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云之 | EQ型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

转按:这其实也是处理自己情绪的好办法。传统上我们处理情绪时往往采用和情绪讲道理即否定情绪的方式,但情绪其实是由人的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是不讲道理的,因此传统方式只不过是压抑或否认潜意识,受到经常性否定或压抑的潜意识,也不能提供正常人生所需要的巨大潜能,造成人生的巨大损失。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EQ型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接受、分享、肯定与引导、策划。   1. 接受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首先要用同理心去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同理心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分享他的看法与感受。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他脸上流露出的情绪。例如:   “小明,你看来有点难过。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我看到你有点怒气。什么事使你生气呀?”孩子跟所有人一样,他们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孩子未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用成人的角度和标准去看,这些原因或许不合理,无须有情绪,但对孩子来说,那些理由是重要和必需的。当改换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情况时,家长会更易接受那些原因。   有时问孩子为什么感到伤心,孩子未必能够好好地回答你。无论是怎样的回答,你要表现出尊重孩子的感受,肯定地接受和认识他们的感受。如此,每一次的沟通都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近。“接受”的意思是说:“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2. 分享   (1)先处理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家长已经运用同理心使他肯与自己谈下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去捕捉内心的情绪。孩子对情绪认识不多,他们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因此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会有困难。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字眼帮助孩子将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例如:“我敢说,那使你觉得尴尬,对吗?”或者“你感到被人拖累了,是吗?” 如果孩子回应上面“肯定”部分的说话,想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人对错等,家长可以用话语把他带回到正确的方向(先处理情绪)。   例如:“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内心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啦!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   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情绪,并不是告诉他那是应该有的感觉,而只是单纯地帮他刻画出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并且帮助他发展一些表达情绪的语汇。这个阶段也是很宝贵的EQ教育阶段:在被拒绝或否定时的情绪是愤怒,在心爱的玩具被打碎时的情绪是悲伤……这样,孩子将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感受,因而能更有效地处理情绪。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示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出卖、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他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所面对的事情了。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用点耐心,若他正努力地说出情绪,不要打断他的话,只需单纯地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语气等都会有明显舒缓的迹象。    (2)后处理事情   若上述的情绪处理得好,孩子会平静一点,这时再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家长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3

阅读更多

云之 | [转载]【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李中莹

原文地址: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李中莹 作者: 夏荣的海洋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李中莹 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在这一阶段孩子需要得到满足 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那里得到满足,长大以后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第一阶段:0-1岁     信任与不信任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拥抱  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深信不能相信任何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     4-5岁:主动性与内疚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     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在这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地做。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及内疚 3.只懂得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阶段  6-11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1.凡事要求完美      2.经常拖延及耽搁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  12-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青春期: 1.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 2.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 3.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5.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若这阶段容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不能订立人生目标   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的身份    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阅读更多

云之 | NLP关于爱与恨对于人生的意义

囫囵吞枣地听完了李中莹老师的四天 NLP 心理课程的录音,比约三年前被迫躺在床上时读他的 NLP 教程收获要大很多,当时我有点怀疑这是中国式偷工减料(他讲课时好像也承认教程写得不够清楚),因此之后我花了些时间直接阅读海灵格,就把这个课件忘记了。感谢这次修电脑的师傅帮我保存了 D 盘上的所有资料,不然我就不仅辜负了朋友的情谊,也错过了如此收获。 我准备还要仔细听一次,并认真做点笔记。先记下自己最深的体会,那就是爱和恨对于人生的意义。 爱对于人生的意义,无须我赘述。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 UFO 热时,传说有人被 UFO 带走又送回地球后转达外星人的劝诫,即地球人保存地球并继续生存的唯一可能就是,爱。 NLP 强调每个人与亲生父母的生命连接,这是获得爱的能力和生命能量的唯一方式,课程中提出有问题而由李老师当堂辅导的学员的问题几乎都涉及生命连接的不完全,当事人难以抑制的痛哭显示出那些缺乏爱的生命是多么可怜而无助。 除了李老师心理治疗的技巧,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十分会讲道理。以爱为例,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通过父母获得的生命都是十分完满的,即使在我们出生那一刻父母离世,我们也已经具有足够的生命力健康成长(这当然不是说不需要照顾),因此无论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接纳通过父母获得的生命,我们就会有足够的生命能量和爱的能力,前提是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爱自己的亲生父母(即使被养父母带大或者被亲生父母抛弃),如果我们不接受自己的亲生父母,其实就是不接受通过父母获得的生命,因此必然缺乏足够的生命能量和爱及被爱的能力。 在讲到爱的时候,李老师谈到感恩与感谢的区别。对于我们支付了对价的获得,我们会礼貌地表示感谢,虽然这是我们应当获得的,例如,我们支付五元钱买了一碗面条,我们拿到这碗面条时,会礼貌地说谢谢;如果这碗面条特别美味,我们就不仅应当感谢,还应当感恩,因为我们花五元钱只是买一碗面条,理论上五元钱的对价并没保证这碗面条一定美味,虽然如果面条不好吃我们可能抱怨、投诉甚至指责店家。这样想来,人生值得感恩的事情就很多。 我这样理解,生命通过父母而获得,理论上这就足够了,至于父母究竟如何养育,这已经是生命之外的内容了。我们不应当因为父母养育的方式而不感谢生命本身。我曾经一直有个想法,父母又没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这对于孩子并不公平。这种想法其实隐含了对生命的拒绝和否定。认真想想,生命甚至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造物主的意志,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生命?无论父母是否遗弃了子女,无论父母的养育是否恰当,我们都必须接受并感谢父母和经由父母获得的生命。如果父母花费许多心血养育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呢? 当然我们同时要防止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感觉对父母的亏欠,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否定——我没有资格获得父母给我的生命。我们全心接纳父母并接受经由他们获得的生命,这就足够了。好好自爱并争取成功快乐,就是对父母和通过父母获得的生命的最好报答。同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是全心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就不是爱,如你不好好读书我就不爱你了)。溺爱和过份的焦虑担心也不是爱,因为潜意识中有不配得到这个生命的暗示。 一个完全接纳父母的人,才能获得经由父母得到的完整的生命,从而有足够的力量去爱和被爱,同时有足够的力量去争取成功快乐。 李老师说,他的研究表明,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担心、害怕、痛苦、愤怒、不满等都有正面意义(负面情绪往往提供的也是一种保护,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情绪,也许人就直接放弃生命了),除了恨。恨,是唯一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情绪。恨,最消耗生命能量,最终导致生命毁灭。 我这样理解,对某人某事的愤怒或讨厌,只会使我与某人某事保持距离,而不会产生否定其存在的想法,唯有恨可能使得我希望否定这个人的存在,而生命乃神造,人没有资格否定另一个生命的存在。而且,我不可能从另一个生命的消失中获益,那带给我的只可能是永久的不安,恨也不可能使我恨的事自动消失,反而使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努力改变。李老师举的例子是,一个离异的俊朗男子离婚后无法再婚,李老师辅导时发现,他无法消除对前妻的恨,而这份恨使得他心里一直与前妻一起生活,因此而无法开始另一段婚姻。恨,伤害的是自己,除非寻求报复,仇恨本身对被仇恨的对象并无任何伤害,而报复其实是两败俱伤,没有任何建设性。所谓成为自己所憎恨的人,就是这么来的。 缺乏爱的人本来就没有足够的生命力量,如果再消耗微薄的生命能量于恨,那就真是悲摧的人生了。  

阅读更多

云之 | 人的成长与公共教育

为什么各种社会对于人的成长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   发展心理学,诞生于欧洲。最早有学人如达尔文记录自己孩子的成长日记,在十九世纪早期,因研究在法国发现的被遗弃野外的孩子的成长障碍,出现了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的成长过程及影响人的成长之因素。 人的成长过程,包括了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有三个主要方面,即身体成长、认知成长和社会心理的成长。其中 身体成长 包括身体和大脑、感知器官及能力、行动能力和健康情况, 认知成长 包括学习、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智力情况,而 社会心理的成长 包括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影响到人的自尊意识,社会接纳度及职业选择等。 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变化,也有相对稳定期。发展心理学根据人的成长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和稳定情况,将人的成长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包括出生前的孕育期、出生到 3 岁的幼儿期、 3 岁到六岁的童年早期、 6 岁到 11 岁的童年中期、 11 岁到 20 岁的少年期、 20 岁到 40 岁的青年期、 40 岁到 65 岁的中年期、 65 岁之后的老年期,同时也认为,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年龄界限,因人而异,各国规定也有所不同,如我国大部分女性在 50-55 岁就退休,而男性通常在 55-60 岁退休。其中童年期被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和中期,而成年期被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不同的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家庭对于人的成长阶段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如许多贫穷或落后地区的孩子,几乎没有童年,很早就与父母一起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印度甚至有童妻,而有些地区也没有或几乎没有中年的概念,如从开始工作谋生到退休或失去工作能力,就是一个人一生的主要时光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青少年保护法或妇女儿童保护法,从而保障社会相对弱势群体青少年和妇女的权益,即通过法律平衡一个社会不同地区及不同家庭的差异。显然,人的成长阶段之划分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文明程度有很大关系,不同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仅会影响人的成长,对人的成长阶段的划分也会有所不同。 公共教育也诞生于西方。如今的公共教育设置包括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应当是考虑到人的不同成长阶段之特点和需要。但是,中国大陆目前的公共教育特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小学的课程,小学开始上初中课程,初中开始上高中课程,高中开始上大学课程,甚至假期补习将正课上完,开学就开始复习考试,大学继续高中范式:规定科目、标准答案。从幼儿园开始好像是提前人的成长阶段,到了大学却又退回去沿袭之前的模式。这种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做法,表现出对人的成长规律和公共教育设置原理的无知,因此不能达成教育的真正目的。 并不是说不可以根据地区学生的特点对于公共教育设置有所调整,中国特色之教育,显然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而是针对人为考核标准和功利目的而设置,其结果是影响人的正常发展,甚至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如—— 幼儿期的孩子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但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比较自我中心和认知不成熟、逻辑欠缺,很难适应正式学校的要求,如果强行矫正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反而有可能使得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发展不完全,甚至影响孩子们的自尊意识; 学龄期的儿童自我中心的倾向逐渐减弱,具有更复杂的自我意识,开始重视同龄群体,因此小学阶段应当给与孩子们与学习同样多的时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提高他们认知能力和体能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认识并建立友谊;只注重学习竞赛,反而不利于孩子们发展自我意识,使其走不出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模式,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常有限,提前开始中学课程,可能事倍功半;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开始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前经常可以发现小学时成绩平平的孩子学习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如今据说很难有这种情况,所以家长们都忙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我总感觉这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是“各有特点的学生走进去,同一个模板印出来”,牺牲了大部分孩子所各自具有的本来应当得到发展的天赋和才能;更糟糕的是,敏锐的少年阶段本来已具有开始职业准备的条件,即根据各自的天赋和喜好自己决定并选择继续求学的方向还是开始职业准备,结果演变成淘汰赛,全部学生奔一个目标,考入一流大学或屈居二、三流大学,被淘汰的就很茫然,不知人生如何开展;甚至许多高中毕业生连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洗衣煮饭炒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都不具备。 看上去,幼年、童年和少年阶段的划分并不太清楚,父母包办的事情之多宛如还是幼童年,学习要求之高仿佛直接进入中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啃老族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当孩子发展自我认知等各种能力时,被粗暴阻止,似乎只要考上好大学就面包牛奶洋房轿车都有了,错过了孩子们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机。 综上,人的成长阶段之划分,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关,还与该社会的成年人的平均认知水平有关,也就是说,人的成长中的主要缺失——认知能力和社会心理缺陷,反过来影响社会对人的成长阶段的认知和划分。 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最起码我们要对于已经采纳的来自西方的东西如公共教育,认真学习,不仅了解是什么,也要了解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表面上办个学校,实际上当个私塾。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