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

近期微博

//@爱心在线:关乎生命请不要视而不见!// @哲夫 :// @法号广仁 :// @微量玫瑰 :// @哲夫 ://
@F1主播龔懷主羅賓 :内地不少富商巨賈花錢如流水,對他們而言30万只是少喝幾瓶紅酒罷了!希望這訊息…

阅读更多

读书(五):新媒体(互联网)理论书

我在这个系列的前文中说过,有所谓实务书,也有所谓专业书,实务书是最贴近实际操作的,专业书是讲一个或多个实务操作时候的理念的,而理论书,就和具体微观的实务操作离得相对远点。即使在谈微观问题,也比较笼统。更何况,大部分的理论书,谈的都是宏观问题。 很多人很轻视理论——我以前也是——但其实理论就是个归纳的过程。归纳好了,就可以演绎。我们小时候学1+1=2的时候,都是从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开始的。归纳好了,就变成1+1=2,然后再进行演绎:1个桔子+1个桔子便是2个桔子。 人文社科的理论具象表现为一种变量和一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越帅的男性越容易得到女性青睐,其实这就是一种理论的雏形:帅这个变量和青睐这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当这种雏形——专业名词叫假设(hypothesis)——被实际数据验证后,就成了理论(theory)。 但人类社会中,单一变量和单一变量形成关系的理论很少,通常情况下,需要多变量。比如帅、聪明、有产这些变量加上去后,被青睐的可能性加大了。那么,这三个变量各占多少呢?各自的关系又如何?再复杂一点,那一头,什么样的女性青睐呢?又多了一侧的变量集合。于是,模型(model)出现了。模型是较为复杂的假设关系,模型被证明后(可能是定量证明的,也可能是定性证明的),就成为理论。故而,事实上,大量的理论书,也许叫模型书更为恰当一些。 扎扎实实地做一个理论,对两样学科要求很高。要么是数学,要么是哲学。前者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定性研究的源泉。所谓数学是所有学科之父,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大抵就是这么来的吧。我个人这两个都不怎么的,故而这辈子怕是建构不了什么理论,只好努力去做个二流学者:评判理论。 我是蛮喜欢看理论书的,一方面兴趣所在,一方面工作需要。在理论建构方面,老外比我们做得出色。有时候我认为,中国互联网没有创新,甚少理论基石是原因之一,搞个sns都是借用别人的所谓六度理论。归纳不到位,演绎也难。 这方面的书,我应该一篇文章列不完,会有几个续。 这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的网络理论书中的一本,也是我最钟爱的一本。相当薄,区区12万字,简直应该叫成“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谈的是民主和网络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网络有带来信息窄化的可能(拜大量的度身定制功能)。我相当认同。我认为“人以群分”的各种SNS(包括微博)的确很容易带来小团队思考(small group thinking),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被那堆有link的人所发出来的信息所误导,事实上,客观现实,未必如此。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民意不等于社会民意。我是相当反对将整个社会的事用网络投票来体现民意的。在中国,只代表了三分之一弱的人口。 07年我写过一个短书评,不赘。 这也是我早期接触的书籍,作者Lessig是美国著名的大律师,Napster音乐版权案他就是辩护律师,creative commons这种版权协议,也是他的发明。我在版权上面的很多想法,受他的影响很深。 《代码》后来作者写了第二版,但代码2并没有印成实体书,而是遵循cc协议的原则在网上自由传播。我一度尝试翻译过此书,但翻译了大概四章之后,就虎头蛇尾了,鄙视一下自己。 代码作为书名,很容易被误解为一本技术书。但完全不是。Lessig在此书中的主要观点是:由代码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变为一个高度可规制的空间,而不是什么自由世界。——我对互联网的一些悲观立场,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此。虽然近来有些松动,但技术不是中立的这一看法,我始终没有改变过。 《思想的未来》是一部讨论互联网版权的书,作者很明显认为现有的版权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我们人类思想的未来。我也写过一个短书评,不再展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书是我有一年北上参加清华一个小型论坛所得到的赠书:这本书很贵,要100个大洋(找钱2块) 虽然我们有了类似wiki这样的东东,但身边还是应该有本工具书。作为大百科字典而言,wiki是做得最翔实的,可惜中文条目很少。而国内的百科通常不会太翔实。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内容——虽然总条目数并不多,但很精。 比如上面提到的Lessig,作为一个条目此书中有,长达3页有余,介绍得相当详尽。 95年出版的此书可以用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来形容,但奇怪的是,现在居然没有卖了。这么有名的书,为何不三版四版呢?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本理论书,作者自己也承认只花了六个星期就写完了——理论不是这么搞法的,呵呵。但这本书的大名,来自于它的预言实现了:计算不再仅仅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但是,作者有很明显的技术工具倾向,有些地方也委实太过乐观。是的,我们是数字化生存了,但不见得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光看此书是不够的,需要再看看波斯曼的《技术垄断》来平衡一下。反之亦然。 《数字化生存》的译者就是此书的作者,此书源自于胡泳师从人大张鸣教授作为政治学博士的毕业论文。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学的范畴)。在前网络时代,公私之分是很清楚,或者说,很稳定的。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后,这个分界变得游移不定起来,胡泳做了很好的剖析和研究。 说到胡泳这个人,这是一个相当异类的网络界学者。早年他从事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后来又很起劲地琢磨瀛海威。97年写了《网络为王》(天,97年,我还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可以看花花公子一小撮照片的工具)。翻译的《数字化生存》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启蒙之作。 在此系列的(三)中,我提到了《我们的防火墙》。我当时还没注意到,这两本书的书系“思想@网络.中国”的策划人就是张树新女士。看来瀛海威结束之后,她并没有离开网络。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每当我想起这句瀛海威的广告语,都会心情澎湃,激动不已。以至于曾经在一次公司内训上,哽咽无语。瀛海威是消亡了,但这份理想,这份伟大,将永远存在。 未完待续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读书(四):江湖的书 (9)读杂志:《中国改革》 (8)读书:潜入深海 (13)读书(三):新媒体(互联网)专业书籍 (15)读书(二):新媒体(互联网)实务书籍 (15)读书(一):中国互联网史 (23)读书:吴敬琏传 (17)读书:数字时代 盗版无罪? (18)读书:压力下的角逐 (6)

阅读更多

读书(四):江湖的书

所谓江湖的书,就是一开始写在网上(比如BBS),后来集结成书,文字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易读轻松。江湖中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而且这种书还有个特点,就是每篇文字都是经过打磨的。稍有不甚,后面就有大把网友使劲K你,搞得作者下不了台。我有段时间很喜欢在天涯的煮酒论史的板块里追帖子看,不过有些费时间,故而就再没坚持下去。 江湖里还有个特点,就是鱼龙混杂。不是所有的江湖书都是值得去买来看看的。有些网上免费阅读一下就够了。还有一个情况是,作者写到后来江郎才尽,虎头狗尾的书极多。《明朝那些事儿》一开始写得相当棒,后来就不免流于平庸,故而我从未买过此书。 我这里列的基本没有文艺作品:小说。起点我是很少逛的。还是那句话,我个人对小说的兴趣缺乏导致了这个行为。而不是说江湖小说就没好的。穿越文我看过黄易的《寻秦记》,打发打发时间是相当不错的。我猜,这本书大概是穿越文的始祖了吧。 我对历史是相当感兴趣的,中学时唯一做过的“干部”就是历史课代表。另外,我对考据类的文字也很有兴趣。故而这个书列,以这两部分为主。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江湖历史书,作者火焰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至今不知道这个火焰塔究竟是谁。 五胡录,顾名思义,就是讲五胡乱华那段历史。起点是西晋,终点是南北朝开端(刘裕代晋)。这段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是被匆匆带过的,想来是因为这是汉人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事实上,元朝我记得也是语焉不详的一段,但不晓得为什么,清朝便大书特书,还佐之以大量的清宫戏)。 火焰塔的文笔极好,诙谐幽默,交待情节又丝毫不乱。这本书似乎已经没有卖的了,但电子版本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作者曾经承诺过要写南北朝,但似乎一直没有写成。倒是赫连勃勃(梅毅)写过一本《华丽的时代》,覆盖了整个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但从文笔而言,梅氏是不敌这位自称为“理科生”的火焰塔的。 吴闲云作品,这两本书和历史没有关系,走的是考据路线。吴闲云后来还考据了以及正在考据《金瓶梅》和《水浒》,在他的个人blog上,可以围观。 所谓考据,这里指的意思不是这本书的背景,而是考据故事情节。在《探西游》里,吴闲云做了一种另类解读,的确解答了我以前读小说的种种疑问: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些天上神仙没一个打得过他的,怎么取经路上,随随便便一个下凡的神仙就可以难倒他。吴氏解读虽然另类,但逻辑严密,完全能自圆其说。 《博弈三国》则是以博弈论来解读各方势力的种种策略。三国三国,的确是一个博弈时代。不过这本书就犯了江湖书普遍的一个缺点:到了后面,有些草草了事了。 熊逸作品,是一本通俗化的讲禅的书。我接触禅这个东西,是从蔡志忠漫画开始的,但读了此书后,发现蔡志忠有相当的误导性。 此书我写过一个小书评,不赘。 还是熊逸作品,比某女大师讲孟子讲得不知好多少倍。 此书是有些借古喻今之意的,当然,你快速翻过之后哈哈一笑也无不可。但如果你要细细品读一番的话,还是能嚼出作者深意的。 依然是熊逸作品——我对此人,取仰视视角,高人啊。 这是正宗的春秋考据书了,中国有多少人为了一部春秋,皓首穷经。此书以春秋为主线,展开的是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历史。中国历来的文化都是政治秩序替代思想秩序,故而政治混乱不堪的时候,思想倒是有了勃勃生机。春秋就是第一个时代。 这两本书极厚,而且有大量古文,读来并不轻松。算是江湖书中的一个异类。 江上苇(徐旭)作品,专讲历代农民起义。 最近看王学泰的《游民文化》,王氏就认为农民起义算什么革命。真正的革命是要对社会发展文明进程起推动作用的。农民起义其实不是农民搞的,而是游民。我脑子转了好几下,才从正统的农民、工人、地主、无产、资产之类的阶级划分法从跳离出来。 此书只是一般性描述,动机原因和后果,此书涉及很少。当故事看罢! 贾志刚作品,是讲春秋五霸的。第一本主人公为齐桓公,第二本是晋文公,看上去作者还要再来三本,才算写完。 文字是很无厘头的,颇可一观。 范军作品,讲战国,确切地说,讲战国纵横家。 今人读史,如果说春秋有那么一丝浪漫气质的话,战国就是彻头彻脑的铁血了。春秋礼乐开始崩坏,但尚不至于彻底崩溃。宋襄公之战虽然有些搞笑,但我还是抱有一丝敬意。到了战国,但就是彻底的以利为核心,各种光怪陆离的阴谋,已不足为奇。 作者写法有些古龙的形(短句、大量分段),但离意还差得远。文字较平,故而也就是当个故事看罢! 曹三公子(曹升)作品,专讲李斯。 中国三千年的政治格局,大抵上是秦始皇和李斯这一帝一相共同铸就的,不过思想是韩非子的。李斯一生,可谓位极人臣,但结局极其凄惨。某种程度上,数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有那么一种,都是李斯的翻版。 但奇怪的是,我读此书,不知道为何,老是会想起黄易的《寻秦记》,哈哈 英雄旗主作品,讲残唐和五代。 五代同样也是一段天下大乱的时代(不过思想上也无可夸耀之处,可见凡事皆有例外),我小时候经常把五代和南北朝搞混,大概都是乱得差不多的原因吧。 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之世,春秋战国因为时间太长,思想流派也众多,是一个重头。三国则由于《三国演义》之故,虽然民间认识混乱不堪,但意识中大致都是知道大概怎么回事。独独这个南北朝和五代,似乎是主流历史所忽略的。故而本篇博文,以五胡乱华起,以五代终,建议对历史有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不该被忽视的历史。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读杂志:《中国改革》 (8)读书:潜入深海 (13)读书(三):新媒体(互联网)专业书籍 (14)读书(二):新媒体(互联网)实务书籍 (13)读书(一):中国互联网史 (23)读书:吴敬琏传 (17)读书:数字时代 盗版无罪? (18)读书:压力下的角逐 (6)读书:跌荡一百年 (8)

阅读更多

读书(六):新媒体(互联网)理论书(续)

网上看到,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本来我对这种所谓的节日是不以为然到嗤之以鼻的。比如说,情人节这个玩意儿压根就是个商业节日,365天哪天不能表达一下“爱情”,非要凑那个点去挨一刀买个巨贵的玫瑰花?后来的什么白色情人节,什么七夕节,更是搞笑多于实际意义。 但后来转念一想,考虑到今天中国成年人所谓读书率——也就是一年看一本书以上的——不过一半,在今天这个日子,读一本书就可以增加点这个读书率,也算是“莫以善小而不为”了。 新闻传播领域里有几个系列的译著是相当不错的,这是新华出版社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中的一本(关于这些书系,我另行撰文),是一本论文集,由英国学者冈特利特主编,彭兰译。 这里是我过去写的一个小书评,点击这里,可以阅读彭兰写的翻译后记,这个后记书中是没有的。 这本出版于2003的书,翻译过来大致是:新媒体,一个批判性质的介绍。右侧是此书2008年的第二版,我没有看过。 这是一本对新媒体进行全景式介绍的书,分为新媒体和技术、新媒体与视觉文化、新媒体和经济、新媒体和日常生活,以及最后一个部分:数字世界文化。 与很多新媒体介绍的书所不同的,也是我个人相当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对新媒体歌功颂德,全盘肯定。一个批判的视角是相当严谨的。 此书无中译本,再做一次小广告,有哪个出版社想开译第二版,记得找我哈。 这本书也没有中文版,但这本书在亚马逊上只卖37个美金——之所以说只卖,因为这本书有800余页之厚! 还是一本论文集,书名可以翻译新媒体读物或者新媒体论文集之类,但我必须要提醒一点:其实,这里面的论文一点都不新,没有一篇是写于95年之后的。 问题是:MIT为什么要在03年将这些古老的论文集集结成册呢?因为这些论文都是“思想”性质的,“方向”性质的,翻开此书,我们可以一窥西方新媒体的思想来源在哪里,深层逻辑又在什么地方。所以,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理论中的理论书。 第一部分以“复杂、多变、无尽”为题,探讨的是技术部分;第二部分则以“集合媒体、个人媒体”为题,探讨的是媒介的形式(这方面我真得很佩服洋鬼子,这一部分的论文清一色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他们已经在开始研究个人媒体),第三部分讲设计和行为,第四部分题为“革命、对抗、网络的开始”。全书的最后一篇论文:the world wide web,作于1994年。——此书是相当形而上的。 有相当思想前沿性质的书,故而显得有些玄妙,书名的副标题是: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呵呵,像是一本哲学书。 本体论是个哲学名词,我哲学不好,故而一开始读此书是有些畏难的。后来不知道是哪个网页上说,本体论在最近的一些研究里,就是“精确描述事物本质”的意思。这个解释通俗易懂,故而我还是拿起了此书。 这本书分为五编,在我看来,主要围绕的是这三个话题:数字世界的权力思考、数字世界的文化思考、以及数字世界中“我”的思考(我在数字世界中以何形式出现)。故而,其实,它还是一本哲学书。 其实,它不太谈技术本身,事实上,这是一本谈新媒体产业的——唔——教材。 第1章到第4章,是一个铺垫,讲述了技术的过去和现在,在接受技术为基石的新媒体产业的教授之前,这4章是有必要的。第六章谈新媒体产业中的企业家精神、第七章讲新媒体内容的制造,第八章则谈电子出版的营销问题。这三章应该是作为一本产业教材的重点——但并没有涉及到电子商务(严格意义上讲,它也不是媒体产业的范畴)。后面两章谈了点法律和文化问题,最后做个展望。 说实话,这本教材如果要当国内教材用的话,是需要改动一些的,比如法律法规这一章,美国的东西这里用不了,内容制作这一块,也需要考虑本国国情。但此书作为一个框架和讨论切入点,是有意义的。 网络社会学中的扛鼎之作,总名称为: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从左至右,为三卷,曼纽尔卡斯特(有世界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誉)作品。 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讨论的是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动力,分析的是正在浮现的新社会结构:网络社会。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此书对于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堪比马克思韦伯之《经济与社会》对于工业时代的重要性。作者在考察了美国、亚洲、拉丁美洲与欧洲之后,以经验分析为基础,写下此书:新经济的根本动力何在。 第二卷,认同的力量,讨论的是统治和反抗之间的矛盾关系,作者认为,在全球网络和文化认同之间,社会制度(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基础受到了挑战。在第一卷探讨了经济的变化之后,作者认为由此而带来了社会转型,即出现了大量反对一元化逻辑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挑战,而这种一元化逻辑在网络社会形成之初是占据支配地位的。这本书的写作依据是作者考察了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大量社会运动。 作者其实是在警告美国人的单边主义,03年此书第二版问世的时候,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情绪正烈。 第三卷,千年终结,试图解释的是几种具有信息时代特性的过程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结果,比如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认同建构、父权家长制、民族国家危机等。书名千年终结的意思是,本书是以千年那个著名的终结:苏联解体,开始的。这本书的重点是信息化资本主义带来的政治话题。 (未完待续)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读书(五):新媒体(互联网)理论书 (7)读书(四):江湖的书 (9)读杂志:《中国改革》 (9)读书:潜入深海 (13)读书(三):新媒体(互联网)专业书籍 (15)读书(二):新媒体(互联网)实务书籍 (15)读书(一):中国互联网史 (23)读书:吴敬琏传 (17)读书:数字时代 盗版无罪? (18)

阅读更多

经济学家们眼里的中国经济蓝图

联办重启了中断了十年的恳谈会,再次发起了重新解放思想、推动改革深化的争论。同时参加的有财经、2005委员会和欧美同学会的部分人员。许多人早就忘记了联办这个推动改革、建立新中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