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na周刊 | 江晓原:从小说到电影—— 乌托邦•反乌托邦不完全谱系
“如果我们借用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术语,可以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看成两个不同的“研究纲领”( Research Programme ),而那些作品就是研究纲领所带来的成果。那么现在看来,‘乌托邦’纲领已经趋于退化(当然不是说它绝对没有生命力了),而‘反乌托邦’纲领则仍在进步中。‘反乌托邦’谱系的小说、漫画和电影,它们警示、唤醒、启发世人的历史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它们还将保持很长时间的艺术生命力。” 所谓乌托邦思想,简单地说也许就是一句话——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用“乌托邦”来称呼这种思想,当然是因为1516年莫尔(Sir T. More)的著作《乌托邦》(Utopia)。但是实际上,在莫尔之前,这种思想早已存在,而且源远流长。例如,赫茨勒(J. O. Hertzler)在《乌托邦思想史》中,将这种思想传统最早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先知,而他的乌托邦思想先驱名单中,还包括启示录者、耶稣的天国、柏拉 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修道士萨沃纳罗拉15世纪末在佛罗伦萨建立的神权统治等等。在这个名单上,也许还应该添上中国儒家典籍《礼记· 礼运》中的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前莫尔时代的乌托邦思想大致如此。 但是这个如此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最终却以莫尔的书《乌托邦》来命名,也有合理的原因——因为莫尔首次采用了文学虚构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使得这一思想传统得以走向大众。 自《乌托邦》问世以后,类似的著作层出不穷。如安德里亚(J.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