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

日经中文网 | “中等收入陷阱”真的不存在吗

随着新兴国家经济遇冷,“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一话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指的是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陷入增长停滞的情况。在亚洲,泰国和马来西亚被认为已掉进陷阱,但最近有观点认为中国也将进入这个行列。对此,有中国学者反驳称,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一现象并不存在。1月2日的泰国英文报刊《曼谷邮报》(Bangkok Post)刊登了泰国军政府提出的“数字经济”构想。据悉,泰国将投资37亿泰铢,构建数据处理中心和覆盖农村的公共无线局域网(Wi-Fi)等。此举意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振兴广播电视企业等内容产业,以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很多新兴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在出口主导下实现了迅速增长,但在发展至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各种成本也将随之上升,增长势头将放缓。这一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如果无法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将难以维持经济增长。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出现增长放缓对于将何种水平视为中等收入国家尚存争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如果超过1万美元,经济增长将更加困难。马来西亚的人均GDP在2011年达到1万美元大关,但随后止步不前,到2015年仍为1万美元左右。此外,泰国在2010年达到5000美元,但到2015年仍为5000多美元,陷入停滞。世界最大的新兴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人均GDP在2015年达到8000美元左右,但以往2位数的增长率已放缓至不到7%。进入1月后,新华网和人民网刊登了呼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章。内容主要为主张增加研发经费,加强创新。文章作者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首任行长金立群。这篇文章曾经刊登在2015年的《人民日报》上。另一方面,FT中文网在2015年也发表了题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的文章。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天,提出只要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即使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率仍并未减速。文章认为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并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仍保持增长。的确,不仅以城市型经济使GDP迅速膨胀的香港和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尽管存在低收入的农村地区,但人均GDP也达到了2万美元以上。不过,文章中并未提及的是韩国和台湾的增长之路并不平坦。在1970~1980年代,韩国和台湾的独裁政权均推行了自上而下的经济开发。在牺牲自由稳定政治的基础上,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但是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90年代上半期开始,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改革离不开“自由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和台湾选择了民主化的道路。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两地均因为民主游行以及朝野两党的尖锐对立影响,社会陷入不稳定局面,经济也受到消极影响。即便如此,进入90年代之后仍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自由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扎根。不仅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企和财阀,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也得以成长,这成为韩国和台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动力。韩国的文化内容产业和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产业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难以通过经济学的数值模式来表现,不过促进技术革新离不开“自由的风气”。只有汇集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致力于创新的社会才能打造出高附加值产业。要想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除了经济结构和企业改革,政治和社会的大变革也十分必要。限制言论自由的泰国军政府能够振兴文化内容产业吗?一个政党掌权数十年的马来西亚能够推进政治经济的结构改革吗?中国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吗?在判断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不是捕风捉影之前,希望能密切关注这些国家的动态和走向。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洪秀柱吁北京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

她说,参与亚投行有助于扩大中华民国的国际参与,提升国际地位,善尽国际责任。中华民国可以同意以亚银会员的“身份”申请加入亚投行,但绝不接受使用亚银会员“名称”(“Taipei, China” 中国台北)。

洪秀柱的声明说,中国大陆与台湾是兄弟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Chinese Taipei”(中华台北)是底线。她呼吁北京正视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不要伤害台湾人民的尊严与情感。

台湾行政院发言人孙立群星期三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重申了台湾政府在加入亚投行议题上的立场。

他说:“将来加入亚投行有两个原则,即平等和尊严。我们可以接受的名称,最低的限度是‘CHINESE TAIPEI’。”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凤凰卫视记者在日引起亚投行问题政治化

东京—香港凤凰卫视驻日记者为日本不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与日本财务大臣兼副首相麻生太郎4月初在记者会上斗嘴的风波,4月23日波及到了中日主流传媒。 继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伞下的《环球时报》当天载文评论斗嘴风波令“日本人也为麻生太郎感到羞耻”后,日本时事通信社4月24日发自北京的报道称“中国传媒和网络接二连三地批评麻生”,也引起日本大小网络议论,不少日本网民质疑中国正发动舆论逼日本加入亚投行,使得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今后在日本还可能面临政治考量。 事件经过...

阅读更多

BBC|英媒:中美软实力较量 亚投行首战大捷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北京的亚投行标志着中国在挑战美国的软实力较量战中突然发力,首战告捷。 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评论性报道说,北京的亚投行标志着中国在挑战美国的软实力较量战中突然发力,首战告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亚投行)的名字听起来平淡无奇,它却让美国自世界二次大战后树立的世界超级大国霸主地位受到了空前最大的一次震撼。这是美国前财长、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公知学者之一萨默斯的论断。萨默斯表示,亚投行成立之时,就是美国丧失“全球经济体系的担保者”地位之刻。“自从布雷顿森林以来,没有任何事件能够与这次中国综合运用各种努力、筹建一家重大的新机构(亚投行)相比,而美国的这次失败也是空前的,美国未能说服其传统的几十个盟友别加入这家机构,从英国开始。”萨默斯是警示中国正试图在软实力领域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华盛顿前高官中的一位。习近平外交正是美国对去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亚投行的反应演化成了一场外交争议,由此产生的重大意义已经超过了成立一家开发银行。华盛顿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公然违反各方默认的不得加入亚投行的美国禁令。英国决定作为“第一个西方国家”宣布递交加入亚投行申请,招致美国批评。而其他发达国家都随着英国相继加入,对美国的批评置若罔闻。华盛顿把正在筹建的亚投行当作一个中美较量的马前卒,在这个问题上完全误判了大西洋彼岸盟友的态度。争相加入亚投行显示哪个经济大国都不愿失去和全球影响日增的中国的合作机会。而美国的老盟友以色列甚至在美国的伤口上撒盐,把亚投行称为“中国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重要的外交行动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批评说:“我们这个事情搞砸了。”悄悄后退还是强硬争夺?北京一直对强硬的美国国会阻止它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增加话语权感到失望,因此中国的雄心也并不出人意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中国事务负责人普拉萨德表示,亚投行这个问题“美国要怪只能怪自己”。很多中国事务观察者认为,亚投行标志着北京外交政策的一个分水岭。虽然亚投行带来的外交结局可能成为近期媒体的大标题,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逐渐采取多边主义并非是强硬争夺,而是这个亚洲大国的后退一步动作。其他分析人士也认为,中国慢慢接受多边机制,说明北京认识到不再能简单靠财大气粗换来政治影响。普拉萨德说,中国希望利用亚投行的多边外交,能运用其巨大的资本资源,而又避免受援国对中国的不满,就像非洲出现对中国通过双边外交直接投资导致“新殖民主义”的批评那样。 “以退为进”华盛顿彼得森研究所的资深学者、前美国财政部官员博格斯腾注意到,中国接受多边主义是其在国际舞台上对其地位更加自信的表现。博格斯腾认为亚投行的建立可以和美国在二战后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性相比。他说:“这是以退为进。显示了中国人的成熟态度。他们现在可以利用亚投行来发挥他们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其它国家甚至私人资本市场的参与将其放大数倍。”但他表示,中国仍然会继续在对外关系中侧重双边外交。观察家们认为亚投行的管理机制将使其避免成为中国财政部的一个分支。博格斯腾认为,这样亚投行则将遮盖住对中国实力的批评和质疑。美国现在态度也开始转变,未来可能会加入亚投行。货币金融研究论坛的专家马什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会向美国伸出橄榄枝,邀请其加入亚投行的董事会。”他说:“世界上两个主要经济大国首次就建立一个能匹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银行针锋相对,而北京第一次赢得干净利落。”(编译:立行/责编:路西)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