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左

深瞳渊源: 舆论主导权究竟在谁手中?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第一期《求是》杂志上刊文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他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他说:“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

阅读更多

指学者茅于轼辛子陵污蔑毛泽东5万左派联署公诉

有海外学者认为,这一联署“公诉”是场闹剧,中国大陆怀念毛泽东的活动升温与明年中共18大的人事卡位有关。 中国经济学者茅于轼今年4月26号发表了读退伍军官辛子陵的《红太阳的陨落》一书的感想,题目是《把毛泽东还原成人》。茅于轼在文章中提到,在毛泽东掌权期间,大跃进饿死3000多万人,中共建政后因政治斗争死亡达5000万人等。随后,以捍卫毛泽东思想为己任的“乌有之乡”网站指责茅于轼、辛子陵是卖国贼,攻击、诋毁中共和毛泽东,篡改、捏造和丑化中共历史,煽动社会动乱,并发起全国对两人进行“公审公诉”的签名活动。 香港《明报》星期四报道,这一“公诉”签署活动现已结束,据称全中国有29个省市的5万人签名,包括一些中共退休高官。公诉书已于6月26号寄往中国全国人大和各省市人大。“乌有之乡”网站负责人范景刚称,“希望人大对这一事件予以高度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查处,来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形象。” 在美国纽约的叶宁律师认为,“乌有之乡”网站要求中国人大“公诉公审”茅于轼、辛子陵二人,不符合中国现行的法律程序,显然是一场闹剧, “人大常委会不是一个司法机构,也不是一个行政监督机构。用公众签名的方式向人大常委会施压,要人大常委会对辛子陵和茅于轼这两位公民提出公诉,这可以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我们知道公诉的单位是检察机关。似乎‘乌有之乡’网站如果真要这么做的话,就应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或者向两位他们痛恨的学者所在地的检察机关提出公诉请求,才算走对了衙门。所以他们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是一种严肃的法律行为,而完全是在抢夺中国的话语权,挑逗公众舆论的一种做法。” 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争论杂志《北京之春》主编胡平认为,近年来 “毛左”在中共内部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远离政治中心,这次“乌有之乡”推动的“公诉公审”联署活动,其诉求将会不了了之, “因为事实上从毛死、‘四人帮’被抓之后,中国从邓以后当局就已经在非毛化的路上走了很远。一方面只是处于维护他们统治的需要,依然把毛的牌位继续供奉着。但事实上当局的所作所为,包括他们心里所想的和毛已经相差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新恢复文革那一套,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次他们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征集了五万人的签名,可见相应这种做法的人实际上也非常少。包括一些对乌有之乡所认同的一些多少有些名气的学者几乎也都没有参加,显然他们也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站在一起那是很让人耻笑的。” 胡平认为,以“乌有之乡”为代表的“毛左”,实际上对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怀有矛盾心情,而现在的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对毛泽东也有复杂的心情。 “其实现在的‘毛左’他们自己的处境就非常尴尬。因为按照他们的观点,(而且)如果真是认真实行他们的观点的话,首先对现在的当局就应该(是)造反有理,就应该上井冈山去搞武装革命。因为现在当局在非毛化的路上已经走了这么远,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已经走了这么远,要是‘毛左’真是相信他们自己的主张,那么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还做出一副还要拥护共产党中央、维护权威的架势,而应该采取严厉的、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但是‘毛左’显然又不愿意这样做,而事实上‘毛左’总是跟着上面走。所以 ‘毛左’现在陷入一个极大的矛盾。” 叶宁认为,“乌有之乡”的“公诉”联署和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倡导的“唱红”活动,都是中共极左派为明年中共18大上,自己的代言人能够“上位”而举行的造势活动, “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在为18大以后的中国政治走向进行测风向,进行政治定位,进行舆论造势;同时通过这样的舆论造势把极左派的人物推到政治前台,这就是乌有之乡这批笔杆子们的政治图谋所在。而这确确实实是在大开历史的倒车,是在和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自由人类在开玩笑。” 叶宁认为,尽管文革已经结束30多年了,但在中国大陆对毛泽东的批评、对文革的反思,仍然阻力巨大,而这是关系到中国今后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叶宁认为,从前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看,掌权的共产党内左派的动作越大,就越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共产党一党专政体制也就离崩溃之日越近。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Copyright © 1998-2011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阅读更多

零八宪章》月刊:就“茅于轼讨毛事件”致“左派”

向一切认真反思文革、认真总结“毛时代”经验教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持守良知的中国良心人士表示我们的敬意和敬礼!

阅读更多

此茅非彼毛

且不讲这些人连什么是公诉都没有搞清楚,就稀里糊涂的要代行国家公诉机关的职权,仅以“xxx人民”的名义,就大有文革之狂暴之势,只是把“砸烂狗头”、“再踏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尚未写到他们的“公诉”里边。 “乌有之乡”显著位置登载了一份”北京人民公诉书”,称”北京人民要公诉茅于轼和辛子陵”。随后,在其它省市,包括湖南、江西、广西、宁夏、河南等也有自称人民群众代表联名提起公诉。这些人中包括毛泽东的前儿媳刘思齐、毛泽东的侄子毛小青、北大教授孔庆东等人。公诉书指茅于轼和辛子陵的文章和著作意在”颠覆国家和煽动社会动乱”,公诉发起人称目前已经有十万人愿意提起公诉,他们会将此公诉书提交给人大。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发表了一篇批评毛泽东的文章《把毛泽东还原成人》,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财经网上。此文是茅于轼对学者辛子陵新著《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的读后感。该文言辞犀利,批评毛泽东在统治中国近30年间,特别是在 “大跃进”、”文革”期间致国人被饿死,并发动文革阶级斗争,致使许多人死亡并导致文化断裂等。 “乌有之乡”代国家公诉机关发起“公诉”后,引起很关注,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新浪网的访谈中,更直指茅于轼、辛子陵等人为”汉奸”;但也有众多中国网民对茅于轼和辛子陵表示声援,文化人王小山表示:”愿意作为所谓公民公诉团被告之一,和茅于轼先生站在一起,因为我对毛泽东观感和茅先生一致,欢迎起诉。” 律师刘晓原认为:”毛左”的”公诉”,不符合法律规定,无法启动司法程序,只能是闹着玩儿。建议在网络上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公诉人”由”毛左代表”担任,被告人是茅于轼和辛子陵,法官由网民推选投票产生。刘晓原表示愿接受被告人聘请担任辩护人。他还提议本案陪审员,由红二、三代和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者的后人组成。 “历史要挑明,是迟早的问题” 有人拔通茅于轼家中的电话,接电话的是茅于轼夫人赵燕玲,她告知茅于轼正在外面参加一个会议。她表示已经获悉乌有之乡“公诉”一事:”我们没有接到法律上的通知或消息,都是很多朋友告诉我们的,正好茅老的电脑也坏了,收不到邮件,听朋友说有人要告茅于轼,告就告吧,那篇文章已经发表了,这些都是事实,大家也可以再公开讨论、辩论。而且那些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以前是对他的历史进行封闭,现在有这么多的关于他的著作,大家都有各自的感想,茅老写文章也有好多是他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象’三年灾荒’、’文革’等,这些都是事实。毛泽东到底是’神’还是’人’?所有很多朋友说,他们要告是一件好事,这些历史要挑明,是迟早的问题。” 关于乌有之乡此次提起公诉一事,从法律上有何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要素,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勋认为”公诉团”起诉是很荒唐的一件事:”首先是起诉的人有没有资格?诉讼主体是否合适?起诉的人绝大多数和毛泽东没什么关系,先不说诉讼本身能否成立,首先这大部分人没有诉论主体资格;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诉讼是否站得住脚,从是否适合作为一个诉讼来考虑的话,显然是不适合的。” 王建勋还指出:”毛泽东作为一个已经死去的政治人物,对他进行评价是公民应有的权利,或者说这本身就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公民根本谈不上对他的诽谤,政治家及政府没有这样的隐私或名誉权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和评论。所以这个诉讼的提起是没有根据的,第三,我认为这是’毛左’的一场闹剧,根本不能称其为法律问题。当然法院也不太可能受理这样的案件。” 王建勋表示也很关注此事,目前他了解到几种公众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欢迎起诉,起诉后可以法庭上将毛泽东到底做了什么向公众澄清,作为对”毛时代”进行公众教育的机会;另外一些人的意见是”毛左”借此吸引眼球,无事生非。 王建勋认为:”不能忽视的是,为什么在当代崇拜毛泽东的人还有这么多?也给公众一个提醒,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毛泽东死去也已经三十多年,我们没有对’文革’进行清理,而且’文革’时发生的事情也没有被披露出来,公众也并不知道真相,并且在过去几十年对’文革’的研究都是一个禁区,现在的年轻人除非自觉去了解那段历史,或者通过一些途径获得相对可靠的信息。所以这件事应该成为对’文革’进行研究或要求公开当时信息的契机。而不要简单的把此事看成’毛左’表达情绪的简单事件,如果不去了解真相的话,还会有人去崇拜毛泽东,去崇拜所谓的红色时代,时下流行的’唱红歌”怀念红色时代’这一切都极其危险。”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