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

BBC | 大家谈中国:给外来工子女过儿童节意义非凡

一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和本地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形式多样庆六一活动。 这个六一去哪里玩?去逛创意产业园吧!由张槎街道办、佛山创意产业园主办以“爱心・佛山”为主题的儿童节系列公益欢乐活动,将于6月1日开始,持续三天,6月1日,第一场爱心公益活动将邀请150多名外来工子弟及家长在创意产业园举行才艺展示活动,体现佛山大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让儿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感受到节日的幸福。(5月29日《广州日报》) 儿童节来临,本地儿童都沉浸在关爱里。要么有文体活动闪亮登场,要么远游、近游“欢乐一堂”,要么有各种礼物赏心悦目,要么有各级领导的“情深意长”,而诸多外来工儿童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显然这是“残缺的儿童节”。张槎街道办、佛山创意产业园邀请外来工儿童过儿童节,既彰显城市温情,也给政府增光添彩,至少有四大意义。 一是体现政府对外来工及儿童的关怀。外来工大多生活城市底层,是城市最敏感、最直接的“温度计”,更是城市建设的功臣。他们住的是最简陋的房棚,拿的是最低的工资,出的是最辛苦的劳动力,贡献出美丽的城市;城市有理由更加关爱外来工,没有任何理由遗忘外来工。特别是儿童节来临,外来工子女期盼能像本地儿童那样幸福、快乐,享受城市的节日厚爱和政府的节日关怀;在“给点阳光就会灿烂”语境下,部门、单位、团体给外来工儿童过节,对外来工是极大的温暖、鼓舞、安慰,促使外来工更加热爱、奉献城市,有着高度的政治意义。 二是有利于融合“城乡一家亲”,提升城市幸福感。当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本地户口逐步向外来工开放,外来工正向市民方向转变时,城市与外来工“亲密接触”应该是政府的责任,逐步把外来工培养成高素质的市民,也是促进城市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欢乐儿童节虽然欢乐时间短暂,但給外来工和孩子带来的亲切、关爱、幸福、鼓舞却是永远的。 三是让儿童节“完美无缺”。城市是大家的城市,儿童节也是大家的儿童节,让城市所有儿童都过个快乐儿童节,是执政的“分内之事”;没有必要“过一半,留一半”,把完美儿童节过得“残缺不全”。而且作为城市最敏感“温度计”的万千外来工,本身就是万千“宣传队”,城市形象同样靠外来工支撑和树立;关爱外来工,也是城市的“宣传工程”。 四是体现儿童节与时俱进精神。社会进步、变迁、转型,要求儿童节的过法打破过去的“固步自封”,融入“大融合”、“大家亲”、“同过节”新政和新意;体现“外来工为我,我为外来工”的城市精神,这对于吸引外来工服务,解决城市用工荒,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城市腾飞等,意义多元而重大。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 按键 tougao@bbc.co.uk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6岁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即可”应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导向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5月29日《今日早报》) 大致总结罗列“指南”的一些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禁拔苗助长超前教育,忌一把尺子衡量幼儿……由此观之,“指南”制定的善意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不过,问题在于,逼仄的境况里,“指南”的唯美寓意会不会被苍白? 一者,“指南”委实是一个科学详细的参考,但关键在于家长这个参考主体能够参考几何?一直沉浸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诸多父母,能否革新观念呢?本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真实含义,无非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引起父母、社会与政府的重视,且施教原则与“指南”亦如出一辙。然而于脉搏非律动的时代里,众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愈演愈烈,久之,众人的思维中,把“教育从娃娃抓起”理解为纯粹的“余力有无,仅学文”,至于“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皆抛之霄壤,起码已本末倒置。 二者,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严禁”的法力能否施展,姑且别论。至少,回首诸多的法纪不彰,莫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善意的政策被“乾坤大罗移”,“拔苗助长”式教育和强化训练已在神州大地开花,且硕果累累。 小学化幼教已是明规则,孩子本该的唱歌、跳舞、玩游戏已渐被识字、算术给置换,更有甚者,呼和浩特曾出现过小学化特长班成招牌的荒谬现象,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以此,一个“指南”,一个“严禁”,如何撼动凛冽现实的大树,已存的超前教育现象该如何矫正呢?再者,与孩子有关的企业产品,到处广而告之,大肆渲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瑕疵观念,误导父母,加剧了父母的盲从。 鉴于此,若想“6岁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即可”成为老师和家长的美丽导向,若想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和健全的身心,若想“指南”的制度善意照进现实,无疑需要配套的制度跟进和实施的强势导入。矫正父母的焦躁理念,对于幼教给予强有力的监管,祛除“胡夸风”的广告,则是亟需化解的。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 按键 tougao@bbc.co.uk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血拼”让“六一节”变了味

各种涉嫌虚假宣传的打折促销活动纷纷推出,不少家长随之陷入“血拼”的购物陷阱。 上周末开始,贵阳的不少家长就开始提前为孩子置办六一儿童节的礼物。不过很多家长这两天购买儿童用品时感叹,商家打折促销是假,拉起购物无限延长链是真,把六一节变“血拼节”,简直是要掏空家长钱包。据了解,很多家长的儿童节消费预算都在千元以上。(5月30日《黔中早报》) 对于商家来说,现在的传统节日显然不够用了,国外的“复活节”、“感恩节”照搬无误之外,“光棍节”、“520节”照样可以作为促销的噱头,转眼“六一节”将至,“孩子的生意最好做”,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会放过。于是各种涉嫌虚假宣传的打折促销活动纷纷推出,不少家长随之陷入“血拼”的购物陷阱,“花钱买罪受”的案例并不少见。 国际儿童节本来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等设立的,学校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无疑是一件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事,但不少商家折腾出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盲目夸大消费的好处,让购物链无限延长,而缺乏成熟价值观的儿童极易受到影响,以儿童的弱点转化为卖点,商家对儿童培养正常消费观的影响,显然缺乏道德的考量。 如何为孩子过好儿童节,关键在于体现一颗爱心,礼物不在贵重,而在别致,一件充满爱意的礼物,会让孩子长久地铭记心中,或是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或是一本寓意深刻的好书,都是孩子最好的礼物,如何避免“攀比风”,让教育的意义最大化,是家长和学校在商家的促销轰炸之下,需要静心思考的问题。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 按键 tougao@bbc.co.uk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评论 : 学者:特首诚信告危无损香港廉洁地位

香港特首曾荫权曾因接受私人款待接受立法会质询 香港审计署周四(5月31日)发表报告,称特首曾荫权本届任期内每次出国所住酒店的房租都大幅超过标准。 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郑宇硕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认为,曾荫权过去几个月内因在深圳租房、受富豪款待等负面新闻,诚信的确受到影响,市民对他的支持率下降。 郑宇硕说,曾荫权的种种不利消息,再加上香港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被廉政公署调查的事件,使香港市民对官商勾结的不满具体化了。 刚刚过去的香港新一届特首选举,热门侯选人之一唐英年虽受到商界和北京中央政府的支持,却因自身的不利消息而最终落选。 当选的特首梁振英原本并不受北京的器重,与商界也没有深厚的渊源,却面临必须与商界“大和解”的现状。 郑宇硕分析说,这难免又使香港市民担心与怀疑,这是否会导致下届香港政府的政策继续向大财团倾斜。 不过,郑宇硕认为,尽管如此,香港仍然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有自由的媒体、和民主派人士的监督,因此,香港的腐败问题不至于像中国大陆那样盛行。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观察: 中国人权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美国长年对世界多国发动人权外交攻势,中国是它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其实美国人很清楚,就一般性大众人权状况来说,中国这些年进步很快,中国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他们也很了解。美国继续保持对中国人权的批评态度是故意和成心的。华盛顿不仅自己批评中国人权,还在设法影响世人对中国人权的看法,破坏中国形象。”“从刘晓波到艾未未,再到陈光诚,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包装中国‘异议人士’已经像流水线一样熟练。其实这些个案都与中国大众人权状况相距甚远,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在中国都是极低概率的,而且这些故事很多与西方发生了奇特的联系。”“普通中国人对自身人权的切实感受与美国指责形成的反差正在越来越大。当美国人同我们讲人权时,总让我们觉着怪怪的,散发着来者不善的气味。这种感觉没有错,因为人权牌的确已经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战略筹码。”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 “事实上,中国在1998年也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理应在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安全、维护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遵守公约的规定,可惜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至今仍以‘历史的因素’和‘国情的特殊’作为托辞,继续容许公然或暗里侵犯人权的行径随处可见、无日无之。”“在中国领导人眼中,人权与民主如影随形,而民主政体、普选制度、政权轮替等等,是实行一党专政的中共高层所难以接受;反而认为不惜穷九牛二虎之力以维稳,才是巩固政权之道。然而,即使先不谈中国能否走上如西方民主之途,也不论中国在政治改革中能够走得多快多远,单说中国在当前体制之下,最起码应该做到有法必依,相信这样已可使人权状况有所改进。”“中国领导人常把依法治国挂在口边,中国的法例也日见完整。可是,如果法律只是印在纸上,执法者却可随意解读、有法不依,那么,本应有着律法保护的公民权利,变得毫无保障。当百姓的人权遭到削弱,社会上的不公不义必然日增,民怨积累,则当局纵使花上天文数字的维稳费,也难有真正的稳定了。” 香港《太阳报》“华夏透视”的评论称:“其实,中国人权好不好,既不是美国说了算,也不是北京当局说了算,而是由中国老百姓说了算。”“美国对中国人权的指摘,并非全部捏造。以陈光诚为例,一介盲人自学法律帮助百姓维权,何罪之有?为何被当局长期软禁呢?一宗普通的维权事件最后变为国际关注焦点,变成中美外交角力,如果中方尊重人权,何至于此?又怎么可能让美国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如果中国尊重人权,又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的上访专业户?那些在京城各大衙门上访的老人、孤儿,难道是被美国官员欺压所致?” “这些问题实实在在,中国老百姓看得见听得见,所以美国人权报告一出台,反而得到弱势群体的共鸣,当局的反驳则被网民嘲笑。‘有困难找洋人,欲上访到使馆’,这股思潮在民间不断蔓延,美国官员被视为青天老爷,美国驻华使领馆被比作信访局,北京不觉得害羞吗?不错,美国利用中国的伤疤争取民心,推行西方价值观,这是美国全球战略所决定的,问题是中国为甚么有这么多的伤疤,而这些伤疤又是谁造成的呢?北京有嘴骂美国指手画脚,有没有脑来反思呢?是不是骂一骂美国人就可以解决中国人权之伤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