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

天涯社区 | 残雪:梁小斌的诗散文

梁小斌是热衷于照镜子的诗人,而且他的目光很有凝聚力。即使在那精神死灭的青 年时代,他身上这种顽强的「劣习」也隐蔽 地保存了下来。也许这来自某种古老的、 再也难以追溯的遗传,也许来自某种死里逃生导致的变异。这种稀有的气质很快 就使他将自己的那种内面的生活同诗歌连在了一起。 去年5月,两位年轻的诗人兼书商将梁小斌的散文集送给我。一开始,我让这两本书躺在书架上,偶尔在工作之馀去翻一翻,隐隐约约地感到里头有些东西,但并未认真对待。...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诗人,只须保持灵魂的高贵

作者: 魏英杰 看到著名诗人梁小斌因脑梗住院、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的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诗人余光中来杭州,有诗人朋友为他举办了一场庆生会。那天晚上,可能是我见过诗人最多的一次。在座的除了余光中先生,还有欧阳江河等著名诗人。诗人们轮番上台,吟诵诗歌。彼时情景,让人仿佛回到了心怀文学梦的青春时期。如今我使劲地想,也记不清那晚是否见过这位诗人了。他似乎在,又好像不在,或者有人朗读了他的诗作。如果不是我记忆力退化,或许是这位诗人过于低调,让人容易忽视他的在场。 不过这一次,因为他的生病,因为他的贫困,却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获悉这个消息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募集善款至今已达95万余元。以至于,仍在病中的梁小斌发表声明,恳请大家不再向募捐账号捐款。我想,面对着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善款,他此刻心情应是颇为复杂。感激之情自是难免,但不排除也有一丝酸涩。 从这次募捐情况看,梁小斌“混得不好”,或许不在于他没本事,而是因为他宁可保持高贵的姿态,也不愿意低头。有人说,梁小斌事件折射了当下诗人的生存困境。这固然有几分道理,可话说回来,以梁小斌成名之早、成就之高,进文学体制内混个一官半职想必并非难事。在这方面,例子实在太多了。但梁小斌除了拥有中国作协会员这个虚名,平时似乎并不紧跟“组织”,而是保持着距离。这等于他主动断了自己的一条生存之道。如果这是诗人甘愿付出的代价,理应赢得大家的敬意。 评论家徐敬亚曾说:在文学荒原上,中国有两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是顾城,一个就是梁小斌。梁小斌生活困窘,或是因为生存能力太差,难以适应这个功利化社会。倘若如此,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有一个体会,但凡在某领域钻研太深的人,往往会丧失另外一些能力。譬如许多大科学家,对专业研究驾轻就熟,可对生活琐事却一筹莫展。还有些大政治家,别看他在外面指挥千军万马,依然管不住后院起火。这大概也是一种社会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吧。 还有人说,正因梁小斌始终坚持着纯粹的诗歌理想,所以这么多年来历经着文人的“潦倒”与“窘迫”。这话我也信,却不以为然。如果梁小斌因此而不屑于为稻粱谋,不免让人感到遗憾。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诗人是文学种群里的贵族。这虽然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一定要不食人间烟火,过着“郊寒岛瘦”般的苦吟生活。 诗人非但没必要刻意与生活作对,还当自食其力,追求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对于所有以文学为志业的人,其实都理当如此。金钱与灵魂不是死敌。物质条件是一个人获得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看到有人因梁小斌的遭遇而大发感慨,认为这个时代不该让诗人们饿肚子。有位朋友还发微博抱怨称,梁小斌既无退休工资,也无医保社保,“这就是官办作家协会对诗人、作家的关心”。可按照这个思路,就是让国家把诗人们都养起来的架势,这不正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倘若梁小斌愿意被“圈养”,大概今天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吧。 作为诗人,重要的是保持灵魂的高贵,这就够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至于生活,不妨遵循生活的逻辑,保持日常生活的体温。只要灵魂不屈就于任何势力,一个人就能保持站立的姿态。尚在病中的梁小斌袒露心迹:“过去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写诗,现在看来,我们写诗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他能这么说,或许真的领会到了诗歌与生活的真谛。愿他早日康复,与生活握手言和,重新投入诗歌理想的怀抱。 2013年11月27日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好像有颗心在那儿突突突地跳

眼福|03 ◎ 《董桥七十》,董桥著 。“怕交际、怕应酬、怕饭局,几十年后我还怕。毛姆说他每去一次饭局心里难免犯嘀咕,猜不透主人为什么要请这些人吃饭,这些人为什么又都来了。他说满堂宾客,相见冷然,散席释然,也许他们真的只为了酬酢,人家请过了不可不回请:‘you owe me a dinner,you know.’” ◎ 《话题2012》,杨早 萨支山主编 。发生在12年的十数组现象以话题讨论方式展开,深入而多元。读完它,或原景重现,或恍然大悟,或不堪回首,而一年间落满不安、粘满焦虑的种种羞愤喜乐亦可自此整饬收藏。“情绪是有史以来最易消散的东西,但又是有史以来流传最恒久的物事”……杨早所言极是。 ◎ 《翻皮球》,梁小斌著 。诗人随笔就算不分行,也还是诗化情怀,哪怕复现一道伤口,也会烧灼,滚烫,好像有颗心在那儿突突突地跳。“父亲病重期间,他的脊背有挠痒挠不到的地方,我为父亲挠痒……父亲背上这一块有点痒的地方已被大哥触摸过了,而我依据父亲小声哼哼的指点,要重新找一块新鲜的点痒之处。”

阅读更多

梁小斌:找寻十年“文革”里丢失的钥匙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推荐语中这么写到:“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韧而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诗句,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