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老愚 | 请做好告别人世的准备

春节回关中老家,最震撼的事情是一位壮年邻居的死亡。 当同一条街道的迎亲鞭炮响起之际,他倒在村外的壕沟里。 过年的事情已准备停当,肉、菜、水果、干果一应俱全,在东北念书的儿子已归家,小女儿刚生了一个闺女,正在“坐月子”,他和妻子等着出嫁的长女带外孙回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男主人勤勉、干净、和善,女主人热情、能干。他在建筑工地当领工,月薪六千元。知情人透露说,他家里存款已经有二十好几万。这一家人享有村人的祝福和尊敬。 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有人说,前一天他还说,过年后要去延安打工,年薪十万。“给儿子买房娶媳妇”,这是他最重要的动力。 他是突然死亡的。当新年的脚步邻近,他打算拉几车土垫垫后院。在野外拉屎的平娃,看见他突然倒下去,几分钟也没有起来,就边提裤子便喊:救人了!救人了!医生赶来,心脏已经停摆,他死于心梗。 我们一直觉得死亡是慢慢靠近自己的,而且自己要比这个对手强大。事实是,死亡就是突然出现的,他一下子就掐住了我们的脖子,让我们来不及吐出最后的心声。 我们把死亡推倒自己生命的尽头,极少去作死亡的准备。有一个朋友说,他对高龄的父母采取旁敲侧击,以墓地安置做诱饵,期望引出他们对后事的处置来,但父母们总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他们觉得那是很远的事情。 我以前曾接触过一个退休老头,身材魁梧、一生坎坷的他,在七十五岁的时候,制定了一个活到一百岁的计划,每天怎么运动、调息,服用什么保健药等等,都一一计划好。他身体硬朗,活到八十几岁应该不成问题,但再往上走,明显有点一厢情愿了。在他面前,谈论死亡当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次在西安,又碰到了一位耿直的文化人,声称要做最后一个右派,八十出头的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活到一百二十岁。 他们要把自己的生物体存在本能发挥到极限,却未有人在大限降临之前,解决自己的信仰问题。这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强迫症或幻觉,即使能活到目标寿数,又有多大意义?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问题,只好以外在的举动回避之。 想起父母,我觉得他们是明智的。在六十岁时,他们就请人打好了棺材。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回家省亲的我,来到父亲开办的造纸厂里,几个工匠正甩开膀子剖啊凿啊,母亲笑盈盈地说,咱们这儿的规矩是,棺材钱长子出,这是喜事。一副棺材六百元,两副一千二百元,我掏出二十四张簇新的五十元票子。做好的棺材吊放在院子一角,两位老人有时会端详一番那上面的图画:天堂里的风景。母亲说,她不行的时候,就赶紧给她穿上寿衣,千万别往医院送。父亲说,人都有那一天,害怕也没用。在母亲离世之前,他们已经悄悄商量好了身后事。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与其在恐惧中被虚无吞噬,不如勇敢地面对,在神智清醒的时候做好告别的准备。 去年有一本畅销书,名曰《再不说,就真来不及了》,这是一本美国人讲述自己一生秘密的小书,打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直到此刻,在我生命的终点,我才明白,我们在世界上最想要的东西其实就是那一点实实在在的爱,无论它来自家庭还是任何人,有了它,就有了活着的理由,就有了一切;没有它,人就会变态,就会疯狂,就会通过想象去寻找一个爱的替身。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世界很缺爱。”“其实,有爱的人就是神,他们能把别人也变成神。”…… 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秘密变得毫无意义。但即使如此,人们总是难以放下,在权衡与焦虑中带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人一生总有难以启齿的事情,有追悔莫及的事情,在离开人世之前,若不能将它们和盘托出,恐怕是最大的遗憾。最后的话语,对自己是解脱,可以安详地离开尘世,对后辈而言,无疑是一笔财富,他们能从中体会人生的真味,看透诸多虚妄,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充满快乐。在中国,因为人们刻意的回避,造成许多人总是在仓促中告别人世,因而留下无尽的遗憾,如安葬地点及其方式,财产的分割,与亲朋好友的告别等等。 倾听父辈最后的心声,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方式,比如与他们聊人生,在了解他们真实一生的过程中,获得其对身后事的想法。明智的父母应该及早清理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心事告诉儿女,获得理解与支持,在离开人世前完成自己的心愿,并适时留下遗嘱。 人生应该这样,啼哭而来,欢欣而去。人生犹如一场旅行,累了,到头睡着了。如此而已。我们短暂的生命结束了,但宇宙仍在运行。 来源:老愚 链接:http://laoyu.baijia.baidu.com/article/4014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影的告别 告别信 2012:最后的告别 奥运会十大告别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无觅

阅读更多

网文:中国教育的失败源于欺骗

冯骥才:一切党派退出学校 中国教育的失败源于欺骗!在普世文明国家中,教育是中立的,不给任何党派作广告。我们的大中小学反其而行,恰恰成了党派的广告牌,还在牌下公然打出政治课的招牌,把欺骗灌给学生洗脑。我上学时就是这套骗人的玩艺儿,现在仍是! 旧大学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治校理念根深蒂固。随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和现实使命的自觉,西方教育成功的重要一点是“教育独立”,此观念一经引入,便深入人心,博得共识,成为近代中国教育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 清末,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中已提出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其旨在摆脱政府对中等以上学校的干预,保证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民国后,这一理念得以伸张。 1915年6月15日,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时即声称:“我绝不能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半官僚的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公文,常常派一些一知半解的官员来视察,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1930年,蔡元培为《教育大辞书》编写“大学教育”词条称:“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却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1932年7月,胡适对国民党当局向大学及教育机构安插党羽,酿成风潮,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在《论学潮》一文中道:“用大学校长的地位作扩张一党或一派势力的方法,结果必至于使学校的风纪扫地,使政府的威信扫地。” 为了这一理念能成为现实,教育界人士曾作过不懈的努力。1928年,北伐胜利,南北统一,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1月,阎锡山与中央政府决裂,5月,中原大战开始,国民党力量也自北平退出,华北属阎锡山掌辖,由国民政府任命的清华校长罗家伦遭到阎势力的驱逐。一个月后,阎锡山派乔万选接管清华大学。乔本为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资历无大碍。因清华师生对于地方军阀接管学校一事反感,恨屋及乌,乔万选上任之日即被学生拒之门外,连校园也未踏去。当晚,校务会议致电阎锡山,反对其干预清华大学。乔被阻后,学校在校务会议主持下,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长期拒绝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党部干预校务的企图也多次受阻。 1928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后,也拒绝国民党党部干预校务,拒绝开设政治课。 在上海光华大学做教授的张东荪,对每次校务会议开会时,恭读总理遗嘱颇为反感,忍不住道:“下次再读遗嘱,我就不来了。”遂夺门而去。 1920年,陈炯明致电陈独秀,请他来广州办教育。陈独秀向陈炯明提出任教育委员长的三个条件,第一条便是:“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陈炯明一口答应,陈独秀遂放下党务赴粤,学校中绝口不谈主义。北伐胜利后,国民党党化教育思潮兴起。1928年颁布《小学暂行条例》,在公民科外,增设三民主义科,后合并,改名“党义”。1929年8月颁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已无公民科地位,取而代之以“党义科”。因遭到教育界的普遍抵触,以及“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此课三年后即取消。 即使在抗战之非常期间,教育界仍与战时体制发生着抵触。1937年抗战之初,胡适参加庐山谈话会,议及教育,仍申明“教育独立”意见:“其涵义有三: 一、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 二、政治的势力(党派的势力)不得侵入学校。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聘任,皆不得受党派势力的影响。 三、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西南联大时,国民党当局要求负有一定行政职务的教授都入党,当时任法商学院院长的陈序经听罢脱口说道:“扯淡,我就不入。” 1941年,接替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顾孟余,上任伊始便宣明:“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1946年,北大一旦复校,校长胡适便又重申:“希望学校完全没有党派。”他在《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一文中直言:“学校是发展人才的地方,不是为一宗一派收徒弟的地方。在今日民族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潮流之中,以传教为目的的学校更不容易站得住。” 对于校务的干涉程度,有文化的政客,较之文盲的军阀为甚。曹锟任直隶督军期间,于1921年9月创办了河北大学。他钻进教授休息室,见到教授即点头哈腰。教授薪水很高,发薪时,曹锟还要来到学校,将薪水以红纸包裹,承在托盘上,敬呈教授。当他看到有教授聚精会神于显微镜前做试验时,竟歉疚:“你们这样用脑子,每月那点儿钱,抵不上你们的血汗啊!” 张作霖,出身绿林,大字不识几个,但却特别重视教育,他曾下令将政府经费的40%投入教育,世界罕有。1923年4月创办东北大学后,每逢春节,他都要身穿长袍马褂给老师拜年,打躬作揖后坦言:“本人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仰仗各位老师,特地致谢。”因为不懂行,所以将学校交由教授,自己则绝少干预校务,学校反办出了样子。 韩复榘主鲁七年,教育放手让何思源来做,且未在教育界安插过一个亲信,山东教育此间有了很大进步。1938年,蒋介石为铲除异己,曾召见何思源,开口便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他又是怎样卖鸦片的?”何思源则直言相告:“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没有出卖过鸦片。”而何思源正是蒋介石安排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为蒋系人马。何思源曾对友人道:“韩复榘虽然好明杀人、暗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 1949年后,党领导一切,包揽一切,民间社会、士绅阶层遂消亡。党夺取了天下,也夺取了整个社会。一个三人门市部,须有一名党员,十人门市部,须有一个党小组,再大一点就须有党支部了。而在学校,党组织层层设立,政治课年年开讲。在校中学生,虽说尚未步入社会,世界观尚未形成,竟有加入党组织者。而政治课的开设,其目的在于灌输爱党爱国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效果到底如何?邓小平的一句话可概括之:“我们最大的失败是教育。”此“教育”,当指德育。 失败原因何在?冯骥才认为:“教育的失败源于欺骗!”他还直言:“在普世文明国家中,教育是中立的,不给任何党派作广告。我们的大中小学反其道而行,恰恰成了党派的广告牌,还在牌下公然打出政治课的招牌,把欺骗灌给学生洗脑。我上学时就是这套骗人的玩艺儿,现在仍是!学生们特反感还得学,计入学分。” 章诒和也看到了这一点:“我常常觉得,什么都不要信,越是宣传的东西你越不要信,孩子们,我们不能太单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言词虽有些激烈,但道理不错,皆真话。 资中筠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她收到请帖后拒绝出席,原因是已不认同当下的清华。“清华就像一个大官,非常势利,向权力和财力聚集。而中国名牌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之,伤天害理。我本来想写一篇《哀清华》,但是一想人家在那过生日,就没有这样写,但是真的是这种心情。”清华已六十年未给国家贡献大师了,资中筠看到的不仅是结果,还有原因。 政治家以谋取现世幸福为目的,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追求,二者之别可谓大矣。若以政治干预教育,以广东人的一句口头禅可表其谬:“你有没有搞错耶!”自认为教育经费由政府拨付,所以政治家干预起学校事务来,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仍以广东人的一句口头禅指其谬:“你有没有搞错耶!”经费乃纳税人的钱,岂是不力田不做工、高高在上的党派所能提供。 1932年张元济在写给胡适的信道:“近人将以党、国并称,弟窃恐二字不能并存,且恐并亡。”党与国,两码事。 1945年9月27日的《新华日报》曾发表周恩来畅谈军队国家化的文章:“军队应该不是站在人民之上,而是人民的子弟兵,因为人民以其血汗所得来养兵,为的是保护自己。军队能够这样做,才真正是国家、人民的军队。如果没有军队的国家化。那就会就成为一种反人民的武装集团,一种披着国家外衣的政治土匪。”这里只需将“军队”一词换做“教育”,也恰当。 ——白衬衫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薛明凯之父在押期间死亡疑云重重

1月下旬,一名活动人士的父亲在被拘押期间从一栋政府大楼上跌下,中国的人权律师对这个父亲的死亡因由提出了质疑。这件事发生在山东曲阜的检察院办公大楼,死者名为薛福顺。官方告诉亲属,薛福顺是从该建筑的四楼跳楼自杀的。 亲属和其他一些支持者都认为薛福顺的死亡很可疑,并且表示,他或许在被拘期间就已遇害。 北京律师唐吉田说,“曲阜官方或山东高层应该公正、客观地进行调查和解释,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要让普通人也能够一看就明白。” 52岁的薛福顺是24岁的薛明凯的父亲,2010年,薛明凯因加入被禁的中国民主党而 获刑入狱 ,2012年,他又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再次入狱。30名人权活动人士和律师在一封 公开信 中表示,2013年9月获释后,薛明凯曾多次遭到软禁,并且受到警方的恐吓。 1月下旬,薛明凯的父母在曲阜的一家宾馆被拘。这座城市因曾是孔子的家乡而著名。唐吉田说,拘押他们很可能是为了向他们的儿子施压,迫使他回到曲阜。薛明凯目前下落不明,记者无法联系到他和他的母亲王书清。周五,二人的手机都处于关机状态。  据活动组织中国人权的一份报道称,薛福顺和王书清于1月29日离开前述宾馆,被带到了当地的检察院。据报道,几小时后薛福顺在检察院坠楼身亡。 曲阜警方未回应就薛福顺之死发表评论的请求。 唐吉田说,丈夫离世后,王书清前往北京,试图躲避安全官员,但却于2月2日再次被拘。“发生这种死亡之后,家属控制,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人权事件,”唐吉田说。王书清现在的情况尚不得而知。 由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例,在押人员离奇死亡问题已经受到了中国人的密切关注。这些事例大多涉及人员死亡事件,关于死因的解释则往往不合情理。比如, 2009年 ,云南省的一名嫌疑人受到了致命的一击,相关的解释却称他死于躲猫猫的游戏。 2012年,长期倡导民主的湖南人李旺阳在狱中死亡,当局称他是自缢身亡。这一解释受到 其支持者的广泛质疑 ,他们称,已因1989年天安门事件而服刑20多年的李旺阳极度虚弱,无力以上吊的方式自杀。 李旺阳之死在香港引发了大规模抗议。以该案件为鉴,中国的许多活动人士都发表了声明,称自己不打算自杀,并请求友人在自己死于在押期间的情况下展开调查。 Bree Feng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因为“爱”不等待

2月1日,中国实名制婚恋网百合网投放了一版新电视广告,讲述了一则外婆催婚外孙女的故事。“结婚了吧”,这样的问话从女主角上大学时,发生到工作后,直至外婆躺在了病榻上。“我不能再慢慢挑了,我要去百合网实体店。”最终,在外婆的病床头,女主角穿着婚纱、挽着丈夫,含泪告诉外婆,“我结婚啦”。虽然百合网官方宣称该广告主打“亲情牌”,然而该片播出后却引发了网友批评。 点此 观看视频 以下为部分网友评论: @ 长沙凌珂:百合网的广告说“因为爱不等待”。这真不是一个好的引导,婚姻难道可以因为家人的等待而匆匆完成吗?类似广告,还有什么“放弃原来这样简单”,拿婚姻,拿孕育生命当儿戏一样宣传,本来就淡漠的“责任感”,会更加淡漠的。 @圆_糖小婷:我觉得所有人都有问题。这个广告太恶心了。难道人生除了结婚就没别的了? @柴晋宁:百合网该广告严重伤害了已婚的和未婚的人,广告制作过于惊悚,十分缺德,用陈旧的伦理道德绑架用户,已达到禁止片级别,严重伤害了我们的心灵。 @郭志英微博:春节迷糊间看到电视上这个广告,一股腐朽气扑鼻,瞬间被呛醒。当然,也可能有很多人闻到了孝道大爱什么的,纷纷感动泪下。 @使徒子:我还以为会拍到老太从坟里爬出来…… @猜吧猜:我就呵呵,父母的亲情绑架除了制造结婚,婚后造成离婚的也不在少数。 @yy蘑菇:敢情女人结婚就是为了别人?就该随随便便找个人把自己卖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宣扬这种封建落后腐朽思想搞性别歧视。 @春岚绿舞:当年我家外婆就是这样,所以为了她老人家高兴,真的差点就随便找人婚了。后来还是在众多好友的劝说下,才没继续发昏。这个广告真缺德,用朋友原话来说,就是“为了家人的希望,就要置自己终身的幸福于不顾么?” @ruruka冬眠中:感觉女主是在菜市场拎了只冬瓜回家。 @花水树:卖身葬外婆。 猜你喜欢 这是被抢了笔的表情啊 反贪不绝的节奏 淘宝统一中国 有思想的人会选择一党执政 总理放心 票不难买

阅读更多

网易 | 日本人体质早已不是“小日本”

导语: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日本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超过中国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引发热议。实际上自战后以来,从饮食营养结构调整到体育运动的推广普及,日本国民的身体素质的确发展迅速。而长期以来,改善体质在日本一直是被当做一项国民运动在进行。 战后优先保证儿童营养,日本普遍推行学校配餐制,供给食物必须符合指定营养标准 在日本,由学校统一供餐被视为教育环节的一部分。1946年,日本在战后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优先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取,开始鼓励推广由学校提供营养午餐的给食制度。而这些供给学生的食物都必须符合政府指定的营养标准,且由专门的营养师进行搭配,例如食用小麦粉要保证维生素B1、B2的含量、学生每日50%的钙质摄取量都必须由学校配餐提供。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学校给食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学校统一配餐的经费支持和实施标准,并于1956年决定将给食范围扩大到初中阶段。根据日本文部省的数据, 1975年日本小学的配餐供给率即达到93%,而2012年,日本中小学的给食实施率总计为94.1%,其中小学实施率为99.2%。 为保证钙质补充,每天一杯牛奶始终是日本学生配餐标准强制要求的必需品 日本学生营养午餐的配餐标准几经修改,菜单选择也逐渐丰富,但每天一杯牛奶始终是文部省强制要求提供的必需品。从实施配餐开始,日本政府便一直将牛奶视为补充钙质的”完全营养品”,并于1954年颁布《酪农振兴法》以扶持国内奶制品生产。1964年,文部省和农林省联合制定《学校给食用牛奶的供给对策纲要》,增加学生牛奶的补助力度,并将之前使用的脱脂奶粉全部换成国产鲜奶供应。 根据配餐要求,日本中小学生全年牛奶供应目标195日,其中小学生每天200ml,初中生每天供应300ml。 营养结构改善后,日本人身高迅速增长,7-17岁各年龄组平均身高均超过中国学生 1952年日本还颁布《营养改善法》, 厚生省每年要进行国民营养状况调查 。从1950年到1985年,日本国民每日人均钙质摄取量从270mg增到553mg,动物性蛋白摄取量从17g增到40.1g,而乳制品摄取量从11.7g到116.7g,翻了十倍。营养状况改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了日本人的身高变化上。 从1950年到1985年,日本学生的身高经历了一段增速高峰期,12岁学生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14cm和13.6cm,17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在1985年就分别达到了170.2cm和157.6cm。 而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1985年中国17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5cm和156.9cm,且7-17 岁各年龄组学生平均身高均低于日本同龄学生,平均低4.60cm,其中12-14岁男生和10-12岁女生之间差距最大,而上述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距到2005年都仍然存在。 改善体质,日本还从发展体育做起,80%的中学男生日均课外运动量在1小时以上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就开始关注通过体育锻炼改善青少年体质,并每年进行学生体力监测。二战后,除增加体育课时外,以”终身体育”为培养目标,日本逐渐建立起学校运动部、体育少年团和地域性体育俱乐部三种形式为主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同期体育场馆建设也以学校为主,1990年日本校园体育设施中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的设置率就分别达到了96.2%、97.6%和72%。而在日本,体育科目并非升学考试指标,但根据文部省进行的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调查, 2013年,日本中学生参加运动部和地域性体育俱乐部的男女比例分别为84.9%和59.9%,除体育课以外,日本中学生平均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的男生占80.5%,女生占55.6%。 以东京奥运为契机,日本发起以增强体能为目标的国民运动,全面普及大众体育 日本虽然于1961年就颁布了《体育振兴法》,为迎接奥运推广体育锻炼,但真正让日本”痛感本民族在体能上落后于世界水准”还是东京奥运之后。1964年12月,日本内阁发表了 从1969年到1985年,日本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增加了5倍,达到平均每2000人就占有一个场馆 ,大众体育俱乐部达到4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民族主义

二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国家医保局称农村“退保潮”的情况“不准确”,网民:“不是退,是不交,交不起了……”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