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

墙外楼 | 五岳散人:在日本的这一年

在日本生活一年多了,想写几句话。我是因为家事与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判断而来到日本的,前者的因素更多一些。选择此地除了家事的考量之外,还因为我常住的大阪、京都离国内并不远,到北京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航程,到上海还不足两小时,比之从北京到广州都便利,家中还有老人,也方便回来探望。欧美当然也还好,但长途飞行、哪怕是头等舱也并不舒适。对于日本社会而言,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与很多在这里生活的华人不太一样,除了因为有些无聊而做的民宿、代购之外,我并不融入日本社会,也不与在日的华人社群接触,不学习当地的语言。总的来说,只享受其便利、按照要求纳税,却与其社会生活无关。这种状态是我刻意而为,因为再学习一种语言对于我这个年岁来说未免也太难了,人家的社会你也融入不进去。顺便说一句,就我在国外生活的经验看,美国除了纽约之类的地方,想融入当地社会不是我这种人能做到的,也就免了这种麻烦。作为一个旁观者有好有不好。好的地方应该是比较客观,不好的地方是不够深入。如此,我要说一句老生常谈:没有一个完美的社会。其实就我看来,日本大概算是华人最能适应的社会之一,除了饮食习惯与随处可见的汉字之外,在审美情趣上、文化理解上都具备相当多的共同点。日本文化早就自成一派,与中华文明有了极大的差异,但就像师出同门而分别创派的师兄弟,功夫虽早就不是一路,内力还是有理路相通。就我有限的与日本社会的接触来看,有几个地方我并不喜欢,比如说日本的城市建筑。京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甚至在我作为中国人的审美观来看,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也不为过。但如果您不是总在旅游区晃悠,就会发现其城市现代建筑实际上并不好看,绝大多数是方方正正的盒子,而且楼距相当窄,大阪也同样是这种类型,楼距窄到可以隔着楼打一炮的程度——如果您不是特别矮的话。这些建筑功能完善、人性设计、平庸至极,与欧洲那种城市建筑是不能比的,与国内一线城市日益出挑的各种建筑更是天差地远。有人说这是因为人口密度与防震的需求,这个我并不懂,只是谈外在的观感。还有就是日本社会的刻板与保守。就像很多人以为性解放是美国特征一样,很多人把A片当作了日本社会。实际上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是一个极为保守的社会,有前卫的一面,更多的是一种很传统的价值观。我并无逛花街柳巷的爱好,这方面体会不算多,但也算知道一些内幕。比如说日本其实很少有红灯区,与我们那种连县城恨不得都有红灯区的状态大不相同,各种擦边球的东西倒是也不少。日本的刻板与保守还来自各种手续。在日本租房大部分是需要保证公司与保证人的,这在国内大概无法想象。这给初到日本的人造成不少困扰。而且这个社会居然是个印章通行的社会,我个人有三个一套的印章,对应不同场合与用途。国内大概是没多少人用这个了,个人印章用得最多的大概也就是书画家。我走了不少国家,真正居住过不算太短时间的也有两三个,目前选择日本常住自然也是有原因的。但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并非因为环境、空气、食材、治安之类的原因——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我大概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一件事:可预见的生活。什么是可预见的生活?我举个例子:开车。在日本开车当然也会有交通事故,也会有不守规矩的人,这是哪里都会有的,但在这边与国内都开过车的人自然知道其中天差地别的差距。一般来说,红灯亮的时候无论是车还是行人都会停下来;车一定是让人的;无灯路口司机一定是减速观察的;交汇路口总有主路的车让你;打转向灯后车也会让;绝少有加塞、强行、猛拐。这就是可预见的生活,就是说我只要按照规矩开车,基本上就很难遇到不看灯号的行人;我作为行人走在路上,不太担心拐弯的车辆不让我;开车并线的时候别人也会让行,然后我闪两下双蹦灯表示感谢就好。这些事情在同样高度发达的欧美大城市都不能全做到,更别说国内了。可预见的生活说白了就是一个充满规则、并且大家都遵守规则的社会。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享受这种规则社会的。吹牛逼的说,凭我的人脉以及能力,在国内生活可能更如鱼得水,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但我更愿意生活在一个这样循规蹈矩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让我有安全感与确定性,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有什么结果,也知道边界在哪里。这就是我喜欢日本社会的原因。可能有人会说,你这种人并不了解真实的日本社会,因为你不会知道日本社会那种深层的压抑、规则对人的束缚。这话没错,我是个旁观者而已。可我今年43岁了,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半多,在这个我不想融入的社会里享受这种可预见的、确定的、规矩的生活是一种挺好的事儿。我每天打扫房间、处理一些国内的生意之余就是读一些想读的书、写一些想写的字,然后可能去锻炼,也可能漫步在鸭川或者哲学小道上,除了偶尔接待来访的国内友人,一天都不说一句话。这样确实挺寂寞的,可比起我十多年来在北京酒色征逐、圈子倾轧的生活,这样的寂寞几乎可以说是幸福了。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阅读更多

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

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   シリーズ 原発事故への道程 2011年9月18日 25日 90minsx2 将广袤的大地变成不毛之地,把人们推入核辐射恐惧深渊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世界上首起多重堆芯融毁事故。核能发电的安全神话,仅仅因为一次“超乎预想”的地震和海啸,顷刻间土崩瓦解。福岛核电站事故究竟为何会发生。在查明事故直接原因的同时,我们现在还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安全神话形成的过程。   上集 被遗弃的慎重论 前編 置き去りにされた慎重論 我们到手一批资料,“核能政策研究会”的录音带。从1980年代至90年代间,支撑我国核能发电的研究学者、政府官僚、电力业界的重镇们,定期举办内部聚会,就核电站政策的过去和前途展开讨论。因决定讨论内容不对外公开,故与会者们畅所欲言。此外,在世的有关人员,也出于对福岛事故的反省,开始直言不讳地揭露历史内幕。 根据这些资料和证词,我们制作了两集系列片,彻底回顾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为止的历程。上集将追溯,我国决定投入核电站的1950至70年代前半的黎明期。 最初,对于在地震大国,导入这项安全性尚不明确的技术,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慎重论占据主流。但基于美苏冷战理论,以及战后经济复兴原理,遂强行决定投入核电站。 本片将检证,作为经历过因石油等资源匮乏,而在太平洋战争中败北的历史,且是世界唯一原子弹被爆国家的日本,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确保安全的矛盾中,走上核电站建设之路的过程。 下集 安全神话的诞生   後編 そして“安全神話”は生まれた 根据在核能政策研究会上聚会的有关人士的录音及新的证词,探索福岛核电站事故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历史渊源的系列片。下集介绍的是,在大批核电站相继建成的1970年代以后,“日本的核电站不会发生事故”这一安全神话是如何诞生的,揭示其形成的过程。 于1973年石油危机的翌年通过的“电源三法”,加速了以安全为前提的核电站建设。当时,日本首起就核电站安全问题,展开科学争论的审判-伊方核电站诉讼拉开了帷幕。 以反对核电站建设的当地居民与科学家为原告,同力图推进建设的国家展开讼争。此次福岛核电站所发生的“全电源丧失”、“堆芯融毁”等事态,几乎全都在这个法庭上被一一论及。 公审过程中,三里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也相继发生,曾迫使当局重新认识安全问题。然而,最高法院却以“行政裁量的范畴”为由,驳回了反对派的诉求。 正面追究核电站安全性的途径既已不复存在,不容置喙的政府、业界及学术界所鼓吹的安全神话,遂得以日渐膨胀。 本片以日本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面核电站讼争的消长为轴心,揭示安全神话是如何独步一时,检证其历史性成因。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上集)被遗弃的慎重论.avi    详情 1024X576 XVID+MP3 1009M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上集)被遗弃的慎重论.ass    详情 中文字幕 102K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下集)安全神话的诞生.avi    详情 1024X576 XVID+MP3 924M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下集)安全神话的诞生.ass    详情 中文字幕 106K

阅读更多

萌  The Fragile Heart of Moé / 萌えの心臓2010年1月26日 109mins 本片是NHK“东京摩登”系列的最新作之一,有关这个系列的介绍,请看这里。 执导本片的是巴拉杜·墨迪(Bharath Murthy),这位印

阅读更多

忍  Une vie normale Chronique d'un jeune Sumo / 辛抱 2010年1月27日 109mins 本片是NHK“东京摩登”系列的最新作。法国导演Jill Coulon,和蒙古导演Byamba Sakhya合作,深入培养力士的相扑部屋,长期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