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 | 反骚扰
我常遇到这样的事儿,有人加我SMN,或者给我发短信,内容歌词大意是:我很崇拜你或者很想认识你,或者嘘寒问暖跟你瞎扯。但我问他是谁,对方又跟我捉迷藏,什么说了你也不认识,或者…
阅读更多发布者hernandez | 9 月 13, 2011
http://tech.qq.com/a/20110710/000108.htm 胡泳:企业应致力于打造敏捷型企业 2011 年 07 月 10 日 20:48 在这样一个总结的背后,互联网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每家公司都声称,我们努力成为开放平台,例如腾讯现在开始高举开放大旗,新浪微博也高举开放大旗。然而公司成为开放平台,有六条法则:一是把你要做的事情,无论实物还是服务,转化一个平台,其他人可以围绕平台自组织并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传统上我们看到的那样,自己创造一些事物并加以强势守护,把这些事物圈起来用它们来挣钱。这个要求公司的身份的一种转变,不只作为一个创造者,而且同时作为管理监护人。第二就是在何种程度上确定公司边界,什么东西是你应该努力把握的核心知识产权,什么知识产权你可以放弃,因为通过放弃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三,我们讲到态度问题,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你越想这个动荡世界当中控制你的未来,你越需要一个自相矛盾的态度,需要首先放手鼓励人们通过自组织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创意。第四,这个转变过程中,即使是自组织也需要激励。在企业当中必须用一定手段,鼓励那些愿意充当先锋的人加强先锋作用并通过提供奖励认同他们的成绩。第五,拓宽加深企业内部组织的协作文化。第六,我们讲到数字化一代的崛起,怎么样放权给新兴的、年纪轻的、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让他们帮助领导重塑的过程,从而充分利用年轻人的优势。 归结到最后,其实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企业都要致力于一个事情,就是如何打造敏捷性的企业。我们可以把敏捷性企业叫做实时企业,我们发现互联网的一个趋势就是实时化,要求我发布东西立刻就要见到结果,利用这样实时的概念来理解,企业如果不能够实时处理信息,它生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说到这个敏捷企业,就要倒过来分析,企业过去的运行当中,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所有组织当中,时间都被大量浪费,无论获取信息的时间、回应市场需求的时间,还是做出决策的时间。很多组织之所以浪费时间,是因为他们遵循非常非常古老的流程,没有认识到当时起作用的东西在眼下可能引发致命的拖延。缺乏即时的流程和时时更新的信息,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导致成本的上升,宝贵的商业机会被错过,在竞争速度上输给他人。 我们用这样一个气旋来示意企业如何浪费时间。第一组气旋叫做领导流程,再一个是管理流程,第三组是运营流程。加起来共十个气旋,每个代表一个商业流程,具体细分我们会发现,就是在这样一些环节当中,都可能产生时间的巨大浪费。换句话讲引导企业成为一个即时企业、成为一个敏捷企业,就包括一系列环节的改进,比如把资本转化为企业能力;面对内部或者外部刺激制定新的或者经过改良的商业战略;面对外部威胁产生有效回应;把创意变成产品和服务,等等。大家可以把这些东西用时间概念推演一下,比如,你会发现把创意变成产品和服务,可能一个企业面临非常漫长的时间,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汇集、分析和分发,人员组织和工作结构系列推进等等。再比如,从管理的这样这组流程来看,企业从供应链管理到销售订单管理到营销到内部价值创造,流程的所有这些地方存在大量可以压缩的时间。 打造敏捷企业最终的一个核心的目标,是在企业当中达到一种自组织状态。我们的问题是,公司怎么样变得敏捷?答案就是从下到上,这意味着控制决策不再单纯来自上层,个体的团队必须被赋权实践。考量服务型企业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非常有效的标准是看一线员工有多少授权,这个并不等于混乱和无政府主义,也不等于完全缺乏计划。设置目标和激发当地行动力,让每个团队都有动机和授权,在这样的自组织框架下,形成整个公司知识管理的闭环。设想企业遇到某个商业事件,需要处理某种商业问题,整个管理的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中间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闭环,这个闭环的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制造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创新资本”的这样一种东西。闭环包括个人在企业当中如何学习,在企业当中团队如何形成并如何开展团队的学习,最终企业如何把这些知识累计为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如何进行分享进行扩散,通过这样的一个知识库的作用,一个商业问题最后找到答案。 再归纳总结一下,敏捷企业的敏捷度有三种。第一种叫做战略性敏捷度,就是如何发现并抓住改变游戏的机会,再一个叫做组合性的敏捷度,能够把人才、现金和管理重点迅速由前景不佳的商业领域转移到更有吸引力的商业领域当中,第三就是运营性的敏捷度,如何在集中的商业模式当中挖掘机会。我们说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只依赖于一种敏捷度就是危险的,换言之一个好的敏捷企业,必须同时发展三种敏捷度。 最后我要讲到企业的领导者,一个经典的画面就是他被比作船长,船长过去在航行的时候他是这样一个形象,手持望远镜洞察未来并坚定不移往前推进。但是今天我们企业所面临的局面常常是满天的大雾,企业航船不知道驶向什么地方。企业领袖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今天的常态领导者带领企业在重重迷雾当中航行,这个迷雾当中有整个未来,因此对于企业领袖的要求发生变化,他必须通过建立敏捷度的多重组合,才能够使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前面遇到何种惊涛骇浪,这是企业的基本要求。我想起 张瑞敏 的一句话,这个领导者经常在海尔搞各种各样的管理实践,他说最大乐趣的在于探索之中,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所有答案都是动态当中寻找,因此所有的经理人如果不能够在动态的变化当中跟上步伐,很可能就被完全地淘汰。谢谢大家!
阅读更多发布者hernandez | 9 月 13, 2011
(载《人物》杂志) 近期,北京市一些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大量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再一次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护。一些媒体大量的报道,使公众为那些在开学前学校被拆的外地娃能否继续读书感到忧虑外,也使北京教育行政部门感到了压力。 打工子弟学校在北京以及全国各地存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笔者1999年曾去尚是一片垃圾场的北京立水桥地区采访了许多所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现在一晃12年,那些学校里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今在何处?应该说,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老话题,它们一直在夹缝中办学,此次被关因规模较大、涉及学生数量较多,才再一次成为新闻焦点。 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回应,应当说是值得肯定的。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除做了“决不让一个学生失学”的承诺,还采取了相当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如原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即使家长没有五证,也可无条件分流到公立学校。北京朝阳区通过委托办学形式新增6所学校专门接收打工子弟,截至8月19日,已经有2111名分流学生完成报名。 应当说,关闭打工学校和保障民工子弟正常入学尽管有相当的关联性,但毕竟是两个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本不应成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必须承认,不少的打工子弟学校安全存在隐患,其教学质量无保障,且收费并不低。举办这类学校只能是中国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种让民工子弟有学可上的过渡、权宜、凑合的模式。这类“凑合”长期存在下去本身就是对民工子弟受教育权的侵害。也有人说,许多办学者身价上千万,他们租赁的校舍合同到期后,业主不再续约是其民事权利。确实,不能说因打工子弟学校曾有许多学生就读,那么其存在就天经地义。同样,办学者因此致富也不应受到责备,他们不过是抓住了政府不作为而形成的商机。“凑合”总比没有好,他们对最低限度保障民工子弟的受教育权,客观上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应肯定其历史价值。 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与进公立学校比较,是一种“凑合”,但对进城打工的家长来说,这种“凑合”是靠谱的,因为完全遵循了市场原则,交钱就能入学。而分流到看起来比“凑合”强得多的公立学校就读,对多数家长来说,其风险难以评估,因为他们无法左右教育行政部门和接受的学校,主动权在对方。 媒体已经报道了,一些民工子弟分流到公立学校后,其家长的经济负担反而低于原先的打工子弟学校。然而这一些并不能消除家长以及社会的忧虑。原因何在?乃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欠佳,说白了,就是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不相信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诺。他们害怕当媒体不关注时,有关部门会食言。—–这种事例并不鲜见。因此,他们担心在媒体关注下有关部门的承诺只是暂时应付的措施,并非没有道理。而且,进入公立学校的孩子,会不会受到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歧视,也不能不考虑。 地方政府要取信于民,实现“决不让一个学生失学”的承诺,就得扎扎实实做好均衡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权的一些基础性工作,随时、全面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可以说,在城市家庭子女持续减少的大趋势下,一些城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闲置,这客观上有利于分流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而且,从中国社会更为长远的稳定和谐着眼,缩小城市家庭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当务之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所打工学校和一所公立学校,相距数里,但两个学校的学生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城市家庭的子女不知道打工者的艰辛,而民工的子弟哪怕生长在城市,却感觉到城市的繁华与其无关。长此以往,当这两部分人长大成人,都留在同一个城市,共同一片蓝天,但是他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难以消除的敌意。 这种敌意不消除,中国的城市很难有稳定和谐的未来。让他们很小的时候,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成为“同桌的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彼此了解,增加友谊,这对他们的成长将大有裨益。当然,从短时间看,这种融合或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城市家庭孩子的优越感和打工者子弟的自卑感的碰撞,但对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而言,这是必经的、也是社会代价最小的一种“碰撞”。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种族歧视成为美国一项社会运动,在种族隔离势力强大的南部诸州,政府甚至出动军警保护有色人种的子女进入原来只有白人就读的学校。在当时,这种举措受到很大的阻力,但今天看来,若没有那场社会运动,不可能诞生一个有色人种的美国总统,种族矛盾恐怕还是难解的死结。 城乡之间要消除鸿沟,要让城市娃和农村娃共一个梦想,请从他们共一张课桌开始。让打工子弟进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不是应对舆论的权宜之计,乃是奠定社会长治久安的千秋大计。
阅读更多发布者hernandez | 9 月 13, 2011
2011年09月13日 11:48:40 其实,拚爹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独有的现象。“衙内”这个词,在唐代时指的是担任警卫的官员,但五代和宋初时,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于是,“衙内”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开始泛指官僚子弟。中国最出名的衙内要算高衙内,即高俅的义子,他总是飞扬跋扈招人厌,且是个花花公子,喜欢调戏并强占漂亮女子。但其实,高衙内与高俅本是叔伯兄弟,高俅后来发迹,苦于无后,于是将这位弟兄认做了干儿子。 这很有点乱!正常的人伦关系,在高衙内和高俅那里变得一文不值,也正是从此开始,“衙内”真正地变成了贬义词,变成了依靠父辈官荫、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的代名词。 上周有单事情在北京和太原闹得沸沸扬扬,到现在也未画上句号。军旅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开着无牌宝马车横冲直撞,结果与别人发生冲突。令人惊诧的是,15岁的李天一身戾气,两句话未说完,就伙同朋友动手开打,直到把人家打得脑袋开花,还威胁围观者不得报警。对此,微薄众口一词声讨“子不教父之过”,一直口碑不错的李双江本人,第二天赶到医院,向被打者负荆请罪,赔礼道歉。 毫无疑问,李天一坑了老爹李双江。但仔细想想这事,一个愣头小子,一时火上心头,把持不住自己,犯浑做错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种成长过程中的混账行为,很多人都有。将心比心,哪个做父母的又没有为儿女背过黑锅?所以,一味责难李双江没教好孩子,有点过。而李天一,经此一事,也不意味他就此就十恶不赦,不能正常地成人成才。孩子嘛,只要改了就好。 舆论和网友纠结的,并非打人本身,而是李天一驾着宝马32次违章竟然不被处理,是他那股天下之大唯他独尊、能奈他何的嚣张劲头,是和他一同动手打人的苏楠,竟然自称有着干着公安厅长的爹,于是耀武扬威,开着套牌车还对一切都是满不在乎。舆论和网友在意的,是隐藏在此事背后的权力递延效应,已经无限制地扩张,边际线发展到了侵害百姓生活的程度。 李天一和苏楠身上的戾气,似乎来自于他们拥有拼爹的实力。但他们算是真正的衙内吗?李双江是文职军人,据说享受正军级待遇;苏楠和他那个所谓的干公安厅长的爹,究竟是什么关系,到现在也是云里雾里。但李双江只有名气却无实权,若苏楠真有那样一个爹,也不过是一副厅级官员,在北京随便扔一砖头,都能砸中好几个。李天一和苏楠,严格说来,算不上什么衙内,至少不是高级衙内,但就是这样两个孩子,却敢于拼爹勇于拼爹,而且,一段时间内,他们还真的做到了善于拼爹。要不,怎么可以一个多次无牌32次违章不被处理,另一个开着套牌车还底气十足? 这就很让人惊诧了!两个父辈官荫并不算大的孩子,怎么就能做到敢于拼爹?而且,拼爹的后果,已经结结实实地危害了百姓生活。照此逻辑,父辈官荫更大的孩子,倘若也拼爹,危害结果岂不要大过天?这样一个冷峻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意味着权力的递延效应,已经从实权官员扩散到边缘官员,从高级官员扩散到低级官员。李天一拼爹,还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名气、声望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权力划上等号,或者说,可以与权力进行交易。这种权名之间的交易,并不涉及金钱,而是基于一种对社会运行规则理解的默契,它既可扩大权力的管辖范围,又可间接助长名气。既然一举两得,两者的结合当然就水到渠成。 百姓和舆论真正在意和痛恨的,其实是权力递延、权名交易后产生的社会不公平。李天一和苏楠打人事件,表象是拼爹,本质却是权力失去应有的制约,变得越发肆无忌惮,并进而制造诸种不公平。在一个民智洞开的时代,这是一种千夫所指、万人皆骂的丑恶。 高衙内当年拼爹,逼得林冲动手杀人,并最终上了梁山;郭美美、李启铭拼爹,拼来的结果却是舆论的厉声声讨,红十字会和李刚不得不透明操作和真诚忏悔。时代不同了,高衙内只能是历史;而李天一和苏楠拼爹,最终的结果,也笃定只能是坑爹。 拼爹必坑爹! 上一篇: 中资走出去:无奈泛政治化陷阱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95)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