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 | 如果錢不是問題

最近在Facebook看到這一條「如果錢不是問題」的短片,內容大意是說中學就業輔導問年青人,如果錢不是問題,你將來會擇選做什麼。他叫年青人擇選自已喜歡的工作,不要為錢銀問題擔憂,只要喜歡工作自然就得好,做得好自然賺到錢,何苦要為了賺錢一輩子做自已不喜歡的事呢。很多人看這條片按「讚」說很有啟發性,可是細想下這條片的內容不是無用便是教壞人,如果有年青人看了這條片想也不想便跟著做,大有機會不是他一輩子做喜歡的事,而是一輩子後悔為什麼沒有好好選擇人生的道路。 如果對香港的年青人這個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的答案恐怕是反問一句,竟然不用擔心錢為什麼還要工作。香港人很現實,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是吃喝玩樂和嘆世界,住大屋揸靚車買名牌,很可惜做每一件事都在在需財。就算是職業如食評家或旅遊記者,也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享受,不能滿足所有要求做盡喜歡做的事。如果錢不是問題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對於現實的香港人來說只是癈話,還是找份好賺錢的工作比較實際。 香港的年青人不會被誤導還好,外國的年青人比較天真,聽了這個偽道理信以為真,誤以為只要做自已喜歡的事,做得好錢便自動滾滾而來。可是經濟學並不是這樣說,別人付錢給你並不是因為你做你喜歡的事做得很好,而是因為你做的事正好附合他們的需要。如果你喜歡懸壺濟世或為人師表,不幸聽了這個偽道理也不會有事,因為你的工作正好是別人的需要。如果你喜歡唱歌畫畫跳舞,除非你很有天材很努力又很幸運,否則不論你認為自已做得多好,只要別人不認同便不會給錢你,到頭來始終還是要擔心生活的問題。說到底喜歡做別人眼中沒有價值的事,與香港人只喜歡享受在心態是沒有分別。 如果給我遇上片中就業輔導,我一定會去信投訴他不專業。對每個來求助的年青人,都說這番鬼話多容易,這樣的工作不用他來做,向年青人播這條片便可以了。就業輔導的工作,便是按年青人的能力和興趣,配合年青人缺乏的市場資訊,為他們找出適合的工作選擇。這份工作不一定是年青人最喜歡做的事,但至少他不會討厭做這份工,也許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考慮,但這份工至少能提供安隱舒適的生活。如果一個喜歡畫畫的年青人,聽了片中那番鬼話走去讀藝術,夢想自已能夠成為畢加索第二,那就害了年青人的一生。就業輔導應該對年青人說,你喜歡畫畫也要畫一些別人會買的東西才行,你可以選擇讀動畫設計或平面廣告。雖然按導演或客戶要求去畫沒有自已亂畫過癮,但至做也是自已喜歡的事又能夠賺到錢。 在互聯網上現實生活中,充斥大多像這條片子般,似是疑非的大道理。乍看下好像很入耳很中聽,怎料是糖衣毒藥,信它照著做就大件事,到發現被騙時已恨錯難返,這些偽道理真是為禍人間害人不淺。 影像串流: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量化的情緒?──填寫產後抑鬱症問卷小記〉

彩鳳 2012年11月21日 天陰有雨 護士懷疑我產後抑鬱,再度召我入房。噢!又拖到所有bb疏散後,我們才能離開,早知道所有答案都填「完全不會」啦。 我問護士為何要再見面。她說根據那10條的問卷計算,超過某個分數,就要「傾計」。如果再談一次還是發現產婦有需要,就轉介去其他專業幫忙。她說這些都是服務提升。 我問:「但問題和答案都有點vague(模糊)?」 她說:「哦!也是,問卷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可能有點偏差。」 護士不準我拿回問卷,只記得問題大概是「你會不會沒理由地有罪疚感?」、「你會不會沒原因地感到驚慌?」、「你會不會經常自責?」、「常常焦慮?」、「失眠?」、「有沒有想過傷害自己?」。還有一條是「跟以前相比,你能不能笑得很開心?」答案約略是這四個選擇──經常、間中、很少、以及完全不會。 她一再重覆問:「真的會嗎?真的沒原因?」我說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照顧小朋友,她回:「哦,那就是有原因囉,不是沒來由的。」她又問會不會沒原因而焦慮,我說我以前也是這樣,她再回:「哦,那我想是性格而已。」 護士一直看著問卷,好像在試場裡面作答的樣子。她小心照著問卷讀出來:「有甚麼壓力,是不是manageable(可控制)?」我說可能是關於工作,嗚!完全沒辦法處理。她就說,工作壓力麻,即是沒事:「我看你進來後的表情,跟丈夫也有說有笑,沒甚麼吧。」 我想起填問卷的時候,見到對面一個男人也在填。護士說一定要產婦自己填,並且是依據第一感覺。我半認真地說:「呀!可能男人也有抑鬱呢?如果他一直都陪著產婦……」護士沒再理我。 其實第一次產前檢查,已經要填家族病歷表,我寫了自己十多年前的憂鬱和哥哥常被送進精神科。可是,我產前失眠厲害,問醫生應該怎麼辦,她們卻只有一句「沒關係」。 到了生產後隔天,精神科醫生突然來見我,之後還有社工。我問醫生為甚麼要見面。她說因為我以前有去過覆診,怕我生完有情緒。又叫我講講當年發生甚麼事,我半隱瞞的回答:「唸社工的時候,剛巧家中有些事,自己也壓力大,有點小憂鬱,大約吃了私家診所一個多月的抗抑鬱藥,太貴,轉去公立診所,醫生又說我沒事。」其實當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素,令我感到非常傷心和不知所措的,就是突然對一個要好的女朋友有感覺。可是,她說爸媽不讓她跟女生在一起。而輔導員和醫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叫我跟當時的男朋友結婚。那段經歷個人和社會的來龍去脈都有點複雜,在此暫不詳談。無論如何,對於主流專業一些「意識形態偏見」,估計這幾年應該情況沒差多少,加上生完很疲軟,所以這次也沒有告訴醫生和社工。後來,她們問我做甚麼工作的,我說是做性別研究的,「傷殘女性主義」……她們似乎有點疑惑會不會是我有幻覺?我就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譬如說傷殘婦女生育需要有不同的服務,可是大家都忽略她們。」還未說到產後抑鬱症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專業歷史令她們以為可以安心,很快,她們就放過我。 我寫這個經歷,並不是想爭辯到底我是不是有產後抑鬱。作動辛苦了20多小時生的時候有問題又攪了好長時間剪開陰道口超級痛痛痛痛行動不便還要搾奶水不能睡覺,還有往後大部份時間都是我照顧小孩不能出去行動大概甚麼都做不了也追不上工作,並且越不想成為麻煩的媽媽就永遠是會被嫌麻煩其他人又對照顧小孩意見多多說這說那等等等等,加上小孩出生時沒反應急救後沒事,又何止抑鬱擔心傷心害怕驚慌無助煩躁。與此同時,見到小孩笑自己又笑到傻婆一樣,又何止開心喜悅快樂興奮過度亢奮。但說到底,我的生活環境和資源已經比很多產婦豐富。我們不應該動輒亂用病來理解人的各種狀態,但的確,產婦身心出現重大變動,情緒出現波動是很正常,應該多關顧 ,尤其是經濟基層的婦女與家庭,各樣生活負擔越來越,社會支援又不足。 我寫這個經歷,想追問自己以及大家的是: 第一‧將產婦的情緒量化,會出現甚麼問題? 第二‧專業操作的意思和意義是甚麼? 第三‧ 「產後憂鬱症」成為流行病,變成一些狀態的解釋,會出現甚麼深層的社會問題? 不單是新聞報導指出約12%的本港產後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註一),連藝人都將病名掛在口邊。就今年已經有楊千樺、洪天明分別擔心有產後抑鬱症(註二),楊思琦被指於美國秘密生女要獨力養育患有抑鬱症(註三),張燊悅則自揭兩度產後抑鬱(註四)。當然,主流文化中多講這個病,會進一步達到宣傳效果,令它更流行。 在《反思精神健康與失常:女性主義角度》一書中,Joan C. Chrisler和Ingrid Johnston-Robledo寫了一篇〈賀爾蒙肆虐?──經前症候群和產後抑鬱症的女性主義角度 〉的文章,想指出的是,產後「情緒變動」,可能是因生理突變,可能是傳統媽媽角色的要求,亦可能是低收入、產假不足、缺乏社區支援的問題,更可能是工業化後社區網路文化的改變,以及社會對自我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等等隱藏了的結構性災難。(註五) 歸根究底,這類病的建構跟其他女性心理病一樣,都是將女性經驗醫療化的結果,其深層問題是:一‧將女性行為塑造成對自己或他人有危險性,進一步強化性別定型,好像最近題為〈子女或易矮小 母產後抑鬱新病例〉的報導,其中一個重點是要提醒大家,產婦病情會令致疏忽照顧小孩(註六);二‧將問題個人化和家庭化,隱藏社會結構性問題。例如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指出,基層婦女照顧小孩的支援服務不足,無論是男士待產假的勞工問題,或是托兒服務不足等社會福利問題,從而又令婦女就業障礙重重(註七);三‧傾向過度使用這些醫療分類來理解女性生活困局和需要,忽略更多支援的可能性。總的來說,兩位作者要強調的是,所有性別相關的精神病理,無論是生理和生物、心理、文化理論都不足以單一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不可以去政治,去歷史以及去社會(性/別)脈絡。 哎呀,明明新生活還是好忙亂,為什麼還要故作整齊呢?!待續…… 原文刊於傷殘女性主義網頁http://unableism2011hk.wordpress.com/ (註一) 《星島日報》,2012年9月26日,〈子女或易矮小 母產後抑鬱新病例〉。 http://hk.news.yahoo.com/%E5%AD%90%E5%A5%B3%E6%88%96%E6%98%93%E7%9F%AE%E… (註二) 《星島日報》,2012年12月24日,〈自揭囝囝靠體味認人 千嬅感冒戴口罩嚇親Torres〉。 http://hk.ent.yahoo.com/news/%E8%87%AA%E6%8F%AD%E5%9B%9D%E5%9B%9D%E9%9D%… 《明報》,2012年11月4日,〈洪天明驚有抑鬱症〉。 http://hk.ent.yahoo.com/news/%E6%B4%AA%E5%A4%A9%E6%98%8E%E9%A9%9A%E6%9C%… (註三) 《東方日報》,2012年10月1日,〈獨力養女情緒起伏大〉。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121001/00282_002.html?pub..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朴槿惠 vs 文在寅:電視廣告篇

就在本周二當南韓國家選舉委員會轄實各總統候選人的身份登記和編號排序以後,執政新世界黨的朴槿惠和在野的民主統合黨文在寅便正式開展他們的競選工程,馬不停蹄地走訪南韓不同地區,出席不同的拉票場合,希望爭取每一位選民的支持。 正在他們拉票之際,兩位正面對決的總統候選人也剛剛在周三正式公開他們的競選電視廣告。南韓國家選舉委員會規定,各候選人可在競選期開始後,製作宣傳的電視廣告,但限時60秒。由於今屆總統大選的對抗性份外激烈,因而兩位候選人也好好把握這個渠道,向國民宣傳自己的形象。 朴槿惠:做好準備,當南韓首位女總統 在周三廣播的電視廣告中,朴槿惠以她右邊臉因被襲受傷的疤痕,來展現她對投入南韓政治的決心和甘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使命感。在廣告中呈現的傷痕,是她在2006年時協助當時的大國家黨首爾市市長競選代表吳世勛,在進行講話後離開時被一名群眾用刀劃開一條11厘米的傷口。後來經過多次整容手術後,疤痕至今依然薄薄地存在在右邊臉上。然而,就是一下刀傷,卻換來民眾對本來處於劣勢的大國家黨的同情,「朴槿惠效應」也因此而凝成,最終他們卻反敗為勝,在地方選舉中以大比數戰勝了執政的開放的我們黨。 廣告中明顯是要把朴槿惠甘願為國家政治貢獻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展現出來,感動一些對她個人經歷同情的人。朴槿惠今年60歲,卻因為把全部生活貢獻在政治中,至今依然孑然一身,並沒有結婚。另外,她也有保守陣營的「選舉天后」之稱,因為她至今已是五屆的國會議員,在地方政治已有超過15年的經驗,而且她也兩度帶領在民望落後的保守政黨衝出負面形象,創出驕人的選舉成果。所以,賣弄個人經歷對國民政治的付出,並甘願為國家犧牲的精神,是整個朴槿惠選舉電視廣告的重心。 文在寅:以人民為先的總統 同日,在野的民主統合黨總統候選人文在寅也公開了他的電視競選廣告。廣告以文在寅在首爾舊基洞家中的日常生活為背景,首先是文在寅光腳坐在客廳沙發上看政策資料和預備演講稿,他夫人則給他拿來了熨好的衣服,以準備好出席競選黨內唯一總統候選人的黨大會。 在廣告後的後半部分,把焦點則放在文在寅在競選在野黨唯一候選人的黨大會演講內容上,它播出了文在寅談及「平等機會」、「公正過程」和「正義結果」等當時的錄音,接著又用字幕打出了「開啟新時代的第一位總統」的標語。 明顯文在寅的電視競選廣告以「親民」、「與一般平民生活一樣」和「一切以人民利行先」為核心,向觀眾灌輸一種平易近人的候選人形象。然而,後來有網民踢爆在廣告中文在寅坐著的沙發是昂貴的名牌產品,價值超過750萬韓元。為免事件影響選情,文在寅的夫人金正淑早前亦通過twitter做出澄清,十分委屈地表示家中的椅子是大平賣時候向熟人購買的二手貨,只花了50萬韓元。當然信不信就由選民自行決定,但該下對文在寅的形象的確造成些微負面影響。 影像串流: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政客事官商 廢核難照顧

政客事官商 廢核難照顧 2012.12.1 聯署信由來 早前十一月初,反核之眾成員查閱立法會網頁,得悉其「環境事務委員會」(以下稱「環委會」)計劃在12月18日會議中討論「電力檢討」有關事宜,並邀同「經濟事務委員會」(以下稱「經委會」)成員一起討論。雖然不對電力問題進行獨立的環境影響討論,而要與港式主流經濟角度配合,對「環委會」來說,無疑是自行降格,但正因如此,反核之眾更要喚起議員注意核電帶來的千秋萬世環境傷害,故草擬了 「停用核電聯署信」 。 信中提出強烈證據,說明(一)香港毋須用核電也夠電用,(二)核能也是排碳能源,(三)港人被政府和電力公司迫用核能,其實是被迫用「無良」電力——核電生產流程中對多個弱勢組群的人民造成輻射傷害,(四)核電廠是沒有也沒法購得保險的發電廠,香港縱使化為輻射廢墟我們亦休想獲得賠償,(五)也正因如此,出了嚴重意外,政府與電力公司自會極力隱瞞,免生索償追討事端。 此信在不足一星期內獲百多名人士及數個團體一同聯署。聯署代表於11月13日將信以電郵傳給「環委會」主席何秀蘭及「經委會」主席林健鋒,兩方面都覆郵說收到。 銷聲、匿跡 隨後,為免「環委會」主席工作太繁忙而忘記處理聯署信之有關議題,及本信要求有代表列席12月18日會議之事項,反核之眾便先後委託了兩位熟悉何議員的聯署者向她提醒此信涉及之事項。 不久,「經委會」在其立法會網頁上將聯署信與綠色和平及地球之友的兩封信並列刊出,作為公眾人士就有關議題的意見。但在「環委會」的網頁,則從未見該聯署信之出現,只有綠色和平及地球之友的兩封信。 至11月下旬,「環委會」網上刊出的12月18日會議議程,竟然刪除了「電力檢討」一項,提出的解釋是「經委會」會在11月26日會議處理有關議題,即「環委會」無須再議了。 香港若成永久廢墟,人民處身輻射熱點中不能居住下去,須要全體撤離(切爾諾貝爾核災後方圓1770公里地方報廢),如果這些不是環境議題,甚麼才是? 「環委會」自甘讓「經委會」會議取替了其「環境關注」,這是個甚麼「環委會」? 藏污、納垢 且看「經委會」11月26日會議說了些甚麼(會議紀錄現未登載,在此只參考 蘋果日報11月27日的報導 )。這項「電力檢討」的議程,「經委會」是邀請全體議員參與的。 《蘋果》的報導中,涉及核電的言論,有(1)單仲偕議員指若在發電高峯期彈性增加收費則可減用核電; (2)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大放厥辭,指市民應「睇闊啲」——煤電增加空氣污染,天然氣價錢昂貴——市民應多了解核電,而非一味恐懼; (3)梁國雄議員希望政府以福島核災為鑑,因為人為錯誤不可避免,核電一出錯就不可挽回。 陸恭蕙的態度自大,言論無知——對核能絕非清潔、核輻射輕微增加也傷害細胞這些常識,都橫加抹殺;而香港因長期被迫提高備用電量至40%(其實是電力公司用來買賣電力賺大錢的陰招),故減去目前所用的23%核電,結果是毫不影響電力供應的,可見陸副局長以恐嚇加電費來護航核電,是完全淪為電力公司的代辦。 對於香港隨時可以不用核電,進而可向大亞灣的兩個反應爐大聲說不、向旁邊的四個嶺澳反應爐說——不得毀我及珠三角人民的家園……這些當然不是陸副局長的關心。這不足為奇,她有太多與各利益集團共同關注的項目要處理,她不是香港人選出來的代表。但奇怪的是,「環委會」中人民普選出來的代表處理此事的態度,也好不到那裏去。 「環委會」關注些甚麼? 正當我們的聯署信連被「環委會」放上公眾意見文件之列的資格都沒有時,有甚麼文件被上載了? 11月26日「環委會」的會議討論新一期「清潔生產伙伴計劃」,由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等的致函,一大堆被放上網( 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panels/ea/papers/ea_a.htm ),信件內容彼此重重疊疊,了無新意,一面倒要求多撥款的意見卻全部刊出——這就讓「環委會」得以借「民」意順水推舟,當政府橡皮圖章向財委會推薦撥款。若我們進一步探究這個「清潔生產伙伴計劃」,就知道根本就是無理的撥款,是用香港人的錢(上一輪立會批的是九千三百萬/5年,這一輪政府提議的是二千多萬/2年),津貼在大陸開廠的港商,名義上是改善包括空氣等方面的排污;然而,減排本來就是廠商的責任,何以不是他們自掏腰包?何況根據現時世界通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本就是讓企業減排時,可藉此出售碳配額,因而得到經濟補償(事實上是大利潤),所以用港人的錢去資助港商在大陸減排,就是讓他們「兩邊收水」。 碳配額市場在《京都議定書》出爐之後,成了全球性的大炒賣,一度規模可比石油市場,年前碳配額價在國際市場中大跌,明年中國大陸正式參與這個國際市場炒賣,相信又有一番景象。 陸恭蕙在2012年5月還未上任副局長之時,就發表 「思匯」研究報告 ,鼓吹香港政府將碳排放交易列為優先項目,並將「清潔生產伙伴計劃」設計為一項長期的港、深、廣東碳貿易融合。 《京都議定書》這項碳配額方案,給污染工業財團提供的「出路」早已是臭名遠播的真腐朽假環保,而要香港人付鈔津貼污染工業財團的「清潔生產伙伴計劃」,就是雙重腐朽,我們的立法會「環委會」為甚麼甘於陪跑? 陸副局長在上任之際,秉其一貫立場,以「解決空氣污染」為首要任務。她解決空氣污染之道,亦 一貫地以核為本 ——以「思匯」2010年 A submission on Hong Kong’s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nd Action Agenda 為例, 文件開宗明義就以減低公眾對核能的恐懼為減碳/改善空氣之道 ;又在同一份文件中引用「思匯」的另一份所謂民意調查 Expanding Hong Kong’s Nuclear Power Base ,呼籲「港府要認真教育公眾核能的好處,以及幫助那些恐懼核能的公眾多了解核能。」[後一份文件以一個著了詳和的海洋藍色的輻射標誌為封面,令人嘆為觀止。] 這樣將核電與改善空氣污染捏造為二而一、一而二,擾亂公眾視聽,居心叵測,自不待言。 然而,此際環保局又主動提出在立法會「環委會」下成立小組委員會,以空氣污染為首項關注(此外有噪音和光污染,當然不會有核輻射污染),環委會主席卻似乎對這提議十分受落,尚未通過已經把這小組委員會的名字放在「環委會」網頁。與此同時,以「環委會」這一次處理市民呼籲停用核電聯署信及電力檢討議題時,所表現出對正視核電為香港帶來輻射危機的 諸般迴避 ,實在令人生疑——怎麼「環委會」就著陸副局長的至愛(核電),偏是如此心有靈犀?﹗ 後語 在台灣,經歷了三十年的人民運動後,第四號核電廠終於在建成後又可能成為永不運轉,但過程是艱險沉痛的——即使當人民從獨裁時期走進了民主階段,卻在不同時期的執政者的選舉支票下,遭到承諾破滅的反覆打撃。香港人也要從中吸取教訓,了解政客的變臉,裝備自己走長期廢核路。 我們遞交聯署信的行動,算是投下一塊小小的試金石,茲報告投石問路的結果如上。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Today’s Greatest Mental Health Need: Psychiatric Drug Withdrawal Programs (P. Breggins, MD)

關注精神健康的教育與「精神健康意識」推廣活動,乃藥廠利益主導,拓展新市場與服藥人口的重要渠道 反對用藥的精神科醫生 Dr Peter Breggins, MD 認為,「抑鬱」與各種精神狀況,實與「病人」受壓迫的生活狀況息息相關,把他們診斷、並標簽為「精神病」,給他們服食後遺症嚴重、對長遠健康弊多與利的精神科藥物,而非著手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本末倒置。對於憂鬱者,心理輔導和其他以人際方法介入的效果,遠高於服藥的所謂「療效」。 他亦認為,關於「精神健康」,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協助服食精神科藥物的人按步就班、安全地戒斷藥物,讓他們免於各種後遺症的危害、甚至藥物引起的致命風險。 這種改變,自然不能靠藥廠、聯合國、政府或是精神科與醫護界的建制,而是得從草根的要求主導,與有良心的專業者、熱心病人和公民一起達成。 Today’s Greatest Mental Health Need: Psychiatric Drug Withdrawal Programs (全文) 連結網址: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