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

徐贲 | 说理对话是最贴近民主核心的那一部分

说理对话是最贴近民主核心的那一部分 徐 贲   《东方早报》田波澜采访   1. 徐老师,《明亮的对话》定位于对公共说理文化的培育。之前,我们也曾经在《南方周末》等报刊上读到过你写的相关作品。请问你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多精力来讨论公共说理的规则与伦理等议题?而大陆很多知识分子显然认为政治改革等议题的讨论更为重要?   公共说理的规则和伦理其实也是政治改革议题的一部分。我所讨论的公共说理不是一般的交谈或对话,而是需要在民主法治环境才能充分实现的一种公共话语。我在书里的 “ 说理的目的与环境 ” 、 “ 公民政治与政治说理 ” 、 “ 说理与民主 ” 等几讲中对此已有专门讨论,这里就不详述了。我是从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讨论说理的。杜威、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学者将这种说理称为公众交谈( public conversation ),《明亮的对话》封面上的英文书名 Transparent Conversation 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杜威认为,谈话是民主生活的核心特征。他在 1927 年写道,公共生活的复兴首先要求“改善辩论、讨论以及劝导的方式与状况。这正是公共问题”。哈贝马斯也持类似的看法,他说,“在每次对话中,一个个私密性的个体会合并成一个公共团体,一部分公共领域便由此产生”。对话便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民主是通过讨论而实现的治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在法律上平等的公民之间进行自由的公共讨论而实现的治理”,对话是最贴近民主核心的那一部分。 当代美国传媒学家舒德森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已有中文译本)中提到杜威和哈贝马斯对公众交谈的政治见解,他还特别补充说,一般人际间的社交交谈并不能自动产生民主规范。他认为,更多的情况是民主创造民主对话,而不是对话自然产生民主。他同意美国政治学家乔治·卡提卜( George Kateb )的分析:民主培养了某种自我,虽然难以察觉而且并不完善,却仍然效果显著。 民主培养的那种“自我”有公共说理的意愿和能力,有用交谈来参与公共政治的要求,在国家和公民社会里,说理是公民身份的一种体现,也是行使公民责任的一种方式。因此我认为,提倡和实践公共说理与对制度性政治改革的期待是联系在一起的。   2.

阅读更多

荷广 | 新大使将为中美关系带来什么?

2014-03-07 10:00 政见网 3月1日,中美建交后的第十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正式结束任期。早前,奥巴马总统已提名蒙大拿州的资深民主党参议员马克斯·鲍卡斯为新一任驻华大使。这一提名在参议院审议中全票通过,鲍本人也已于2月21日在国务院正式宣誓就职。 作为中美建交以来年龄最大和第一位现职参议员转任的驻华大使,鲍卡斯在中美关系的关键时期走马上任,引来国内外研究机构的诸多分析评论。清华卡内基研究中心国际政策项目(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主任韩磊(Paul Haenle)近日在网站上撰文表示,鲍卡斯可利用其丰富经验增进美国国会与中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将有利于构建更为稳定和持久的中美关系。 美国国会对中国的关注不够 作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会在美国内外政策制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议员大多是美国民众直接选出,往往更加顾及本地选民的利益,对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外交事务并不了解。特别是在当前美国国内两党角力加剧的情况下,国内政治事务占据了国会的主要议程,议员更无心关注中美关系。 作者认为,尽管中美两国的主要接触由行政机构完成,但为了在中美关系领域推动制定有利于美国利益的立法,美国国会需要掌握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目前众议院中已有跨党派的美中工作小组(U.S.-China Working Group)承担这项任务,但力度远远不够。而鲍卡斯自1974年就进入国会,先后担任联邦众议员和参议员,并连任六届至今,在国会两院人脉深厚。如果他能利用其在国会的关系网,唤起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将有助于美国在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时做出更为明智而有效的选择。 需要解决的几个迫切问题 作者指出,当前美国国会立法进程中有几个迫切的涉华问题需要解决,其中都需要鲍卡斯发挥作用。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去年2月以来,网络安全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陡然上升。2013年,众议院议员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9项议案。今年,美国国会将争取在《网络安全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而鲍卡斯需要向国会说明,什么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和网络间谍活动,什么是威胁美国繁荣和发展的商贸网络袭击,这些都与中国有着直接联系。 其次是贸易问题。今年,美国国会将决定是否赋予奥巴马政府贸易促进权,这直接关系到美国正在积极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能否顺利实施。TPP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12个国家参与TPP谈判,GDP总额占全球的40%,贸易总量占全球贸易的1/3,中国也表态有意加入TPP。目前,国会正在激烈讨论这一议案,鲍卡斯可以向议员们强调TPP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向中方说明美方相关立法进展和国内政治考虑。 第三是太空科研合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国会立法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开展合作。但中国近些年来在太空科技领域发展迅速,这一禁令让美国更难了解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程度。去年NASA曾援引法案,禁止中国科学家赴美参加相关科研会议,一度引发争议。但随后,中国就成为了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鲍卡斯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美国国会放松禁令,推动两个太空大国更为紧密的合作。 作者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府对于周边和国际事务的态度较以往更为积极进取。同时,全球化也使得中美两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不断加深,未来任何国际事务的解决,如果没有中美两国的合作,可能都相当困难。但在过去,由于美国国会对中国了解不够,大多数时候中国引起美国国会关注是因为两国关系出现危机,这其实对美国整体利益非常不利。而鲍卡斯如果可以利用自己在国会的影响力,推动中国与美国国会开展建设性互动,可能将为中美关系留下宝贵财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政见网 ,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作者 “政见” 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中国军费预算同比增12.2% 增幅为近年之最

中国周三宣布,2014年的军费预算将增至8082亿元(约合13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2%。中国意在成为太平洋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存在,打造一支可以将力量投射至整个地区的海军,国防支出的增长是这种追求的又一个表现。 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军事支出的最大增幅。2013年,中国的国防预算较上年仅增长了10.7%。中国的军费支出在全世界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阅读更多

杨恒均 | 北京人都可以免费到纽约购物啦!

这次除了在华盛顿与智库交换意见外,还去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西以及波士顿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大学比智库更注重学术,理论底子也更深厚,但对现实问题一点也不马虎。由于这两次发言和交流都使用中文,所以前来的美方学者都是中文顶呱呱的,听众大多是在这两所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和大陆来的访问学者。(下图:哥伦比亚大学的希腊守护神雕像被人带上了口罩,嘿嘿,这事一定是咱华人留学生干的吧?)   窜访大学,诺贝尔“阴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哈佛大学据说培养了 5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更离谱,出了将近 100 位诺贝尔奖得主。更让人郁闷的是,就连在华盛顿受美中政策基金会的王冀先生邀请去一个俱乐部吃饭时,都发现人家一个俱乐部的墙上竟然挂了 20 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压力山大啊,最后只能调侃道:嗯,你们诺贝尔奖是不少,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不一定比我们多哦……   无论学界还是智库,操持非常熟练中文的美国大学者与专家都不少,例如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主任欧立德博士( Mark C. Elliott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 Elizabeth J.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周末段子荟萃 3-2

@记者冯翔:从来不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让你盲目地仇恨,莫名地恐惧,稀里糊涂地活,不明不白地死。昆明事件有感。 @akid_:天亮以后,不知道能有几个墙内人知道真相,洗去血迹抹去记忆的,就是那个长期行凶者。 @laokalaoka:-为什么是昆明?-为什么不能是昆明?-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能是你?”寓意得深,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wlixiong:如果是政治压迫,只要改变政治,压迫就可以解除,各民族还是可以在一起共建新社会。而若少数民族认为压迫是来自汉民族,政治的改变就不会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民族独立才能解除压迫。这对中国的政治转型会非常不利,因为改变政治制度不仅不会使少数民族留下,反而会借转型期的国家控制力衰弱追求独立。 @wlixiong:新疆汉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镇压者的位置。就连兵团那些临时从内地农村招的农工,平时受尽贪官欺压,一旦需要镇压当地民族时却兴致高昂,摩拳擦掌地请战。 @云南日报:事件发生后,正在北京参加外事活动的省长李纪恒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详细询问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并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组织强大力量,依法从速从严处理此次事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ranyunfei:国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思考力,而是太精明且擅于表演。谴责能谴责的,仇恨能仇恨的,反思允许你反思的。关键是还有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都认为这样就尽了自己的责任。没有真相与公义的廉价表态与谴责可以重复表演,既模糊了真相,又舒缓有点良知但脑子不甚明白者的道德焦虑。多么和谐的社会生态啊。 @jajia:观点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同。有多寡之分,有真假之分,有快慢之分,有远近之分。我的维族朋友有五个以上,藏族朋友十个以上,我深深知道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可惜,由于我的恐惧、我的自我审查,我并未把那些故事分享给我的汉族朋友。 @johnlee1021:要记住一点:绝大多数汉人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和信息都来自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仅此一点,我们在判断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时就应该更加审慎地得出结论。 @eternalRock:昆明这码事,是恐怖袭击不假,是不是哪个“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的,那还不见得。回想当年拉萨暴乱的时候,影帝隔天就出来说这是达赖干的,过几天我们就公布证据。现如今影帝都要“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间”了,关于幕后黑手达赖的证据在哪里我们好像还没看到。 @johnlee1021:恐怖主义的根源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化解的仇恨。在维汉关系上,中国政府一贯实行强权政治,迷信暴力专政。面对中国政府军队武警,维族大众难道不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个时候有几个人替维族说话?谁都不希望看到无辜民众的生命损失,但是抛开事情的原因而仅仅追究结果,是找不到出路的。 @gaoyu200812:新疆正在车臣化,常委早已周老虎化。掩盖真相,成为首选的应对手段。 @barrywey:因为发了几条微博声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万干部下乡”的政策,刚好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袭击,竟然被一群傻逼围攻还举报我,据说我是穆斯林恐怖分子以及分裂人士!各位看到了嘛?因为担心母亲的遭遇而批评政府政策,已经有这么多“帽子”盖在我头上了,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谁是麻烦制造者#我是维族人 @海子cn:关于昆明事件,微信上有一句话评价:砍人让人们关注这件事,禁令让人们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 @doctor8888:有不熟悉祖国大陆新闻圈的朋友问我:是不是今晚记者啊编辑啊碰到像昆明这种突发事件就今夜无眠了?要赶着去报道采访?‖我说你太天真了,现在大家只能等通稿。 @flyingpku:凡是在气愤地说两少一宽政策优待了少数民族,该所有民族一律真正平等的人,我就问你,你的平等是否包括:维藏人在获得护照并出国旅游例如去沙特印度等国也应该像汉人一样不加限制,政府机构国企招聘时不再限制民族为汉族?你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事情对吧? @荣剑2009:面对针对平民的暴行,除了表达愤怒悲痛和悲哀之外,难以言表,说什么好呢?潘多拉匣子已被打开,恶魔都已被放了出来,再也收不回去了。民族政策的失败,已使民族关系陷入绝境,毫无补救的余地,除了杀戮就是杀戮,互相杀戮,冤冤相报,掀起更大的种族仇恨,何时到头?哭我冤死的同胞,愿他们安息。 @wangdalian:中共从不对暴力事件的深层成因进行反思和应对,是族群间的仇恨被一次次点燃的重要原因。经验还告诉我们,只要党把事件往某某势力那边一推,事实真相基本就注定被掩埋了。此情此景下,那些迫不及待张嘴谴责的人,非但没有拍去一身的红尘,倒还露出了满脑子的反智和矫情。 @gaoming:昆明惨案,国内的报道是“已致29人死”,美联社的报道是“33 Dead”。你知道区别在哪里吗? @朴抱一:如果没互联网,他们连血迹也会抹去。 @阿花的伊萨卡岛:新疆问题一塌糊涂,然后他们选择把最温和最希望对话和解的伊力哈木抓了。 @tom2009cn:从土匪王震用灭门方式镇压反抗就埋下仇恨的种子了,今天的汉民族终于要开始吞食这一苦果了。 @Arctosia:我只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中美都适用。如果吃药了之后还是不断发病,是药不够猛需要多灌些药,还是吃错了药。 @wenyunchao:以后若不幸遇到,恐怖分子冲你来时高喊打倒共产党说不定能救你一命。 @蓬蓬130:新闻统一口径时应该将新疆二字去掉,什么是新疆分裂恐怖势力,裂势力是政治的产,它不是一个地方造成的,新疆是地域名词,非典是北京,也没说北京非典,禽流感是广东开始得吧,也没说广东禽流感,分裂势力和病毒一样是游走的,真正的新疆人怎么办,凭什么被硬生生的打上烙印。 @李宇晖_Huey:5毛们果然在说:“民主也避免不了恐怖袭击啊。”他们还真说对了,政治学领域有共识的统计规律不多,但是“恐怖袭击主要针对民主国家”应该算是其中一个。理由很简单,平民伤亡在民主国家更容易让政府被动、让媒体报导、让习惯了安定生活的民众恐慌。在中国搞恐袭的人,一定是把社会主义民主当民主了。 @我卖糕的2013:暴民是暴政的孪生兄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国家机器,无权者手里的筹码太少太少,以至于会不择手段以反社会心态仇视一切。可以预期的是,暴力会在未来越来越多地成为每一个人的噩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闭口不谈暴政,只抨击暴民,是容易的,也是幼稚的。如有公共舆论空间,探讨起来会更方便些。 @毅只田鼠和花栗鼠:有些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赖政府,连有恐怖分子砍人都要赖,就好像政府是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一样。对于这种人,我只想说:〝你说得对!〞 @简直:全球惟一在官方电视台一年最受关注时段播出大刀戏的地方,也可能是惟一菜刀实名制的地方,发生了已经很罕见的冷兵器恐怖事件。 @qiumazha:对昆明事件我听到的“最理性”的声音就是“反思”。主体是谁?是被屠的平民还是侥幸活着的你我?还是特指权力?如果是前者,那将是一场哲学大战,如果是后者,那将是天真愚蠢。国家恐怖主义何时有过悔意,更何谈“反思”,他们如果有就是如何把反人类罪做得彻底而看起来很正义。唉…… @kunlunfeng:一个默认长期国家恐怖主义统治的地方没资格要求和平,一群漠视别族生存危机的人没脸谴责绝望者的挣扎。在别人眼里,从无条件支持现政权的立场角度看,你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同谋和帮凶。 @lapertenia:天海那剧,还有日本好多探讨犯罪的剧,建立在民权团体发达,司法在这方面十分保守自制的基础上。许多刑事犯罪受害人、家属对罪犯的量刑不满,认为正义没有得到伸张。这是一个现代国家面临的苦恼,你国小学生不要假装和人家有共鸣。 @狄马:我知道,人性的软弱在于,当政府针对平民的暴力恐怖行动每天,而且是成系统地发生时,我们可能视而不见,但当平民针对平民的暴力恐怖行动发生时,我们的义愤就会冲上云天。实际上,城管队伍,拆迁机构,那个不是针对平民的暴力恐怖行动?我想起了二十五年前的一场暴力恐怖行动。 @tengbiao:必须无条件谴责伤害无辜的恐怖分子,依法追求责任。但对失败的民族政策有反思么?即将召开的两会会讨论么?政策制定者们不是在扬汤止沸,而是在火上浇油。悲惨的是,为中共愚蠢野蛮的民族政策付出代价的,永远是普通民众。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面。新疆问题上,历史已经种下灾难的种子,培育这种子的,不光有中共,也有叫嚣“炸平南疆”的暴民们,煽动仇恨的爱国贼们,在日常生活中歧视和排斥维族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犬儒的大众。 @讷言伙夫:今天早上10点20分左右,一男子将车开到昆明金马坊步行街上,哭诉他爹昨晚遇害身亡。问题是车窗上的标语是:“军民团结,杀日杀疆”,这事和日本人有关吗? @hnjhj:发现最搞笑的是,上次反日游行里扬言要炸平日本的同学们,这次又加入了谴责恐怖主义的队伍。 @马碧徳:家附近有个新疆饭店,刚才一朋友打电话过来言辞激烈地说:咱们去把那新疆馆子砸了去吧,操他妈的。我说为啥啊?他们又不是恐怖分子,而且老板好像是河南人。朋友特别义正言辞:反正他家做的菜又不好吃。我操,雷死我了,这跟砸日本车的傻逼有啥区别,中国人还有救吗?三观不正瞎逼胡闹的都歇了吧。 @damyata:其他文化里,在发生这样惨痛的血案后,公众的反应是怎样的?是不是也一致呼唤“乱世重典”,一致高喊“当场格杀事后追剿绝不原谅”,一致将反思斥为“吃人血馒头”晒煞笔,之后一致继续坐在压力锅火山口上对一切视而不见?我很想知道。 @假装在纽约:请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恐惧和隔膜,那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请不要把对暴力的还击,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歧视和敌意,那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520178130: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新疆的同学也不会拿刀乱划。河南的同学手脚很干净。广东的同学也会挑食。四川的同学也不是一天都打麻将。东北人也有很害羞的。上海人也很好相处。北京人也不是满口官腔。西藏人也不是随时都聚众打架。都多大的人了。还只能通过听说来观察这个世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卖糕的2013:06年12月,北京,一个南疆少年(他看起来有40岁)被东北朝鲜族老板恶意拖欠工资,他哭的很伤心,很绝望。毕竟那里他人生地不熟,离家万里。我与朋友商量后给他赞助了路费。我对他说:兄弟,别因此恨所有人。我们两个民族命运是一样的。哪里都有坏人,哪里都有好人。我们都缺乏自由。 @WoodenHarp:正如两千万人下岗改变不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多少人被砍死也改变不了中国的民族政策,这些悲剧都只会被它为我所用般为其固有逻辑服务。用胡锡进的话说,“中国必将前进”,它沿途制造矛盾和杀戮,但无论多少具尸体都改变不了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五百年来最大的奇观。逝者可以安息了。 @王巍w:不让你知情,不让你思考,不让你自由选择,只灌输仇恨,只统一着装,只给你施暴工具,这是恐怖主义分子的规则。反恐怖主义也应该这样吗? @zhanghui8964:【昆明恐怖案件有感】以恐怖对付恐怖,以分裂对付分裂,以平民对付平民,以死亡对付死亡,以无解对付无解。现行政治下,所有的症结都解不开了。可悲…..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60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