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

胡温新政系列:低碳经济

胡温新政系列之十四 低碳经济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4月,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 ;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胡锦涛出席当天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        2008年1月,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日前在京成立。同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 2008年3月,SEE与TCG举办“中国企业与低碳经济”论坛,让中国企业了解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探讨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2008年4月,中国低碳网成立。同月,国合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首次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既可以大量的节约资源,还可以保护环境,是全世界经济发展可走的长久之路,同时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     上海的世博会,采用许多低耗环保的新型材料,会“呼吸”的墙壁、地板随处可见。很多场馆使用的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材料。 在全球变暖、气候恶化、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的今天,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和迫切任务,“低碳”成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低碳应从你我做起:少开车,出门选择公共交通或步行;购物少用塑料袋,选择环保购物袋;少用一次性筷子;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破局:中国颠覆性创新的启示 (1)

对创新的盲目追求,导致已有的技术被当作新发明一样追捧,田大卫、金珺和陆泰来认为,这有可能夸大我们对抗气候变化的能力。 大型水力发电、大型太阳能光伏、大型风能……说起中国的低碳技术, 通常关注的焦点 就是这些。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创新,从云南的农业合作,到北京农村的刨花秸秆,再到杭州和深圳只用盐和水的空调。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和社会的构建来说,这是更加光辉的范例。 中国的低碳创新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这不仅因为中国经济整体的碳足迹 规模巨大且日益增长 ,而且也因为中国惊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意味着低碳创新发展和推广的独特良机。中国的科学和创新能力也在迅速提高,而且由于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国日益扩大的地缘影响显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然而,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知道,美国 经济 (更不必说军事了)相对其它国家仍然占有压倒性优势,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两倍多,而人口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夸大中国目前的科学和创新力量。 尤其是高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能力无疑正不断提高,但在大多数部门仍然 相对低下 。尽管(或者说正是由于)能力低下,中国目前的低碳创新相关政策大力强调的是高技术创新。当然,这种强调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比如中国的 全球性太阳能光伏企业 和先进的 煤燃烧技术 。但只靠这些,即使在已经广泛采用的地方(况且中国90%的光伏都用于出口),也无法实现 所需 的低碳体系整体性转型。 有一种形式的低碳创新能带来无法想象的机会,这就是经常遭到忽视的“ 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挑战着我们关于创新的许多常识。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提出, 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 (NESTA)在一份报告中将其用于低碳创新。根据他们的定义,颠覆性创新即“更经济、更易于使用的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替代品,通常由非传统主体向以前被忽视的客户提供”,并/或在全新的背景和组合下使用,与技术发展的既定轨道相反。颠覆性创新的效用可能达不到既有定义中的“最尖端功能”,但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用途,服务于被忽视的用户。 英国皇家工程院 3月发表的一份 报告 指出,由于必需的低碳转型时间的极度急迫,“只有已知的低碳技术才能为 2050年目标 的达成作出巨大贡献,它们已经进入市场、接近市场或者接近大规模应用”。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 但是从只是利用既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角度来说,这个气候影响的最大化不能被局限于对这些技术的现有利用和熟悉的行业定义。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切实提高低碳技术社会影响的潜在路径,不需要依赖根本性的技术升级。 这一观点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高技术低碳创新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主要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 仍然掌握 在OECD国家(或者说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而且因为中国企业已经在通过其低成本的颠覆性创新改变全球竞争的版图,就像管理学者曾明(音)和彼得·威廉姆森所 指出 的那样。 比如,海尔通过相对低技术的调整开发出一系列针对小规模高利润市场(包括学生宿舍和酒窖)的冰箱。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 (CIMC)通过低成本战略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全球优势地位。其它的低成本颠覆性创新成功例子还包括 奇瑞 汽车、 珠江 钢琴、 TCL 电气、 曙光计算机 和 振华港口机械 。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 曾明和威廉姆森列出的上述和其它例子并非低碳创新者(至少不全是或者还不是),但中国低碳创新者的光辉典范正在不断增多。 比亚迪汽车公司 利用其在电池生产和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开发低成本的电动汽车,已经吸引了投资界的传奇人物 沃伦·巴菲特 的关注和资金。 皇明太阳能集团 现在已经成为太阳能光热方面的全球领军者,这一行业整个被中国企业所统治。 通过针对中国市场的低成本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开发优势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由于总成本可以减少 70% 以上,而且到2050年全球的低碳投资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服务于这个市场不仅仅可以名利双收,获得间接资源和需求,还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如果能出台一项政策,大力支持中国在颠覆性低碳创新上的竞争力量,也能加速中国低碳体系的转型,以应对时间上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反过来说,由于体制、社会和文化情况的改善很难找到实现的捷径,资金主要用于提升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话,将大大延缓低碳转型。 类似的,把颠覆性创新上升为政策可以促进公众对低碳更广泛的再认识,脱离必须有昂贵设备的现有认知。这可能在低碳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埋下一个可以感知的对立,从而导致前者的减速,但很清楚,二者都必须实现低碳转型。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强迫中国在“环境”和“经济”之间进行选择,颠覆性的低碳创新是绕过这一错误抉择的重要途径。 最后,颠覆性创新为世界性企业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最有希望的路径,仅仅简单地沿着既有道路追求高技术改进只会带来永无尽头的“追赶”。要想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公司,与其专注于高技术本身,不如开发颠覆性低碳创新更加有效。这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经营战略一样具有重要意义,而它对中国的低碳转型也至关重要。 下一部分:从范例中学习 本文为报告《破局:来自中国的颠覆性低碳创新启示》的概要。该报告由 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 (NESTA)发表,作者为田大卫(兰卡斯特大学)、金珺(浙江大学)和陆泰来(牛津大学)。本网站的概述和使用经过授权。 首页图片来自 bzuberi

阅读更多

译者:红色中国,绿色野心

灾难性的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后,话锋再次转向了清洁能源。鲜为人知的是是对于太阳能面板和节能灯的已经需求日益激增。单是 2009 年,全世界就花费了 1620 亿美元在清洁能源的研究上面。       美国凭借其专家,资金和投资精神被公认为将在 21 实世纪最大的市场上独领风骚。但是随着最近参议院“能源草案”的推迟,美国正在错失修整高效清洁能源技术政策的关键核心:政府应该鼓励改革,生产和研究,才能把它打入市场。并且美国越是自挖墙脚,唯一能抓捕机遇它的国家——中国就能获利更多。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想要在清洁技术上独霸鳌头还须慢慢修行。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在过去几年里都在积极修整它的产业政策来完成野心。       中国决心在清洁技术上成为国际领导与环境考虑无多大关系。更多的是发展就业。在可见的将来,北京的最大挑战是保障足够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惊人增长的清洁技术是少数几个能提供足够工作的部门之一。(附注 : 我有在美国和国外调查清洁能源。)       这不是第一次中国从气候变化里渔翁得利。《京都议定书》(注 1 )限制了了欧洲和日本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使用市场基础机制 保证气体排放的花费降到最低。其中最大的一个机制就是“清洁发展机制”(注2 ),该机制允许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碳信用然后把转卖给发达国家。       北京在建立国内规范结构时落于人后却在随后建立了在新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根据世界银行 2004 年的分析报告,中国在全球“清洁发展”项目里面仅占了 5% 。但截止 2008 年,根据最新可提供的年度资料,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难以置信的 84% 。       北京希望在清洁能源上再创奇迹。 2009 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的投资接近 350 亿美元,几乎是美国 190 亿美元的两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益于国内鼓励清洁能源使用的政策。这个政策效果非凡。在 1999 年,中国太阳能板的制造仅占世界的 1% ,但到 2008 年,中国拥有的 32% 的市场份额和价值 150 亿美元的出口成就了它该产业的领头羊的地位。长远对比,美国目前第一的出口产品——民航制造也就 350 亿美元的出口值。        如果不快点采取措施来扩展我们的清洁技术产业,美国将落后于人。参议员的能源草案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采集积极行动:   第一,统一国家(最低)购买率或可再生投资组合标准——两种方法分别要求企业购买最低限额的清洁能源和定价购买。该标准在一些州得到有效施行,其中大放异彩的要数德克萨斯州的风能项目。但只有联邦政府统一的计划才能有足够规模与中国全国统一的购买率一争高低。   第二,通过税率或者“排污交易”计划(注3 ),制定碳的价格,以此来鼓励低碳科技。清洁发展的机制相当于在发展中国家贴上了一个碳的标价,最初在中国就有上千个减少排放的项目。实行类似计划能刺激美国建造商开发相似项目。   最后,认真对待帮助调查和改进“碳搜集储存”计划(注4 ),保持美国在这个拥有巨大机遇但又对其他国家来说难以吞咽的领域的领先地位。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头号罪人,但第一个通掌握“碳追踪定位”科技达到经济增长的国家将在减少全球煤炭燃烧工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上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现在正忙着把气候变化的国际挑战转换成国家机遇,但是至少还要数十载的完善才能达到大工厂生产和极低的成本来保证它在清洁技术的支配地位。我们在忽略自身的同时也给了中国 不断改进的可乘之机,美国不仅仅是输掉这场清洁技术的竞赛,更将彻底丧失机遇。   NOTE:译言网有较早的翻译版本,我是翻译完才发现的,但是毕竟辛苦一场总觉得丢弃可惜,但绝无有意比较。在此给那位译者说声抱歉。 注1: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百度百科 注2:清洁发展(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机制允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减少排放项目来赚取“减少排放”证书获得信用积分。这些证明可以用于交易,转卖给发达国家保证其达到计划标准。该机制在保持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排放,给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带来灵便。——编译自CDM官网   注3:排污交易 是一种以“奖励”形式的经济诱因,鼓励私人企业致力减排的,控制污染经济工具和政府行政门径;以达致减少排放 污染物 目标。 [1] 仍发展中的减低排放 温室气体 的 碳排放计划 ,可令参与公司及人士产生可交易的 碳排放牌照 。 京都议定书 内 清洁发展机制(CDM) 可提供这方面的排放指标规定。   诸如此类经济工具,某地区环境保护或贸易政府机构立例排放 污染物 最高限度。 排放污染物的公司和组织被政府发放 信用 或 允许 排放明确特定排放数量。 排放总信用额永不可超出 污染物 最高限度,限制了排放总额至这程度。 排放过多污染物的公司和组织需要经过 贸易 ,向其他公司购买未超额排放牌照;或会被法律起诉和检控。 实际上,牌照买家因超额排放被罚款,而卖家正在因减少排放污染物而被奖赏。 如此减排污染物的公司会继续被奖赏,但是困难地减排污染物的公司需要排放牌照;来尽量减低对社会的温室气体。   注4: 碳收集及储存 [1] (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简称 CCS )是指将大型 发电厂 产生的 二氧化碳 收集,并用各种办法储存以避免其进入 大气层 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减慢 全球变暖 的一种方法。而商业上使用的二氧化碳收集方法已经沿用一段时间,手法已发展得颇为成熟。这一个技术流程,涉及捕集和分离二氧化碳、运输至储存地点并且长期与空气隔离。然而,长期储存二氧化碳的概念现时只是尚在构思阶段,至现时未有发电厂运作整套碳收集及储存的设施。 拥有整套碳收集及储存的设施的发电厂,比未有这种设施的发电厂减少八至九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会耗用两至九成额外能源 [2] 。尽管这对于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意义重大,然而对于这一技术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确保二氧化碳的永久安全埋存;确保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采取国际协商一致的程序以独立核查监测二氧化碳的相关活动;降低碳捕集埋存的成本,以大规模实施这一技术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工业实践及理论研究。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中心    。至于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计有藏在地下岩层或深海之内,又或者变成 碳酸 矿物。由于藏在深海之内会使 海洋 酸化,藏在地下岩层,成为最理想及可行的方法,而现有的地点估计可以至少储2000兆吨的二氧化碳,足够应付全球60多年的排放量 [3]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性感纹身:迈克尔.杰克逊图像纹身全球荟萃    梦想创业的人 中国71%聚首 日本39%最后一名    狗血编剧速成之——如何获得剧本版权?    未来医学    无线阅心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