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

博谈网|陈兴杰:等你老了会住养老院吗

等将来老了,你会住进养老院吗?这话题听起来太遥远。换个问法吧,等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进养老院吗?我认真想过这问题,答案是否定。 说一说我的想法吧。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自孩子们上大学,通过贷款和勤工俭学,父母负担已大大减轻。目前父母的年纪不算很大,身体健康,平时还在工作,日常消费之余略有储蓄。尽管通胀猛如虎,存款不断被稀释,他们平时赚钱自养没有大问题。当然,最大的保障来自两儿一女。无论世事怎样艰辛,他们晚年生活还是有保障。我们现在不在他们身边,一旦有疾病衰老,儿女出钱出力甚至床边照料,都是可以期待。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总在北京与河北两地之间奔波。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四老有一人生病,他就忙不迭赶去照顾。他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不过很多事情还得亲力亲为。看着这些疲惫的中年人,我和妻子暗自庆幸。我们都有兄弟姐妹,平时能互相帮衬,压力实在小得多。 说到我自己,对生育第二个孩子十分期待。我们夫妻都喜欢孩子,享受家庭生活之丰富。其次想让第一个孩子生活得更好。他的童年会有玩伴,成长过程互相帮助,成年之后倚赖守望,中年不必独自彷徨地面对衰朽的老父母。 像我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养大独立之后,我们仍会努力工作,投资理财,买点保险,这样的时间会持续多年,直至无法工作。我希望不在财务上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孩子之存在,在于以备老年时的不测之虞,还有一些精神交流。无论将来育儿观念如何改变,共聚天伦始终是美好的事情。 我认真想过这问题,并且每次看到养老院相关的新闻,都会坚定想法。 再好的养老院,也是老弱贫病聚居的地方,里面弥漫着衰朽气息。这和家庭生活的气息有天壤之别。我不是说养老院都很糟糕,里面充满虐待和凌辱。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已经是较好的选择了。我只想说,在一个正常社会,养老院应该是拾遗补漏,扶助孤老的机构,多是孤苦无依,生活落魄的老人长住。试问,有多少老人愿意远离亲戚儿女和社区人群,同衰朽之人待在一起,每隔几个星期,默默送走一位老伙计呢? 现在这种现象正在蔓延,不说失独老人,很多有儿女的老人也被迫住进养老院。养老院日益成为将来主流的养老方式。公立养老院缺乏利益和竞争激励,服务往往跟不上,私立养老院由于缺乏资本,人员不足,难免会有怠慢不足,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有一个口号经常变迁,从‌‌“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变成‌‌“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一直到今天‌‌“养老不能靠政府‌‌”,越来越接近真相。无论是家庭、社区、养老院,甚至国家养老金,商业保险,都是新人养老人,新增人口和财富来维持既有的生活水平。如果年轻人大量减少,财富生产减少且不说,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没上养老院,‌‌“孤独死‌‌”很常见。 在中国,养老院还不算糟糕的养老方式,毕竟有人看管吃喝,同伴慰藉寂寞。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更值得关注。由于儿女稀少(很多是子女早逝),很多老人无依无靠,他们需要工作到极衰老才能养活自己。比起他们的前辈,这一代老人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大幅下跌。 截至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45亿,平均每位妇女在育龄期内仅孕育1.6名子女。如果生育率不变,这些子女中还有近一半没有兄弟姐妹。只需两代人时间,中国人口将大幅萎缩,老人数量远远多过年轻人。独生子女数量如此庞大,失独家庭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100万户,按照这个出生率和未来独生子女死亡数量看,再过三十多年,失独家庭总数将超过1000万。养老院可能是他们多数人的归宿。 一个年轻人大量减少的社会,经济必然放缓甚至停滞,人力价格高得吓人,那时候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脸色怎么样,实在是不好说。很多人会说,科技发展会解决一部分问题。现实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是有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他们背负沉重负担,很多创业是无法实现的。这一点在最近二十年的日本体现得很明显了。 养老院将是未来社会,甚至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很庆幸我暂无这样的考虑,可是我因此幸免老龄化负担吗?我的收入要被扣除养老金,这笔钱被用于当下养老。政府将修建更多养老院,这笔钱也是由同代人支付。将来谁来给我养老?除了靠自己和家人,我对社保养老金已不抱希望。 希望计划生育尽早废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少子化生活的不可持续,生育率能稳步回复,至少回到正常更替水平。只有这样,才会老有所养,年轻人能稍稍喘口气。  

阅读更多

南华早报 | 想了解中国特色 且看其税收制度

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性格,可以看看它的税收制度。例如中国的税制就极为苛刻,如须人民同意才可实施,将不能持续。根据官方数字,中国内地税负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5%至30%,但实际上远不止于此。国家通过三种途径向人民征税:一是名为“税”的税款,二是名义上不称为“税”的税款;三是在经济体系内的隐藏性款项。正式税收纳入“一般预算”。此外,财政部为不叫做“税”的收入开设三个附属预算。附属预算的主要项目是地方政府的土地交易收入和社会保险供款。除之此外,就是大量隐藏性款项,例如:国有银行人为压低的储蓄存款利率(让银行得以为国企提供低息贷款)。企业和员工对“住房公积金”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供款(1990年代“福利工厂”被废除后,残疾人士护理服务就外包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地方政府挪用社保基金作非社会用途。地方政府征收的服务费(合法或非法)。上缴党及其关联组织的费用。中共党员人数占全国成年人口一半以上。会费是一种税款,严格来说并非强制性税款,但也不是自愿缴费。人们入党是为了买个保险、或为了事业发展,以及扩展业务。在许多方面,入党是有必要的。公民和企业缴交的特别“费用”,即以贿赂形式给予的金钱(或礼物)。所得将落到官员手里,作为对他们低工资的补偿。据坊间传闻,正在进行的反腐运动,某程度上已减轻人民在这种税款上的负担,却未有完全取缔,但反腐运动也意不在此。通过上述机制,家庭的财富便逐步流入政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最大额的隐性款项却是来自其他两个来源。其一是地方政府金额庞大的地下借款。大部分贷款都用于非投资用途,属于不偿还债务,最终须以收入来填补,导致所得收入被抵销。其次是来自劳动力的款项。内地工人工资过低,劳动力市场被操纵,工人无权组织工会来保障权利。工资增长比经济增长慢得多。这种来自劳动力的资本重新分配,所得款项部分用来资助公共活动(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部分则为民营企业提供补贴。这些辅助收入为GDP带来10%至15%之间的进帐,使公共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5%至45%之间,与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水平相符。这些隐性款项金额十分可观,但没有确实数字。根据世界银行,劳动力工资偏低的水平,已累计占实际收入的10%至15%,而由借贷支撑的地方支出占GDP约5%。如果这些开支有一半是不会偿还的话,隐性提取款项便会再增加2%至3%。上面列出的其他来源所占幅度较小,但的确会积少成多。据谨慎估计,隐性款项把税项负担额外提高,水平相当于GDP的20至25个百分点。总而言之,虽然国家声称向人民收取的税款少于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但实际上却占他们收入约三分之二。大部分税款(不论是官方和非官方税款)都是间接税,从税款分布上来说是递减的:即穷人多付,富人少付。所得税可以是递增的,但对公共收入的贡献近乎零,并只由一小部分家庭来缴纳。通过这个税测,我们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内地人税负沉重,而税收分配并不公平,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构成强烈的负面因素。其次,在一个经济体内,若三分之二国民收入在使用前都须先经由国家处理,这便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某方面是有效的,但要操作这部机器却非常昂贵。外界看来,中国社会表面上可能很稳定,但公众普遍感到不满。国内每天平均发生500起群众事件,由此可见一斑。很大程度上,这些事件都是民众对税收、工作待遇、征地等事宜不满而发起的抗议行动。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税负沉重的问题再也无法隐藏。一方面,民众的不满情绪有可能继续升温,另一方面,当局或将采取更多压制措施。斯坦·林根( Stein Ringen) 是牛津大学名誉教授,目前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体制的书籍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阅读更多

呦呦鹿鸣 | 为了阻止公务员辞职 单位放了大招……

还记得前两天呦呦鹿鸣发表的访谈《检察官杨斌辞职发声:愿所有在仕途纠结的朋友们得到解脱》吗? 访谈完的时候,鹿鸣君还觉得只是个案,默默地为不甘平庸的杨斌点了个赞。但后来的新闻却是越来越亮了: 先是云南检察系统两位“检花”同时辞职当律师,然后,今天,来自智联招聘的信息说“已有超过1万名公务员通过这家网站向潜在雇主提交简历,这一数字比2014年同期增加逾30%。” 再后来,是流出了一份文件《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关于辞去公职的有关要求》。...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 | 中石油员工眼中的反腐风暴:菜只剩两荤两素了

对反腐我是既理解、支持,又多少有些“心情复杂”。中石油无疑是这轮“反腐”里受影响最大的央企,没有之一。作为员工,对反腐我是既理解、欢迎、坚决支持,又多少有些“心情复杂”。我其实是“石油二代”,父亲是老一辈“石油人”,在行业里还比较有名气。1990年代,周永康当中石油总经理时,父亲还曾就业务上的问题与他单独交流过。那次,我就在中石油总部的楼下待着,没上去,没见到周永康。我进中石油有五六年了,入职以来,每年都在涨工资。但2014年,就不涨了。不仅不涨了,福利也少了很多。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