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莫乃光 | 特首选举之「建制內部竞爭下的四型选委」

作者: 莫乃光  |  评论(1)  | 标签: 特首选举 , 泛民 , 选委会 , 梁振英 , 唐英年 特首打吡大跑马仔开始入闸了!首先入闸的CY,虽然只自称「备选」,已经令马迷起哄;但同时范范未入闸已经退出了,另一自称也想为马迷服务的叶刘,却惨无马迷落飞。本来大热的亨利却一直留在沙圈徘徊,而泛民马房则仍未决定哪只名驹落场,更担心不能取得入场券。 这就是香港的特首选举。以马仔形容我们的政治「领袖」,不是为了不敬,只是这场小圈子选举根本不是正常的选举,只能这样形容才能显示其荒谬。特首选举明显被操控,与赛马相比,实无意影射赛马不公平、公开、公正之意,笔者先向马会致歉。 內部竞爭难避免 距离明年三月特首选举只有半年多时间,而十二月初选举委员会选举亦將率先举行。上次於二零零六年底的选委会选举,明確地有两位候选人参加,但这次特首候选人形势未定,考虑参加选委会选举的候选人,现在距离提名期只有一个多月,他们参选是为了什么,支持谁,都未明朗化。 事到如此,是中央的设计还是无意?笔者当然没有內幕消息,自己亦非中国政治专家,但过去一直以为中央以稳定和谐为上,应不想见到建制派自己出现內部竞爭,免伤和气,寧愿再演建制、泛民单对单的大龙凤,「安全系数」才属最高;所以笔者一直以为可以「倾掂数」,但事实却並非如此,也可算是「爆冷」。 至今这形势,原因为何?是因为梁振英不肯罢休,还是因为曾荫权政府民望太差,施政失误拖累唐英年,间接令唐对辞职全力参选迟疑不决,进退维谷?还是因为中央也求变,为未来香港新政治环境试个新实验?答案可能是「all of the above」(以上全部)。 的確,在过去数月的发展,客观可见的是中央在过去数月的表现,可以说是越来越接受有竞爭的选举(只要任何可见结果都在其可以接受之內,就算这可见结果不止一个)。事实上,如果建制派有两人获提名参选特首,中央要介入左右结果,相比建制与泛民的不公平竞爭,將会更难,亦肯定更加难看。 虽说建制內部竞爭会伤和气,但连泛民也可以进行內部错选,反正泛民即使得到足够提名也在选举中必败,建制派的內部竞爭未必会增添现在派內分歧,只要中央有信心可以在事后「和谐」他们,其实也无伤大雅。更重要的是,泛民说要为二零一七普选特首作操练,可能「一言惊醒梦中人」,中央改为要求建制派做场好戏,除了表演「有竞爭的选举,不一定要有反对派」,可作有竞爭的自己人热身赛。表面冒分裂之险,其实除笨有精! 四型选委定胜负 好了,假设梁振英和唐英年一同获得提名参选,选举委员们会如何决定怎样投票?先不算那可能为数一百至一百五十上下的泛民选委,一千人以上的建制派选委,其实已经足够决定结果,所以,泛民可以影响结果的机会不是零但不会太高,最重要还是要先看建制派选委,会凭什么决定如何投票?以前,他们只有一个曾荫权或董建华,这次唐、梁二人中选一,他们各有支持,建制选民即使「变节」,要被「数票」揪出,也不容易!笔者总结,建制选委如何投票,可能有三种考虑、三个分类: (一)铁票型:真心支持其中一个马房的铁票,这些可能包括个人关係或「真兄弟」、组织关係,以至「较弱连繫」的界別关係(例如一般相信工商界比较支持唐英年);问题是,在一千多名建制选委中,有多少人属於这类形,当中支持二人的数目如何比较? (二)听话型:中央与中联办的取向,不能假设必然相同;中央即使容许建制派內部竞爭,不代表完全没有任何倾向;就是中央肯放手,也不代表中联办真的不会插手,毕竟引诱可能真的太大了。假设以上第一类的铁票不能轻易被影响,第二类还是听命中央或中联办的,可能佔了这一千多建制选委的多数,始终,「听话」是他们的本性,也是他们被「栽培」的原因。问题是,中央最后会否有任何指示,或多於一个指示(即也许有人假传圣旨)? (三)攻利型:世界仔女,最紧要为自己!不少人参选选委毫无政治理念可言,甚至更以「不懂政治」自居,他们参选目的,是为了接近中、港当权者,表示忠诚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投了某人的票,最好能让这人知道,希望一朝论功行赏。这类型的建制选委,为数其实不少甚至可能最多,更有趣的是,第二类的听话型可能不少其实是攻利型,表面听话,实际隨时阳奉阴违。这类型的建制选委,尤其在专业界別中为数不少,肯定比泛民的一百五十上下之数多得多,足以影响结果。 (四)最后的第四类选委,就是那一百数十的泛民选委了。从之前分析可见,若泛民选委以为可以在建制二人竞爭下「投城」一方以影响结果,希望可以与下任特首討价还价的机会不大,过去经验中,当选后的特首也不过把泛民打回冷宫,泛民无谓太多妄想。 若然一千二百名选委可以这样分类,唐、梁两人应如何订出策略,爭取胜出?如果我们先假设中央插手有限,两人大概会先巩固第一类铁票,透过民意令中央不便插手作梗,令自己的胜出「赔率」越低越好,从而吸引更多第三类的机会主义者为了投胜利者而投票。中央的「上帝之手」大概不会完全不动,不过,他们最不会容许的底线,不是不让唐、梁其中一人当选,而是不能让泛民有任何机会成为影响结果的「决定性第四类」,所以,留下一名泛民候选人参选,吸去全部至绝大部分泛民选委的票,对中央反而可能更「安全」。 无疑,以上的选举形势角力,可谓香港独有,只因根本不民主。就算是二零一七年有所谓的特首普选,以上四类选委只不过变成了四类提名委员,提名门槛更要保证民主派候选人比现在更难入场,免生「不能控制的结果」。 既然如此,泛民为何要参选特首,支持者为何还要参与选委?笔者下週再谈。 原文刊於信报论坛 2011.09.13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73218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推广IPv6刻不容缓 / 2011-09-10 17:18 / 评论数( 0 ) 英国也封网,中国笑呵呵 / 2011-09-06 02:16 / 评论数( 3 ) 英国也封网,中国笑呵呵 / 2011-09-06 02:16 / 评论数( 1 ) 港中小企網絡不設防 / 2011-09-03 17:25 / 评论数( 0 ) 孙局长,可以邀请你去看一部电影吗? / 2011-08-30 03:06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曾飚 | 911遇到中秋节

2011年09月12日 18:42:24   陈奕迅的 感动一代人,我也有听过,只不过鉴于给自己写专栏立下的戒条:不回头,不回忆,不在文章里谈及过去的感动。于是这份一代人的感动,在我自律下就冷处理为一丝触动而已。       本周日是911十年祭,周一又是中国的中秋节,在浓重的媒体怀念氛围里,我不禁将十年的回忆化为一个历史性问题:十年前的911,你和谁在一起?       我的答案是:和今年一样,我和一桌人在一起吃饭。       交流与封闭       今年中秋节两顿饭,没有人提到911,谈的是英国经济前景,还有药品的专利保护,是不是属于国际旧秩序的一部分,还有就是关于剩下来的四分之一年有什么计划,圣诞节在哪里过。如果不是我的提醒,本地朋友可能都不明白为什么今天中餐馆人都做不下来了。       十年前,那次中秋节在10月1日,与911并不同日。那次吃饭,是一个好友要去美国留学,他自己在北大一个餐厅摆了十来桌请客吃饭,一派喜气洋洋,预祝鹏程万里。吃完的时候,我们收到一个消息,纽约的世贸大厦被炸了。老友性格爽直,当时就很豁达,不当回事情,最后也去成了美国。       彼时的我,正处在读硕的收尾阶段。对于出国,就好像是人生一些必须的功课一样,却不知道具体如何实现。对于美国,我虽然看过电影,读过历史,碰到过人,对于这个国家印象还是很模糊。       也许是受到自己历史知识背景的局限,我明白珍珠港的来龙去脉,却无法理解911为什么会发生。相反,在911之后,流行的一句话“今夜我们都是美国人”,让我心里有一丝触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疑惑,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敢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划上如此伤感的等号。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身边的朋友有意无意地提到美国和911。记得有一次,几个老友见面,谈到了911问题,似乎分成两派,总结起来,就是美国要和世界加强沟通,中国也是。我突然冒出一句说,911就是沟通交流太多惹的祸。在这个世界上,对阿拉伯世界研究投入经费最多的大概就是美国,换来的结果就是911。所以,我说不管是人生在世,还是国家模式,都是“小国寡民”最好。       时隔多年,那种自甘封闭的心态,在我的身上还是时常发作,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保守”。而我当年有点非主流知识分子的“小国寡民”论,可能是来自对于甚嚣尘上的话语霸权争夺战的厌恶之情,我希望看到话语背后更多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我是到了英国才慢慢知道了解的。       中东的迷思       以911为起点,伴随着在英国生活这么多年的观察,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一个国人很少注意到的现象。为什么中东在中国的新闻联播中总是在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时段,而对于BBC来说,是最大的题材之一。中东问题,似乎是西方国家永远都在解决的问题。       2011年的利比亚局势,再次激发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关注,也激发了我对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文化的兴趣。在此之前,我对阿拉伯的兴趣来自两点,第一点是新疆的羊肉串,我觉得是人间至味,我猜测,正宗的阿拉伯羊肉串,那将是极乐世界,除此之外,我喜欢的英国人之一叫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一战时期的英国军官。       关于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在911前,我在大学里面看过。对于劳伦斯在当年阿拉伯革命中的实际作用,历史学家有自己的评述。但是作为一个富于人格魅力的个体,以及他因对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兴趣,让自己义无反顾地走向沙漠,对于年轻的我,一直是人生重要的激励和启示。       无独有偶,最近一位媒体界朋友在阅读阿拉伯,特别是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也提到了利比亚事件对他阅读兴趣的引导之功。我也是如此,在过去的半年里面,我阅读了一些阿拉伯的历史。让我着迷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丰富多彩。       我曾经在一次学生会活动中,碰到过几个来自卡塔尔的学生,也许是富家子弟,我们给他们写下姓名的汉字译名,让他们兴奋地像个孩子,手舞足蹈,眼神里面流露的纯真。       很多时候,我与一些本地朋友聊天,提及中国,我总是说一个国家(country)对中国太小了,它其实是一个大洲。面对他们对中国几乎空白的知识背景,有时候,你会觉得与他们谈西北的缺水干旱,北上广的高速发展,为什么我从小说的一种方言,它与普通话的差距近乎两种语言,而我依然是一个中国人,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听说过之外,我更喜欢有一种见证过的明白。       对于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也是,我感觉自己角色与那些面对中国的本地英国朋友一样。除了碰到过的天真的卡塔尔学生,我在伊斯兰文明的旗帜下,也碰到过其他不同类型的阿拉伯国家的学生和学者。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他们谈起过911。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是如此的热情善良,谈起911,我在心理上觉得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他们当中也有些人,是如此的虔诚,以至于他的虔诚占据了对话的90%时间,如此的虔诚,让我有些不敢提出这个问题。       面对911十年祭,我依然有点冷漠。这种冷漠与十年前的不同,当年是一种智力上无法理解,美国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会遭致伊斯兰极端分子如此决绝的袭击和屠杀。现在,我的冷漠,是一种智力上的理解,在英国,我慢慢了解了这两个民族,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或者这两类国家之间,曾经有过的恩怨。这种智力上理解的,让我比十年前更加冷漠,甚至是绝望,因为那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似乎是那么相似。       十年过去了,911给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教育方式。它让我明白这世界里不仅只有中国人,帮助我理解什么叫人道,然而我唯一感到不安的是,这个世界会更好一些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中秋节的餐桌上关心的。 上一篇: 归国见闻录3:香港的老城区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21)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每次灾难都要呼吁公开让人伤不起

每次灾难都要呼吁公开让人伤不起 文/魏英杰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湖南邵阳县塘田市镇发生一起客船侧翻沉船事件。这艘船上,载满了准备回家过中秋节的学生。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再也看不到中秋的圆月。 事故发生后,救援善后工作似乎得到了迅速展开,沉船原因也获得初步证实。但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相关报道中,无论是沉船原因、遇难人数还是善后办法,都存在可质疑之处。这使得这起事故和以往许多公共事件一样,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首先,这起事故的实载人数至今仍存在疑点。按照官方最新说法,这艘船实载50人,其中41人为学生,遇难人数为11人,失踪一人(已证实遇难)。但据目击者、幸存学生和村民说法,实载人数不止于此。一名幸存学生接受采访时称,上船后数过人数,当时船上有90多人。实载人数不同,遇难人数就可能发生变化。而据报道,当地官方就乘客人数前后换过三种说法,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困惑。 客观而言,实载人数之所以难以确定,与这艘船严重超载有关。据悉,这艘船核载人数仅14人,实际却远远不止此数。在这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做的是,尽一切努力展开救援工作,并及时公开伤亡人数和名单。但人们看到的是,当地并没有逐步公开遇难者名单。第一份11人名单还是经由民间核对,由遇难者家属公布,然后才获得官方证实。官方公布的乘客人数前后有变,这尚可理解(毕竟救援行动当时正在进行),但是未能第一时间公布遇难者名单,无疑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其次,在救援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情况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例如,这边救援工作尚在进行,而且当地根本没有下雨,可原本浅浅的河水却一夜之间上涨了。邵阳县官员称,这应该是上游水坝放水所致。这个解释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信服。救援还在进行,水位上涨不仅不利于救援,也会对还原事故现场、追查事故原因造成困难。那么,这究竟是上游无意为之,还是有人故意这么做?这就不能不让人有所质疑。 还有,事发次日当地就公布赔偿标准,也不符合事故处理正常程序。尽快拟定赔偿标准,可能有助于缓解家属情绪,但如果操之过急,不仅起不到作用,还可能引起反感。在事故发生后,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救援工作迅速展开,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然后是希望事故调查能够公正、公开进行,在这前提下,相关赔偿工作也才可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何况,在没有与遇难者家属充分协商沟通基础上,政府单方面公布赔偿标准,也很容易引起非议。 遗憾的是,上述问题在以往许多公共事故中均可找到相似一面,至今却仍在不断重复。 在许多公共灾难中,遇难者人数和名单一再成为谜团,这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公众情感,也不断地损害着政府公信。在事故处置中,相关部门有意遮遮掩掩,最终只能让人对事故能否得到公正处理深感怀疑。譬如,这次沉船事故发生后,当地深夜“放水”的做法,就很难不让人把这和铁道部掩埋火车头的做法联系在一起。 所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开透明的问题。只有公开,才能确保公正。没有公开,任何所谓真相都将变得面目可疑。一桩事故发生后,倘若相关部门能够公开透明地进行处理和追责,人们才可能相信事故将得到一个公正结果。这样做的话,也才不会由事故本身引发别的“次生事故”。如今的情形却是,一旦发生什么灾难,人们都不得不充满忧虑地呼吁公开公正。一再重复常识让人伤不起,何况这种不断重复的呼声,简直已经变成了一桩悲剧。 针对沉船事故,湖南省有关领导于10日强调指出:“一个孩子的逝去,是对一个家庭沉重的打击。学生死伤的数字一定要核准,任何人都不能隐瞒。”但愿,在接下来的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中,当地有关部门能够谨记这些话,不要再做出违背常识、有违公开透明原则的行为。 2011年9月11日 《上海商报》社论

阅读更多

苏小和 | 小布什,守望自由的人

2011年09月12日 10:35:16   我仔仔细细读完了最近出版的小布什传记《抉择时刻》(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为什么要专门说到这本书,原因是小布什的基督徒身份,这几年我一个人范围内的信仰生活越来越坚定,有关对人性的绝对怀疑,对上帝绝对的敬畏,有关对自由秩序的终极理解,似乎正在形成一个体系。在这样的意义上,小布什的个人生活,以及基于他个人生活构建起来的价值观,似乎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案例。如此,我才愿意多说几句,甚至想在这里主要解读这本书,这个人。     关于布什总统,我说的是那个永远像一个大男孩的美国人George·w·bush,小布什,在他长达8年的总统生涯中,总是带给这个世界莫衷一是的话题。是的有人说他是自由战士,有人说他是战争魔鬼,有人说他是市场的守夜人,有人说他把人类的经济带到了悬崖的边上。甚至有人说他可爱极了而有人说他看上去像个傻瓜。我遇到过一名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他说起小布什,也是一脸的鄙夷,说这个不靠谱的德州烂仔太不成熟,几乎要把美国人的家底糟蹋光了。     如今繁华落尽,只剩下故事,和与故事有关的情绪。中国有句聪明的成语,叫做买椟还珠,我的意思是,面对小布什,可能我们都是那个买了美丽盒子却丢了大好珍珠的傻瓜。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越过小布什那些缤纷的故事,去读懂他的内心的风景呢?许多年以后,我想小布什还会愿意回忆2005年1月20日的场景。他说那一天天气晴朗,世界看上去色彩斑斓,人们的面孔,美丽又清晰。他和妻子劳拉站在一起,劳拉手持《圣经》,翻到以赛亚书的第40章第31节。上面写道,“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这当然是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小布什将左手放在《圣经》上,举起了右手。首席大法官抱病主持仪式,布什开始祷告,他祈求上帝帮助。接着是21响的礼炮,以及一家人深情的拥抱。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布什的就职演说词。他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对遥远边境严加把守,捍卫我们的自由。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我们也度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岁月,如释重负,休养生息,直到有一天,战火燃起。他还说,我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也找到了根源。只要世界还有地方仍在遭受着仇恨与暴政的煎熬,只要那些地方的意识形态认同而且滋生仇恨、放任杀戮,流血冲突就会愈加严重,最终变本加厉,导致巨大的毁灭,甚至冲击我们严防的边界,对我们产生致命威胁。     只需要一点点实证的勇气,人们就能发现小布什总统的话,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他坚信,只有一种悠久的力量,可以冲破仇恨,将暴政打回原形,给正义和宽容的人们带去希望。这种力量就是人类的自由。     显然,自由成为布什思考和行动的最高目标,也是他行动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这甚至是他的视野,他的事业,他的历史,他的当下和未来。所以他继续说,历史事件和常识一直在引导他做出结论,自由能否在我们的土地上生存,愈加取决于自由能否在其他土地上生存。对于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寄托于全世界自由的壮大。由此,布什的决心无以复加的坚定,他要支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民主运动,用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去阻止全世界的所有暴政,并认为,这才是美国应该采取的政策。     对于一个长期持有腹地意识的传统中国人而言,理解布什的价值观,非常有难度。而最粗糙的解读方式,则是将他的思考和行动,理解为一种强权,一种侵略。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落差,在对人的权利与自由的理解上,我们有着浓厚的家族意识、民族意识、身份意识和腹地意识,以至于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之后,这种挥之不去的家族、民族、身份和地理意义上的腹地传统,终于把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生命与具体的个人自由权利遮蔽了。个人的自由变得不再重要,尤其是当地理意义上的家国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党派,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出现之后,个人迅速成为碎片,自由荡然无存。     但对于布什这样的基督徒保守主义者而言,人的自由和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在可以目及的范围之内,每个人的自由权利无疑是平等的。不理解这一点,人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布什要将自由理念输出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要让遍地的居民得自由,永远无法理解如特蕾莎修女这样的欧洲人,为什么要来到遥远的东方印度,去关心那些和她本来毫无关系的穷苦人。     甚至在经济学的层面上,很多中国人可能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年的英国人一定要来到中国做生意,要给古老的中国带来自由贸易的理念。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是一种从上帝而来的信念,每个人都享有自由贸易的权利,即使中国人也不能例外。可是中国人是无法理解的。跨越千年的封闭意识,和地理意义上挥之不去的腹地思维,让中国人对任何跨国性的经济行为,成为一种禁忌,似乎只有守土卫疆,在一国范围之内自力更生,才是中国人最美好的选择。     感谢一种世界性的交流与融合,虽然每个人都是利益的载体,每个国家都是一个利益集团。但是经济学或者说人类学的美妙就在于,当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在追求一种利己的生活,但基于自由交换的原则,以及基于自由交换的成本方式,人们所有的利己行为最后都构成了一种利他主义。至少从国际政治最近100年的历史来看,美国人或者说亚当斯密真正的信徒们首先享受到了这种自由无国界的好处。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这正是布什的信心所在。他在日本、韩国、东欧这样的地区看到了自由的力量。最优美的案例当然是日本,9·11事件之后,最先向布什表达慰问并支持的人,并不是英国或者是法国的领导人,而且美国在二战时代最大的对手日本。很长一段事件,布什每每提及这一点,都止不住的感慨。60年前,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曾经是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飞行员,他驾驶的飞机曾经被日本人击落,老布什曾经一个人在大海上靠着救生衣漂流,几乎九死一生,能够活下来惟一的勇气,只有不停的对着上帝祷告。而小泉纯一郎的父亲,在当时当地,则在日本帝国政府担任高职,是老布什总统真正的敌人。谁能想到呢,许多年以后,他们的儿子们却能携手合作,维护人类和平。     这样的变化太让小布什感叹了,他不得不赞美上帝,这一切都是神的美意,这一切都是自由的方向。是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让当年的对手,如今共同成为自由的守望者。 上一篇: 拯救南京的契约精神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3)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