清明节,我和北京的徐晓、栗宪庭等知识界人士以及遇罗克的家人、亲友来到北京郊区的宋庄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十分简短的遇罗克半身铜像落成仪式。人们为遇罗克献上几束鲜花,站立在他的铜像前静静地默哀。     铜像的作者郑敏也来到这里,这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的毕业作品是王小波的一个裸体坐像。郑敏创作遇罗克塑像时,我到他借用的工作室跟踪拍摄。他一边拿着雕刻刀在遇罗克的塑像小稿上细细修饰,一边跟我聊起自己老家文革时发生的一些惨剧。他的老家是湖南道县,道县在文革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县份,就因为这里在文革中发生过集体参与的较大规模屠杀。从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在湖南省零陵地区道县发生了针对“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波及零陵地区(现称永州市)其他10个县。据统计,道县事件在当地造成的死亡人数达4519人,其中4193人被杀,326人被迫自杀。后来解放军6950部队出动才逐渐制止了这次大规模的屠杀。     遇罗克铜像的底座是不锈钢的,上面刻着北岛题献给遇罗克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     诗人北岛的这首诗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     《宣告——给遇罗克烈士》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空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在《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中,徐友渔写过这样一段评述:“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人对同时代人和后来者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种是烈士,他们为真理、为理想受尽苦难,视死如归;另一种是思想家,他们目光如炬,洞察实质,是社会的先知先觉。一身兼思想家和烈士两任者寥若晨星,他们承受的巨大苦难和发出的精神光芒交相辉映,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苏格拉底是这样的人,布鲁诺也是这样的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带来空前灾难,反人性、反人道的蠢行、丑行和恶行发展到登峰造极,夺取了无数人的青春、前途、家庭和生命。对苦难的以及黑暗的反抗造就了思想家和烈士,遇罗克就是其中一身兼两任的佼佼者。”     遇罗克的铜像静静地竖立在那里,多数时光都是布满尘土,但这座铜像和这个人的文字、言行却时时在发出光芒,烛照着我们的思想。铜像上的那双沉静、深邃的眸子,时时在凝视我们,与我们进行着穿越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存意义,提醒我们:不管在任何艰难境遇中,做出自我选择都是无可逃避的。     文章付梓之日,正是全国两会闭幕之时。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温总理同时强调:政改有赖于觉醒的人民的推动!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从2007年开始筹拍纪录片《遇罗克》。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进入 郝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遇罗克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文革博物馆 > 人物档案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449.html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中共中央决定:薄熙来不再兼任重庆市书记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张德江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薄熙来简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男,汉族,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1980年10月入党,1968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   1968-1972年“文革”中进“学习班”,参加劳动   1972-1978年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工人   1978-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本科学习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1984年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办公厅干部   1984-1988年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大连市金州区委书记(其间:1985-1988年兼任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副书记)   1988-1989年辽宁省大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9-1992年辽宁省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2-1993年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1993-1999年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9-2000年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   2000-2001年辽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1-2004年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   2004-2007年商务部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   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商务部部长(至2007年12月)   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新华网报导,重庆市上午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宣布了「中央」的决定。但薄熙来是否继续保有政治局委员的身分,目前不得而知。   除了薄熙来,中央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也证实,塬本担任重庆副市长的王立军,也同样解除职位,目前正在按程序办理,并接受中央调查。   消息指出,王立军的职位,将由青海省副省长、公安厅长何挺拟调任。何挺今年50岁,曾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局长,甘肃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青海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2009年3月任青海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    扩展阅读:     薄熙来执政时期的七个瞬间    (选自《中国经营报》2012年3月15日)   2007年12月1日,薄熙来履新重庆,成为这座中国最年轻、人口最多的直辖市的第五任市委书记。他也是连续第二位以在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入主”重庆的重量级高官。   瞬间一:就职演说   到任第一天的“就职演说”上,这位公认颇具魅力的前商务部长说,重庆是西南重镇,而我在东北工作过20年,从东北到西南,跨度很大,这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薄熙来还承诺工作中勤政廉政,严于律己。薄熙来说,我在东北就常讲,做干部一要干活、二要干净,党政领导一定要风清气正,取信于民。我已经和爱人开来商量好,决不允许任何亲友以及身边的任何人在重庆图方便、求特权。如果大家听到有谁打着我们的旗号在重庆办事情,请一定坚决制止并告诉我们。   瞬间二:“红色旋风”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这是薄熙来亲自创作的一条“红色短信”,据说在2009年4月底开始的重庆“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中,因为转发量高达1600万次(相当于重庆半数人口),荣登最受群众喜爱“红色短信”第一名。   这只是薄熙来到任后刮起的“红色旋风”中最新的一波。此前的2008年年中,上任刚刚半年的薄熙来在多个公开场合带头唱“红歌”,重庆市政府也向市民推荐了四十多首“红歌”,既有革命历史经典歌曲,也有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经典歌曲,其中包括《歌唱祖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春天的故事》等传颂多时的佳作。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媒体问及为何要在重庆提倡唱“红歌”,薄熙来直言:我始终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有精气神,这些红歌都是过去几十年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很有生命力,年轻人不能光唱谈情说爱的歌,也要唱振奋精神的歌。   在稍后的另一次讲话中,薄熙来道出了他的真实思路,他说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重要,重庆人民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有了更高的文化品位,重庆就越有合力,越有后劲,就越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瞬间三:“三号文件”   2009年伊始,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通称“三号文件”。这份接近1.5万字的中央文件,为重庆提供了“12+10”条支持政策,以及十余项“黄金定位”。   在重庆政商各界眼中,“三号文件”确定了重庆今后的发展航向和政策框架,而且每一条政策都能落到实处,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当地不少企业界人士认为,薄熙来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央高层中很有影响力,要不是他全力推动,“三号文件”根本不可能出台。而今年重庆能从金融危机冲击中迅速走出低谷,在全国一片“保八”(GDP增长率8%以上)声中,上半年实现14.3%的可观增长,“三号文件”的刺激作用以及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功不可没。   而薄熙来则用了一个比喻,称重庆市享受着中国优惠政策的“合订本”。他举例说,重庆过去就享受包括三峡库区、西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多项国家政策优惠,国务院“三号文件”,又为重庆发展设计了一整套政策,重庆虽然穷,有了这个优惠政策的“合订本”,今后就大有希望。   瞬间四:“五大重庆”与“两江新区”   早在2008年4月份,薄熙来在会见到访重庆的新加坡贸工部政务部长李奕贤时,便表示“重庆未来五年将有大动作”,要推动总额达2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这一数字是2007年重庆市4110亿元GDP的5倍。   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审议批准了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五大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新的战略目标。   “五大重庆”共涉及约1万亿元投资,自2008年开始,到2012年完成,具体投入是“畅通重庆”3000亿元,“森林重庆”500亿元,“平安重庆”150亿元,“健康重庆”250亿元,“宜居重庆”6000亿元。   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任宏说,重庆现在有短期的目标,比如2009年全国GDP增长“保八”,重庆的计划是增长12%;也有中长期目标,即“五大重庆”建设;再长远一点的,就是重庆提出“两江新区”新规划,让重庆在未来竞争中抢得先机。   有消息称,2009年4月下旬,重庆市已正式向国务院递交《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申请设立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走在开发、开放前列的第三个国家级试验区。“两江新区”规划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一旦获批,无论对重庆还是对整个西部开发,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瞬间五:赈灾援建与“西三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毗邻四川的重庆也直接成为了地震受灾区。   此时,中央也体谅到重庆所面临的抗震救灾困难,并没有为重庆下达支援四川灾区的重任。然而,薄熙来却主动向中央请战!   “重庆是四川灾区的大后方!”在明确灾情后的第一时间里,薄熙来当即作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和区县做好救灾准备。薄熙来说:“重庆将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市之力,倾情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充分发挥川渝山水相连、交通快捷的优势,当好四川抗灾的大后方,当好全国支援四川抗灾物资、人员的中转站!”   这种承诺并不是一场作秀,这是一场重庆支援灾区的生死战。重庆江北机场在成都所有机场关闭的情况下,迅速“升格”为全国最大的救灾航空转运站,大量物资从这里运往灾区,并免费用大巴将转机的四川旅客送回家乡。重庆数十支医疗队、消防总队抢险队、公路施工队伍迅速驰援地震灾区。重庆为援助四川兄弟,全市21家市级、部队医院和27个区县医院,准备了5000张病床;市财政积极为救治提供资金保障;震后20天,重庆就收治伤员2279人,承担大部分灾区转移伤员。   而且重庆还主动承担了重灾区之一崇州市的重建工作。一位重庆市政府官员有些感慨地说:“我们是不惜代价帮助重建,比如当地政府说要增加几个亿的资金,重庆市是不计较,全力承揽下。”   一位参与了崇州市重建规划的人士评价:“薄书记确实站得高,重庆本来也是受灾区,却承担了崇州重建的任务,这体现出对兄弟省市全力支持的精神。”事实上,薄熙来主导下的重庆已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大局观,重庆正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来加深加强与西部其他省市的合作。此前,薄熙来在接见一个世界500强投资考察团时就说:“你们到重庆来看了,还应该到四川、云南去看看,这些地方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些方面更值得与你们合作。”   拥有了大开放胸襟的重庆,也适时地在今年两会期间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   瞬间六:“罢驶风波”   2008年11月3日,拥有8000余辆出租车的重庆出租车业突然发生大规模停运,司机纷纷抱怨加气难、黑车多、处罚严导致收入过低。事件震动全国,并引发国内数个大中城市出租车行业的“骨牌效应”。   这应该是薄熙来上任近一年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一次“民间危机”。   薄熙来迅速作出反应,携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等一起,在11月6日上午与出租车司机及市民代表举行座谈会,并通过网络视频现场直播。   在座谈会上,薄熙来充分展现了他亲民的一面。他说,我们一定要顾及这么多的出租车司机,2万多人背后实际上是2万个家庭,影响到重庆相当多老百姓的生活,让这部分人生活得到稳定,乃至有所提升,也是我们政府执政的一个目标。   后来他接受采访谈及此事时,还坦诚地表示:我感觉出租车司机提出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尽管他们中一些人情绪比较激动,我认为,对老百姓提出的诉求,要理解,要正确对待,还要认真研究解决,说到底,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9年4月中旬,薄熙来说的一句话:“干部不要一听到百姓上访就认为‘无理取闹’。”被《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评选为“每周最热声音”。薄熙来是在针对建设“平安重庆”发表系列讲话时作出这一表态的。   瞬间七:平安重庆   2009年3月19日,正当重庆市部署破命案保平安之际,发生了震惊全国的“319”枪案。“319”枪案发生之后,重庆迅速成立了以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王立军为组长的专案组,公安部部长孟建柱飞抵重庆督阵。而在“319”枪案紧张侦破之际,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刑侦专家王立军担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免去刘光磊重庆市公安局局长职务。任命之后,重庆市委党校一位人士明确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技术派”王立军全面负责公安系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薄熙来书记提出的“平安重庆”目标。   事实上,火线获得提拔的王立军全面负责之后,倾尽全力对重庆黑恶势力进行全面清剿。黄金堡枪案在迅速破获之际,重庆警方乘胜追击将已经锁定的88个黑恶势力团伙扩大到104个。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立军说:“重庆黑恶势力不除,枪患不断,毒源不断,社会难安。”一场重庆对于黑恶势力的毁灭性打击即将展开。   在薄熙来看来,平安重庆的打响也为大开放战略提供了有力保证。他说:“在大开放的条件下搞好政法工作,要善于保护好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生命财产安全,使重庆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外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 相关链接: * 薄熙来:有人给我泼脏水 造谣说我儿子开红色法拉利 * 薄熙来:绝不因个别人个别事否定重庆政法队伍 * 薄熙来回应十八大、儿子留学资金等“敏感”问题 * 薄熙来答记者问 * 汪洋谈乌坎 薄熙来论共富 * 重庆市委必须反思王立军事件 * 王立军事件对重庆产生负面效应 * 聚光灯下的重庆代表团 * 重庆代表团开放日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王立军事件对重庆产生负面效应

    自2007年11月30日薄熙来出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都是媒体关註的焦点。   今年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无疑是焦点之中的焦点,一方面因为重庆副市长「王立军事件」引发的高度关註度,另一方面涉及「重庆模式」在「王立军事件」之后能否继续推进。   3月9日,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日,吸引了大批中外记者,许多人从早上7点排队,还未被允许入场。在近1个半小时的问答环节,薄熙来首次谈及「王立军事件」,他指出,目前事件还在调查当中。他承认,在「王立军事件」中,他用人失察,为此「感到痛心」。但不能因此否定「打黑」的功绩,他个人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迷雾渐散?   虽然各方都有了表态,但引起轩然大波的「王立军事件」究竟是由何事引发,隻能在随后的时间里找到答案。   「王立军怎么回事,重庆发生了什么?」2月底,《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日本採访期间,素以不关心政治着称的日本人频频向本报记者瞭解「王立军事件」。从2月6日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步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之后,「重庆」、「王立军」等词汇就成了全球各大媒体上的热点词汇。   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表示,「王立军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调查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已经请假不出席这次会议。」   重庆官方也在沉寂近一个月后,发佈了王立军的最新信息。3月5日,重庆市新闻发言人称,「王立军目前正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调查工作也取得了进展,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全面深入调查后,中央将会严格依纪、依法作出处理。」   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此前发佈的「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相比,这次的表态略有不同,政经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表态直指王立军可能涉及「违法违纪」。   重庆官方的表态,让带着离奇色彩的「王立军事件」得到了部分澄清。在过去的传闻中,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带着70辆警车赴成都。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隻有黄奇帆、陈存根、徐敬业叁位重庆市领导和市政府秘书长受市委、市政府委派一起去的,根本不存在70辆警车一说,这一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完全是造谣。   重庆官方进行表态的同时,涉及到「王立军事件」的多方也在两会期间进行表态。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回答媒体关于「王立军是否被赶出总领事馆」的提问时明确表示,王立军是自行离开的。   在王立军工作过的辽宁,也有王立军与此前落马的铁岭市公安局局长谷凤杰有关的传言。对此,辽宁省委书记王珉也是明确表示,「塬辽宁省铁岭市副市长、公安局长谷凤杰案件涉嫌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目前已移送检察院,谷凤杰案是孤立事件,王立军的事和谷凤杰没有关係。」   虽然各方都有了表态,但引起轩然大波的「王立军事件」究竟是由何事引发,王立军为什么会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或许隻能在随后的时间里找到答案。    问题凸显   外方投资者在高度关註重庆政情之余,重庆财政资金问题和债务问题也被高度关註。   从王立军事件发生到两会召开期间,「王立军事件」一直影响着重庆。   记者瞭解到,重庆两江新区一个重要工业园的投资建设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王立军事件」,外方投资者希望瞭解到更多的准确信息来消除担心。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此表示:「担心是正常的,但是目前重庆两江新区的重点项目进展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随后还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近日,记者与多位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高层人士进行了交流,相关人士表示,在西部投资的参考要素中,当地政情是很重要的信息。当然,随着「王立军事件」的迷雾消散,外方投资者的担忧也渐渐得到了缓解。两江新区管委会人士表示:「西部重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外资企业必须要抢佔到这个高地。」   另一方面,外方投资者在高度关註重庆政情之余,重庆财政资金问题和债务问题也被高度关註。   根据重庆市财政局公佈的2011年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2011年,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08.8亿元,支出达到3961.7亿元,支出比收入高出1000亿元。其实,薄熙来主政重庆以后,推行「五个重庆」建设,财政支出巨大,这引发了各界质疑重庆「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财政的疑问。   对此,黄奇帆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採访时表示,「重庆市地方财政2900亿元,支出是3600亿元,透支的部分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平衡,这个钱多出百分之二十几,其实这个比例在中西部地区是最低的。」   根据重庆市财政局公佈的数据,2011年重庆财政支出相比收入高出1000亿元,透支比例实际上超过30%。另外,记者发现陕西2011年财政支出2928.85亿元,财政收入2577.97亿元,透支比例实际上还不到20%。   比较2008年以来的财政收支情况,重庆财政超支并不是从2011年才开始激增的。以2009年为例,当时重庆财政收入1165.7亿元,支出1806亿元,透支比例近50%。   正如重庆财政局官员的表态,重庆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收入结构有待优化,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专项资金使用仍然存在浪费,债务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新一年的财政工作必须予以高度关註,并且加以解决。   与财政问题同样受到外界关心的是重庆的地方债务问题。黄奇帆表示:「经济学上有个基本观点,政府债务如果超过GDP的60%,就进入危机报警阶段,重庆各级政府去年的债务余额是1800亿元,这里包括财政的直接债务,还有财政担保的贷款。我们GDP是一万亿元多一点,我们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20%,所以是比较安全的。」    无碍共富大局   在「王立军事件」的阴影消煺后,处在「共同富裕」关键节点上的重庆或许将会走得更加稳当。   随着「王立军事件」迷雾渐散,重庆市一位参与招商引资的官员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们感觉鬆了口气,一个月来,各方都在瞭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继续拖下去对重庆肯定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后果。」   重庆两会代表在高压中步入了人民大会堂,「王立军事件」成为媒体採访最集中的话题。然而,峰迴路转的是,「王立军事件」的各方表态让这种压力渐渐得到了释放。   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专程来到重庆代表团驻地看望重庆两会代表,他表示,「对这些年来重庆所取得的新成就、重庆面貌发生的新变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贺国强表态之后,薄熙来也表示:「市委、市政府一定按照国强书记的要求,坚定不移,常抓不懈。要不断反躬自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党的建设,转变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3月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在通报「王立军事件」的最新情况时也刻意提到,「近期,中央主要领导明确指出,重庆的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充分肯定,继续推进。」   一连串的信息获得释放之后,重庆代表团在两会期间谈及了「共同富裕」话题,也受到了各方关註。3月5日,薄熙来在畅谈「收入分配改革」时表示,从重庆经验可以看出,公平分配与优质高速发展可以兼得。   薄熙来特意提到, 重庆2007年GDP为4670亿元,2011年翻一番,超过一万亿元,年均增幅15.7%; 农民收入2007年是3500元,2011年达到6480元,城镇居民收入2007年1.2万元,2011年突破2万元,都几乎翻了一番。他强调这些数据,意思是共同富裕之路是走得通的,「这是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取得经济高速优质发展,而且走在全国前列,我觉得是可能的,二者是可以兼得的。」   3月6日黄奇帆也表示, 2010年重庆推出「民生十条」,计画投资3400多亿元,两年下来已经投入2500亿元,今年还有七八百亿元;2011年搞的「共富12条」,涉及投资量高达1.2万亿元。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投入,重庆在「共同富裕」上出现了显着变化。   在「王立军事件」的阴影消煺后,处在「共同富裕」关键节点上的重庆或许将会走得更加稳当。负面效应在于财政透支过大、投资效率低等问题引起了警惕,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鹏表示:「隻有尊重市场的力量,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薄熙来两会语录   重庆走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缩小「叁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实现了民生与发展同步、公平与效率兼得。   这几年,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市级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直接用于民生(综合民生支出70%以上),75%用于区县和基层,新增财力70%投向农村。   通过实施「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共富12条」,重庆在民生导向、缩差共富上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

阅读更多

中国经营报 缅甸 生涩的民主

核心提示 : 70年家国、种族、宗教、社会的变迁与纷争,推演出今天缅甸的民主大选。它千疮百孔,但毕竟充满希望。 原文: 缅甸:生涩的民主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方亮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3日 转载:@xiaomi2020 最近笔者从网上学来一个英文词组“voting virginity”(选举童贞),意思是年满18岁以后第一次行使选举权,就像初夜时失去童贞一样。在这个冬天,在干热的中南半岛上,缅甸人终于告别了自己的voting virginity。 迟到的选举 11月7日,缅甸仰光、一位不愿向外国记者透露姓名的社会工作者终于投出了自己的第一张选票。他今年28岁,缅甸的选举在他8岁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不知道在他头脑中是否还留有印象。那一次,一位名叫昂山素姬的45岁女人带领着由自己担任总书记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选举。当时统治缅甸的军事独裁者苏貌本想通过这次选举为“军统”体制披上“民选”的外衣,但没想到被他们“做足功课”的选举却仍然以昂山素姬政党绝对优势取胜的结果而告终。 造假的选举都赢不了,一时间成了一个国际笑话。而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军政府翻脸不承认选举结果。于是,时常出现在电视画面和报纸头条的仍是一批身穿军装的人,而那位漂亮的昂山素姬却从那个8岁男孩的视线当中消失了。接着,大人们告诉他,不要提昂山素姬这个名字,否则会招来不幸。 很多事情只有时间才能解释的清楚,当28岁的他第一次走向仰光的选举点时,他早已清楚为什么昂山素姬这个名字成了禁忌。如今,苏貌已经被另一位军人丹瑞大将所代替,而昂山素姬继续着自己的软禁生涯。投下选票之后,他偷偷对采访他的外国记者说:“很多人都不愿意来投票的,但是如果真不来可能会被官方找麻烦,所以最好还是来一趟。” 他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voting virginity”,看起来有点不情愿的意思。 一位50岁的阿姨也赶来投票,同样的,她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20年前,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来投票,所有的投票点都排着长队。但是今天这里很安静,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说的投票也是昂山素姬取胜的那次。 人们往往会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热情,如果没有,那么就说明这件事情跟大家没什么关系。 缅甸的选举就这样成了游戏,而且有时,这游戏还会乘人之危。 2008年5月,一场罕见的热带风暴袭击了缅甸,十多万人死亡。但是,在粮食极端紧缺的时候,军政府想的不是如何尽量多的从国外寻求援助,而是如何将拟好的新宪法借着风灾之后人心惶惶的机会尽快予以通过。于是,新宪法公投如期进行,蜷缩在简陋的难民营里的群众被逼着在一张张调查单上做出选择。调查单上有勾和叉两种选项,但是几乎没有人选择叉,因为所有人都被暗示,救援物资的发放是与这次每个人在公投中的表现相关的。 结果当然可以想象,新宪法以压倒性优势得以通过。根据这部宪法,民众要想参选议员首先要缴纳500美元登记费,而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200美元。正在服刑的人不能参加议会选举,其所在政党也必须重新登记,将服刑人员开除出党。处于软禁中的昂山素姬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不愿放弃自己的领袖,自然就失去了与军政府支持的政党同台竞争的机会,尽管20年前他们已经赢了。此外,军队将自动拥有议会25%的席位。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缅甸特色”的宪法,也只有处在风灾之中的人们才会无奈的接受这样一部宪法。这更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没有像20年前那样踊跃的赶往投票站。 勇敢的女人 茵雅湖,位于缅甸仰光的著名景点。如今,这里的知名不仅因为它的秀美,更因为被缅甸人民爱戴的昂山素姬就被软禁在它的岸边。在茵雅湖南岸的一座公寓内,如今已65岁的昂山素姬每天过着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从1989年7月至今,她已经三次被判软禁,累计十多年时间。这些年里,她的公寓成了一处著名的景点。人们驱车经过这里,放慢速度,审视着公寓以及周围荷枪实弹的士兵。 1988年3月,同样位于茵雅湖湖畔的仰光大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僧侣走上了街头,抗议军政府的腐败统治。当抗议人群越来越多,当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镇压,顷刻间,数百名平民命丧当场。 所有这一切都被刚刚回国探望母亲的昂山素姬看在眼中。上世纪60年代,年仅15岁的她就已经开始出国学习。70年代,她在英国与一位研究西藏文化的学者阿里斯结婚。直到1988年回国探望母亲,她都过着远离政治的生活,她甚至有意地远离异见人士,保持与政治的距离。 但是,一切就在1988年的3月发生了改变。倒在血泊中的学生和僧侣们让昂山素姬确信,政治是躲不掉的,除非忽视国家的苦难。 5个月后,她已受到许多支持者、受难者和退役将领的推举,开始领导缅甸人的民主运动。8月26日,百万群众在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集会,来聆听这位外表看起来十分柔弱的昂山素姬的演讲。那一天,她讲道:“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 从这一天起,昂山素姬的命运发生了180度的转折。 在那次演讲之前,军政府已经暗中威胁要暗杀她,演讲之后,她成为军政府的头号敌人。1989年4月,一队士兵在路上将昂山素姬和她的支持者拦下,“我命令你们立即散去,如果你们继续前进,我们将开枪。”领头的军官如此命令道。 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定格,所有人都在盘算着怎么办。经历过1988年事件的人们都清楚,军政府的枪可以毫不犹豫地向着民众开火。 昂山素姬冷静地让众人退到一边,然后,她在民众与士兵的注视下慢慢向前走去。此刻,黑洞洞的枪口随时可能开火,但是她没有停下。最终,她走到一名士兵面前,用身体堵住了枪口。 现场顿时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昂山素姬的支持者们震惊地待在原地,士兵们更是感到惊慌。昂山素姬向天空望去,然后逼视着指挥官,仿佛在测试他的胆量。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现场紧张到了极点,指挥官的神经在昂山素姬那张平静而美丽的面容前显出了脆弱。他垂下手,命令所有人不要开枪。 昂山素姬这样一个弱女子,以自己的勇气和平静战胜了暴力。3个月后,她即被软禁起来,但是这挡不住人们在一年后的选举中将手中的选票投给她的政党。几年后,她的丈夫阿里斯身患疾病不久于人世,而她自己却被告知如果出国探望将永远无法回到缅甸。最终,为了缅甸的民主,她选择留下,放弃了见丈夫最后一面的机会。 缅甸人为了自由付出了很多,但他们拥有一个精神上的领袖,尽管这位领袖现在身陷囹圄。 昂山之后 茵雅湖确实是缅甸现代历史各条线索集中交汇的一个地方,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便坐落着一座雄伟的陵墓——昂山墓。这座陵墓祭奠的便是昂山素姬的父亲、缅甸“国父”昂山。半个多世纪前,昂山带领着缅甸人赶走了殖民缅甸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国人。 缅甸的历史充满了意外,“国父”的女儿居然成了缅甸政府的头号敌人。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1988年会有那么多人推举昂山素姬作为民主运动领袖,那是因为大家希望“国父”的女儿可以再救他们一次。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年代,昂山本打算北上寻求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可没想到却在厦门遇上了早已入侵中国多年的日本法西斯。许多人说昂山嬗变,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因为在遇上了日本人后昂山便改变了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初衷,而决定将中国人的仇敌日本人奉为主子。 后来,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昂山成功地赶走了英国人。但是,日本人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帮助缅甸人赢取独立,而是为了占据这个国家,进一步向外侵略。看清了这一实质之后,昂山的嬗变再次显露出来,这一次他选择了联英抗日,最终借助英国人的势力把自己引进来的日本人赶出了国门。一番折腾下来,缅甸倒也赢得了独立,毕竟此时的英国已经自顾不暇。而昂山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缅甸“国父”。1947年1月,他带领使团远赴英伦与英国首相艾德礼签署了《昂山-艾德礼协议》,协议规定,在缅甸成立临时政府1年后,英国将给予缅甸独立地位。这临时政府的领导人自然就是昂山。此时,他的女儿昂山素姬已经两岁。 接着,昂山忙着回国编织缅甸联邦这件“百衲衣”。英国统治时期,整个缅甸便由缅甸本邦、缅北掸邦和东南克伦邦组成。缅北掸邦区区6万平方公里居然居住着包括果敢华人在内的100多个民族,而东南的克伦邦则是作战最为勇猛的族群。当英国决定赋予缅甸独立地位时,这两个地区也在讨论单独独立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昂山的代表赶到了两地。最终,在一番撮合下,缅北掸邦与昂山政府签署了《彬龙协议》,加入了缅甸联邦。但克伦邦却没有签署任何协议,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一直同缅甸中央进行武装对抗。今年11月进行的大选被克伦邦所抵制,于是双方交火,3万多难民因此而躲到了泰国境内。 缅甸似乎注定不太平,一直无法顺利解决的民族问题让所有人挠头,而这一问题的祸根从昂山遇刺时便种下。昂山毕竟是缅甸本邦与其他两个邦谈判的主要代表,他一死,局势难免要乱起来。 1947年7月19日,昂山正与几名部长在临时政府大楼内商议事情,突然,数名手持冲锋枪的武装分子闯了进来。还没等昂山和部长们反应过来,冲锋枪已经吐出子弹,昂山和自己的部长们倒在了血泊里,命丧当场。 真凶是谁?所有人都在问同样一个问题。曾在英国统治时期担任缅甸殖民地政府总理的吴素被揪了出来。他曾在任总理期间“吃里扒外”地同日本人密谋推翻英国人的统治。这条道路与昂山后来的做法完全一样,最终他的密谋败露,英国人将他送往乌干达押了起来。后来,吴素回国,组党鼓吹民族解放,并跟随昂山赴英签订协议。 在审讯中,吴素称,昂山将缅甸利益出卖给日本人,所以他杀掉了昂山。但是,这种说法能让人相信吗?要说向日本人出卖利益,吴素不下于昂山。但是,疑点众多的案子糊里糊涂地坐实了。一年后,吴素被执行死刑。 半个世纪后,一名名叫钦翁的缅甸男子接受了国际媒体的专访,他的父亲通拉翁当年曾亲自调查昂山被害事件。他回忆称,吴素的弟弟曾在事件发生前远赴英伦,其目的不详。而枪手们使用的枪械则来自英国。由于当时缅甸存在着一个军火黑市,什么枪都能买到,所以人们无法根据枪的来源随便怀疑英国,但疑团还是笼罩在这次神秘事件上。真相到底如何,直到现在仍然是个谜。 这一事件震惊海内,一个立足未稳的民族却在立国的关键时刻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失去了自己的“国父”,这对缅甸的建国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掸邦和克伦邦失去了可以合作的人,从此走上武装割据之路。而缅甸本邦自然也在这连番的打击下迎来了军政府的严酷统治。 果敢华人 在缅甸立国后,有许多地方不断爆发纷争,其中便包括主要是华人的果敢特区。17世纪,大量汉人追随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但吴三桂最终还是追来了,并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朱由榔。无力自保的缅甸人无奈下将人交出,朱由榔在昆明被杀。而当初追随他的汉人则自此留在了缅甸。这之后,在二战中,又有大量国民党官兵流落至此,缅甸汉族人便逐渐具有了规模。 起初,继承土司地位的杨家在汉人聚居区果敢称王,并将这一地位传至杨振材。后者为了扩充势力,在国民党败退之时收留数名军官,开办军事培训班,培训未来的军事指挥人才。其中便包括此后几十年横行缅北的罗兴汉和彭家声。由于其中不少教官毕业于黄埔军校,故此这个班培训出来的22名学员以后悉数成为缅甸国内响当当的人物。 1962年,告别了昂山的缅甸迎来了自己首位军事独裁者奈温。昂山死后,曾与自己同在“三十志士”行列中战斗的吴努和奈温成为国家实际掌控者,但代表文治政府的吴努却怎么也摆不平包括杨振材在内的缅北掸邦以及东南克伦邦势力。最终,国家不断动荡,吴努本人便也被搞“军统”的奈温所取代,缅甸自此进入了军人治国时代。 面对两地的叛乱,奈温毫不犹豫地祭出武力打击。在政府军的打击下,杨振材势力终于土崩瓦解,罗兴汉投降了缅甸政府军,而彭家声则成了孤家寡人。此后,罗兴汉成为缅甸数一数二的大毒枭,其声势不弱于曾经不可一世的坤沙;而彭家声则在数年的力量积聚之后扯旗成为占据果敢的武装首领。 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果敢当地华人的支持,奈温的政府军迟迟无法拿下彭家声,无奈之下只能在1989年与其签署协定,承认彭家声对果敢的领导,并将果敢设为特区。 2008年,果敢突然爆发动荡,政府军与彭家声势力再次碰撞。这一次,缅甸军方首领已经由奈温换为了现在的丹瑞。这一次的扫荡势头猛、来势突然,彭家声的武装力量遭到严重打击,时至今日,这位果敢王仍无半点消息。当一颗炮弹落入中国云南境内时,这场战斗终于引起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视,大量难民涌入中国云南,缅甸汉族人的境遇牵动着大多数人的神经。 成也族裔,败也族裔。每当缅甸本邦内局势紧张时,缅甸军人集团都会拿外族说事。这次丹瑞拿果敢问题造势,而他的前任奈温则同样善于此道。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吹向缅甸,在缅华人也纷纷戴上了毛主席像章,结果却遭到奈温的血腥镇压。从6月27日至29日,大量的华人被杀。 南北对望的女儿们 我们仍回到茵雅湖湖畔。在湖的南岸住着昂山素姬,北岸却同样有一间屋子,里面曾经住着的竟然是奈温一家人。1988年民主运动后,奈温便大权旁落,被关进这间屋子中软禁起来,而他的女儿也未能幸免。2002年,奈温的女儿桑达温被控“颠覆政权”,也被关进了这间屋子,而当年年底奈温便在软禁中死在了女儿的身边。直到2008年,桑达温才得以获释。 有分析称,当局将桑达温释放,是因为她已经无法再构成威胁。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政府一定一直在盘算住在南岸的昂山素姬的威胁能持续到什么时候。2009年5月3日,一位名叫耶托的美国人从茵雅湖北岸下水,游到南岸,秘密潜入了昂山素姬的寓所。尽管昂山素姬的两位女仆一直要求耶托立即离开,但在他的坚持下,昂山素姬本人还是见了耶托,并为他提供了食物。3天后,耶托游走,但在中途被缅甸警察抓获。 根据已经通过的宪法,在押犯不能参加议会选举,而昂山素姬的软禁却将在选举前到期,缅甸军政府正愁找不到借口延长这一期限,耶托的举动提供了极好的理由。 缅甸的一家媒体谴责说:“有许多来自西方的民主人士聚集在缅甸,总感觉自己能做些什么事情,但总是帮倒忙,耶托便是极好的例子。” 如今,选举已经结束,当局宣布,昂山素姬将在选举结束后被释放。看来,当局认为,她的威胁在大选之后也就过去了。 昂山、奈温的两位女儿就这样戏剧性地在同一个湖的南北岸被监禁着,相比之下,如今的执政者丹瑞的女儿的境遇就要好上千百倍。2007年,一段视频被上传至网上,是丹瑞的女儿丹达瑞出嫁的盛况。整个场面极端奢华,据传,光礼金丹瑞就收了5000万美金。 视频传出后,引起了缅甸国民的极度不满。终于,在燃油再一次涨价之后,缅甸人走上了街头。1988年民主运动中,学生是主力,而僧侣只能算是协从。但是这一次,僧侣们担当了主力,他们特意集结到昂山素姬的寓所前,当她从阳台上出来时,所有僧侣都欢呼起来,继而为她祈福。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当僧侣们都走上街头时,当局的压力可想而知。 经过半个世纪的军人统治,缅甸始终未能走出军人统治体制。尽管如今新议会即将组成,但是谁能肯定缅甸的军人们就不会把昂山的嬗变发扬下去,再来一次“民转军”呢?不管怎样,缅甸毕竟开始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在佛陀的注视和军人的枪口下,缅甸将迎来她怎样的未来?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 这里 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外交学者 缅甸选举与冲突前景 洛杉矶时报 奥巴马连任的崎岖之路 外交事务 中国的两难 经济学人 中国激辩普世价值 纽约时报 刘晓波和中国民主 德国之声:刘晓波其人其语[共8张] 民主与社会:中国的挑战 外交政策:世界上最牛的囚犯们 外交事务:民主回落——掠夺型国家的复兴 快公司:克里斯·休斯如何建立Facebook和帮助奥巴马竞选的? 安装适合你的浏览器的 红杏插件 一键翻墙 翻墙看《译者》 https://yyii.org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 订阅《译者》; 译者精华杂志版下载大全 参与《译者》的多种方式。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