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魏英杰 | 听,渤海哭泣的声音

听,渤海哭泣的声音 文/魏英杰 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和渤海环境保护汇报。由这次溢油事故暴露出的渤海环境污染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次日晚间,央视《新闻1+1》以“渤海,不能承受之重”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个中国唯一内海濒临死亡的惊人现状。 “五分之一以上海水被污染,海洋生物濒于灭绝,犹如陆地垃圾桶,日渐成为海上荒漠。”相关报道这么描绘渤海今天的环境状况。可当看到画面上乌黑的海水,环海密密麻麻的污染点,奔流的工业废水,你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字在这一切面前是多么苍白。而这一场对渤海的大规模屠杀,并非从今日始,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溢油事故也将不会是个结束。 渤海在哭泣,可人们要么不想听,要么装作听不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环海经济带以及流入渤海的河流沿岸区域都必须为渤海受污染负责,而实际上却无人真正负责。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在这种赌徒心理的支撑下,虽然渤海污染的后果已严重显现,可该负责的部门、单位却拼命推卸责任,或继续进行残害行为。任其发展,等待渤海的最终命运只有死亡。 渤海还有没有救了?当然有救。但是,这必须要付出很多。例如,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相关工作目标和措施,其中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严控新上石化项目、加大治污力度、修复生态,等等。说到底,这就是要遏制地方以恶性发展换取GDP的冲动,减少人类对海洋生态的破坏。而这恰恰是许多地方所不愿意放弃的——尽管在官员眼里,不放弃的后果将更为严重。“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官员只要一时政绩,却不顾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渤海治理所遭遇的悖论。在这情况下,让渤海转危为安、起死回生,谈何容易?! 追求政绩和经济发展,也只是表面原因。在这背后,其实是责任缺失所致。只有政绩观,却无责任意识,这不仅是造成渤海污染的根源,也是许多地方环境遭破坏的主因。曾几何时,我们感慨乡村“沦陷”,曾几何时,我们看到山河“变色”,而如今,我们又听到了大海的呜咽。这一切,不就是在诉说着一种不负责任的发展观所犯下的罪恶吗?手握开发大权,却又不必为污染负责,也就难怪你和他谈科学发展,他却强调“先发展再治污”,你和他谈可持续,他却暗地里死死抓住政绩。 责任缺失,却又是监管不到位所致。要让官员和企业家们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凭借内在约束是靠不住的,这更需要的是通过监督,促其不得不担负起责任。为什么康菲公司敢于轻慢对待舆论质疑,这就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为什么中海油乐于躲在幕后?就在于这家公司是国企,板子轻易打不到它头上。为什么相关部门雷声大雨点小?这又是因为,处理溢油事故涉及“国家利益”,怎么处置还得等上面发话。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责任意识的匮乏,也看到相关监督体制出现了层层断裂。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可是此次此刻,她更像无主的孤儿,经受着来自各方的蹂躏。多少年来,她一直在哭泣。这让我想起,那天带三岁的儿子去看纪录片《海洋》。过后几天,他都记得鲨鱼垂死挣扎、河流变黑的场景。有好几次,他一边用橡皮泥捏出海洋生物的造型,一边说:那些坏蛋把海水变黑了,鲨鱼死了,海马也死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不光是在毁坏自己的家园,还是在残害后代子孙赖以生产的地球。难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自取灭亡的行径,更让人感到羞愧的吗? 但愿这次,渤海的哭泣不仅所有人都听到了,而且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尽快展开全方位的拯救行动。 2011年9月9日 《华商报》

阅读更多

曾飚 | 归国见闻录3:香港的老城区

2011年09月10日 23:50:10 此次去香港,感觉很混乱。天气热,很容易感到累,自觉就像当年来自西欧的殖民者,来到闷热的亚热带或者热带殖民地,很快就显出了昏昏沉沉的倦怠,担心自己很快会写出一些厌世的文字来,影响爱港爱国的情绪。     唯有,在香港发现自己熟悉的英国痕迹,配以中国的记忆,才偶尔让我找到一些乐趣,在天天超过30度的高温下,苟延残喘下来。     香港的语言     第一天离开会场,打车去住的地方。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提醒我自己确实在香港。     我是在抵达香港当天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住处。房东电话里说着纯正的英国英语,事后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用英文写的,地点在香港的香港仔,英文叫Aberdeen。那条街中文叫“崇文”,用英文字母拼写广东话,是tsung man,如果是普通话的话,是chong wen,这个名字自然知道的人更少。     上了车,我给司机看手机上邮件,司机连连哇啦哇啦叫苦,说自己看不懂英文,问我那个地方叫什么。(原话为粤语,下略)     我怎么会讲广东话呢?于是硬着头皮念道tsung man啊!t-s-u-n-g m-a-n哪。     司机连连叫到,我英文也不懂哪。     普通话呢?     我也不知道啊。     突然我想起汉字的“崇文”,于是努力地用广东话模拟一下,“song man”(耸满),司机似乎明白,又不确定。于是叫了阿sir来,后英国殖民地的警察叔叔态度依然一流,但英文似乎也一般,他看着闷在车后座的我,犹犹豫豫地在考虑自己讲普通话,还是英文,最后我确定他两个都不行。     于是,我鼓起勇气说Aberdeen,于是加上tsung man的支持,就是“香港仔”了。     司机大佬一阵轻松,终于用着带普通话口音的广东话,或者叫他的普通话,对我说,幸亏是tsung man,要是“屯门”就惨啦,比机场还远。但是,他还是不确定,tsung man的确切位置,于是打电话给房东。房东在北京,接电话的是女友,司机问她懂广东话吗?不懂。问司机讲英语吗?     不会。     那国语呢?     什么是国语啊?哦,普通话。     于是,两人在电话里用普通话口音的广东话和国语在交火,我明白那是在问路。最后,我说,让我来吧,于是普通话和国语联系上了,一问才知道对方是台湾人。     就这样,一条英文写的电子邮件,让不认识地方的讲普通话的我,在英语和粤语都不行的警察叔叔帮助下,带着说纯正粤语和带普通话口音的粤语的司机,在讲能说英语和国语的台湾女生的指引下,到了一个中文写成“崇文”,粤语拼成tsung man,其实在香港仔(英文叫Aberdeen的地方,香港人翻译成粤语叫”鸭巴甸”,最近我刚刚听说苏格兰的鸭巴甸大学对英格兰学生收取高于苏格兰学生的学费)。     理解这个处境很简单。如果你把英国首相Cameron,按照普通话读音来翻译,根据汉字写出来,“卡梅伦”三个字,然后按照粤语读出来,没有一个香港人知道他是谁。其实在香港,他们管他叫“甘民乐”,三个字请用粤语读出;这种英-中-港的关系,反之亦然。     老城区的滋味   出租车达到住所前,我瞥见有一处庙宇在附近。第二天做完报告,感觉很累,就回到了住处休息,醒来就顺便就去那家寺庙看看。     这家寺庙叫“天后古庙”。在南方,特别是闽粤一带,“天后宫”,或者“天后庙”是一处常见的庙宇。所谓“天后”据说是妈祖,原型是福建莆田的官宦人家女子林默,善于识别天气,预测海上险情,受到这一带的渔民、海员和商人的崇拜。死后,被幻化为盘古长女,列入华夏诸神的谱系,温州有部分文化底蕴来自闽文化,妈祖崇拜也在其中。     此外,另有一说,天后或许是陈十四娘娘,东晋的《搜神记》中有“李寄斩蛇”故事,据说是陈十四娘娘事迹来源,这也是流传在福建和温州地区的一个传说。因此,此处供奉是谁?我无法论断,不过妈祖的可能性有大一些,毕竟她有“天后圣母”的头衔。     我从小常随奶奶去自家附近的天后宫,看大人点佛灯看戏。对于这样的地方,我内心里总是有一丝亲切。这座古庙,小且别致,地面洒扫干净,器具归置整齐。古庙内深不足二十米,左右各有一个厢房,厢房前各有一处空地,其中一处厢房供着香港本土的黄大仙。     我馨享着里面的清静与香烛的气息,观赏着墙上的雕塑,还有大堂和厢房的泥塑。这是离开中国这么多年,第一次如此亲切近身的观察,很地道的中国艺术,而且是在香港。安静的午后,香港的高温被古庙的青砖和一段历史所冷却,我是这古庙里唯一的访客。     走出古庙,我对着庙门,眼光扫到寺庙后一座高耸的楼层,大约有二十多层,中间写着“香港仔浸信会”,一高一低,我笑着走开了。大概这就是香港。     这是我第二次到香港。第一次到香港,我住在了大屿山附近的高档社区,进出都是保安的微笑,电梯直达铺满大理石的楼层,除了自行车,社区只开电瓶车。这次我住到了香港仔的老街,这样一个具有本地风情的小区,在几处安静的路上,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而大部分闹市街区的嘈杂,与我现在故乡家里楼下并无不同。     也有不同。街道上没有摆摊,过马路时候,比英国人还遵守交通规则,路过菜市场,闻不到污水腐食气息,墙上小牌子提醒你,老人家手里东西重,可以用电梯到二楼去。每天,等车的人排出了最长的队伍,在等着小巴载自己去要去的地方。最关键的是,虽然街市嘈杂,我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几声喇叭。这些又让我确信不是在家乡。     整个一下午,我就漫无目的地在香港仔一带转。突然间,想起了一个久违的香港导演陈果,他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香港风情。其实,这次来香港目的之一,就是想走一走他的镜头下的香港。     查查地图,他拿手的地方是油麻地、尖沙嘴和旺角(香港称油尖旺区)的贫民区,距离这个可爱的鸭巴甸,还有一点距离。深受酷暑与疲惫困扰的我,打算下次再去看看吧。 上一篇: 梁振英的戏份在哪里?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27)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莫乃光 | 推广IPv6刻不容缓

作者: 莫乃光  |  评论(0)  | 标签: 香港互联网协会 , 数码港 , IPv6 , W6D 香港互联网协会上周五在数码港举办了名为「世界 IPv6日之后:下一步是甚么?」的研討会,有超过 250人参加。推动香港对 IPv6的准备,是近年我们协会的主要目標之一。回顾从 2007年起,我们已开始与亚太网络资讯中心( APNIC)合作在港举行多次技术培训,我们的策略是先提升技术人员的认知和培训,让他们可以早日採纳 IPv6在其网络中。 我们邀请国际知名和具影响力的技术领袖来港分享,包括互联网之父 Vint Cerf、前互联网工程工作组( IETF)主席 Fred Baker等。今年 6月 8日,我们参与全球的世界 IPv6日活动,在 24小时內主要互联网服务商全面支援 IPv6,看看会否出现甚么问题,香港不少机构参与,政府也就此提升互联网基建的应变。这 24小时安然无事,证明 IPv6的可行性。 普通用户成增长动力 是次举办的研討会,得到本地电讯商、学界和政府人员分享香港的 IPv6发展情况,事后检討,等到来自谷歌和雅虎负责 IPv6技术的高级工程师参与分享,仍有 250多人参与,反映其对 IPv6发展的期望。协会更宣佈与著名国际网络供应商 Hurricane Electric合作在香港以中文提供 IPv6认证和培训服务,目的令香港成为在大中华的 IPv6先驱者,令更多人在港成为支援 IPv6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怎样才能令大眾用户肯开始拥抱 IPv6?大家都知道已经没有新的 IPv4地址可供分派,然而,用户「针未拮到肉,还未知痛」,虽然我们知道如果拖到他们都「觉痛」,那就太迟了,而即使有些本地网络供应商已提供有限的商务 IPv6服务,但应用率不高,我们还可怎做? 从笔者在这次会议中和谷歌的高级 IPv6工程师 Erik Kline的討论中,得到新的启发是,可能 IPv6发展的动力,將会在一般用户身上,而非商业用户。首先,商业用户「在商言商」,几乎必定拖到最后,反而在普通用户中却始终有一群「少数但为数不少」的人会希望试玩,但他们却未得到网络供应商的足够关注。 另一方面,流动服务需要大量 IP地址以供分配,而流动装置变换得快,绝大部份已经支援 IPv6,所以流动服务和 IPv6的结合,將会成为新的发展焦点。香港政府有计划向公眾和中小企推广 IPv6,可能正合所需。 2011年9月10日 刋载於《苹果日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910&sec_id=15307&subsec_id=15320&art_id=15601115&cat_id=13702682&coln_id=10227748 Conference photos: http://www.flickr.com/photos/isoc_hk/sets/72157627614189212/ http://www.flickr.com/photos/charlesmok/sets/72157627508568125/ Conference videos: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NuTi7PEXJk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TUnPmGhlc Part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NTyh2pq3Bk Part 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9vk1nnlnL4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英国也封网,中国笑呵呵 / 2011-09-06 02:16 / 评论数( 3 ) 英国也封网,中国笑呵呵 / 2011-09-06 02:16 / 评论数( 1 ) 港中小企網絡不設防 / 2011-09-03 17:25 / 评论数( 0 ) 孙局长,可以邀请你去看一部电影吗? / 2011-08-30 03:06 / 评论数( 2 ) 「安全港」真的安全吗? / 2011-08-27 19:10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老虎庙 | 私访河南赵紫阳故居

作者: 老虎庙  |  评论(0)  | 标签: 赵庄 , 人物 [原文及图载于德国之声中文网] 从河南省安阳市所辖滑县改行222省道,约五十公里便至大寨(与山西大寨同名)。公路上空悬挂一巨型蓝色路牌,残缺半块,上书“大寨”。听当地百姓讲缺失的下半块写的是“赵紫阳故里”,是大型货车从空中撞掉的。对这个说法,有人说是不小心,也有人直摇头“是被有意撞掉的”。半块路牌就成了当地难解之谜。 因为要问路,所以不停与路人交谈。但凡听说我要去赵紫阳故里,老乡的话就尤其显多,话间又无不流露出骄傲。“赵庄出了个党书记,了不起!”赵庄是赵紫阳的出生地,一路上热情指路的老乡竟然多与赵紫阳家族有点远近瓜葛。在离赵庄最近的一个卖饮料的摊子上,我和姓赵的一位中年男子攀谈起来。 “赵紫阳的老家允许参观吗?”我问。 “允许,不过有人看着。”男子告诉我,80年代赵家祖坟被人为毁坏,自那以后就一直有人看守。 “我是说每逢政治敏感的日子,比如XX,比如赵紫阳逝世或者诞辰纪念日,会不会有警察对这里特别关照?”赵姓男子听后沉吟片刻,只简单说:“当然有……”却不再多说。 我“摸索”着来到赵庄村口。赵庄可由南北两端进村。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村口各竖起一座制作考究的牌楼,用不锈钢做材质的拱形框架上,赫赫然镶嵌着五个巨大的镀金仿宋体大字:赵紫阳故里。 一路又问进村,老乡们让我先到村长家去,说村长也是赵紫阳家人。见村长后说明来意。为自己的唐突,连表歉意:不该事先不联系……村长说不打紧,每天都有来看望的,全国各地都有。还神神秘秘地告诉我去年还来了个退休的中央首长。至于老百姓来的就多啦,一般都不事先打招呼。我问为什么?村长说“大概都比较谨慎吧。” 村长找来了赵紫阳的宗堂兄弟,给我介绍时特别说:“赵紫阳把他叫哥呢。”一位年近百岁的赵紫阳的堂叔听说有人来访,也赶来陪同。 赵紫阳故居正是他出生的老屋,赵紫阳却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就不再常回来住了。那时候他先后出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豫北地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赵的堂兄说:那时候他就不常回来了,这里住的只是他母亲。唯一记得赵紫阳回来过一次,是他在外缺钱了,回来把家里的骡子牵走卖了,卖的钱当然是投入了革命。我追问赵紫阳还有回来过的记录没有。赵的百岁堂叔想起一档事来:大概是五三年回来过一次。赵紫阳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回来呆了半天。上上下下都看了看,然后就仓促走了。“他忙啊,国家领导人啦!”赵紫阳的堂叔说。 赵紫阳故居是栋二层樓房,约莫二百平方米面积。一层陈列着赵紫阳那张著名的遗像。不多的几件家具,一张桌子、一张太师椅、角落处摆放着一架古老的木质织布机。上得二层阁楼,是赵庄乡亲们集资办起的赵紫阳生平图片展览。我看到了赵紫阳与英方签署的澳门回归的协议影印件、有中共赵紫阳办公室的来函原件,内容说赵紫阳本人不同意对他的故居进行修缮。对乡亲们的厚爱表示感谢。 村长翻开最令他们自豪的来宾留言簿,翻开其中一页说:“这是赵紫阳的秘书李树桥写的:经世治国良材——赵紫阳。” 参观完赵紫阳的故居,来到村长家里,村长谈起故居建设沒有政府一分钱的投入,全是赵庄乡亲们集资搞的。也有零散来访的人自发捐献的。我抵达赵庄的日子恰是七月一日,北京乃至全国正大张旗鼓纪念建党九十年。我便自然问起政府对赵紫阳故居的态度怎样?村长和赵紫阳家人挺无奈地摇摇头,“能怎样呢?不管就好。”村长说二十年来,每逢六月X日,当地派出所就会提前打来电话,通知严密关注社会动向,注意可疑人等,但凡发生什么事情要立刻通知派出所。我问发生过什么事情没有呢?村长说:“哪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连派出所都不愿意亲自前来看守了。可是对这里的监控,二十年来一直没有放松过。” 告别赵紫阳故里的时候,天上下起瓢泼大雨。村长和赵紫阳家人送我到村口,临别时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村长说的:我们也想把这里搞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谈何容易?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热衷搞那样形式化的东西?”村长说:“赵是他党的人,还是党的书记呢,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到他们好点的待遇?何况维持赵紫阳故里还要有资金,房屋年年修,年年漏,毕竟房子有快一个世纪啦。” 中国还有哪个领导人的故里像赵庄呢?有的像小珠海,有的修了现代化的新火车站,还有的让高速公路拐了弯,从村口经过。 离开赵庄一天以后,我才打开我的全部通讯工具。虽然此行并未遭遇干扰,但我相信如此防范十分必要。 作者简介:老虎庙,本名张世和,网络上非常活跃的博客作者和公民记者。擅长田野调查和体察社会底层,并将所见所闻以文字,图像,音频或视频方式发表的博客上。故有“行走博主”之称。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遭遇世博会 / 2011-09-07 08:02 / 评论数( 2 ) 遭遇青铜峡 / 2011-09-06 02:45 / 评论数( 7 ) 寻找春女 / 2011-09-01 01:00 / 评论数( 2 ) 马克·希格纳笔下的流民 / 2011-08-29 07:38 / 评论数( 3 ) 藏 / 2011-08-24 01:02 / 评论数( 4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记者“制造矛盾”是时代之福祉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报载,内蒙古一学生骑车被无盖井“绊倒”受伤,当地记者发现事故井盖和井口根本不配套,并就此找到信访办,要求其帮助找出无盖井主管单位解决问题。对此,信访办官员张桂忠指责记者“在制造矛盾”,“你建议政府去解决问题,你的职责里有这一条吗?”并强调媒体“应该宣传正面的东西,老报道一些黑暗的东西,跟你们的职能不相符”。 信访局官员如此回应舆论监督与民众诉求,显然是典型的官本位做派。从中我们看不到哪怕一丁点的“媒介素养”和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这位官员对其工作职责也模糊不清。建议政府部门解决实际问题,乃是任何一个中国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更别说是一名记者。而信访办本应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是官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就公共安全隐患问题找信访部门,完全正当合理。可在这名官员眼里,信访办俨然成为其作威耍横的衙门。这正是当前一些百姓有冤无处诉和越级上访的主要原因。 媒体的监督权实质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是代表公众行使的一种职权。媒体秉着事实求是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报道真相,这既是其职责本分,也是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加压阀的功能所在——尽管媒体的监督作用有限,但在舆论压力下,公众的诉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报道不是在“制造矛盾”,而恰恰是在化解矛盾。相反,对现实存在的矛盾,媒体不去报道,而是视而不见大唱赞歌,无异于同流合污、姑息纵恶。这样的媒体和记者,被坊间称之为“媚体”和“妓者”,大致是恰当的。当然,化解矛盾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媒体仅仅发挥催化剂的作用。但如果政府部门对民众诉求一味地“堵”而不是“疏”,这本身就是在制造更大的矛盾——一些群体性事件就是由于政府部门无视百姓的“小问题”,终致演变成“星火燎原”之势的。 如果真要说记者在“制造矛盾”,那么,这种“矛盾”只能是部门利益之间的矛盾。这自然不利于权力部门之间的“一团和气”,不利于利益同盟的建设。比如让信访办去督促无盖井的主管部门,于这位官员而言,自然是很“麻烦”的。这正是许多地方动辄对所谓的“负面报道”斥之以“添乱”“制造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的密码所在。很多时候,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不过是块遮羞布而已。其背后是地方畸形的政绩观,甚至有的地方官员本身就和“负面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必须重申这样一种常识: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客观报道。这种客观报道,不仅有好的信息,同时也会有坏的信息。好与不好的信息,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把新闻报道分为“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以及将“负面影响”简单归结为“负面报道”,诚如新闻学者范以锦所言,这“不只是一个新闻理论混乱”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官方对负面报道的滥提滥用,“是为了在一个冠冕堂皇的概念下,达到报喜不报忧、逃避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目的”。 张桂忠强调记者报道黑暗东西,“跟你们的职能不相符”,不过是一种传统愚民术。这种媒介思维在当前仍大有市场。在一些官员的潜意识里,媒体是为领导说话,而不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有人说,现在一些官员羡慕“没有网络的好日子”,我补充一点:很多官员很怀念那个没有记者“制造矛盾”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媒体主动或被迫大唱赞歌,民众压根没有自由发声的公共渠道。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在记者不听话,实是时代之福祉。当然,权力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我们便看到跨省追捕不断。但这与其说是彪悍的权力与觉醒的民众之间的博弈,不如说是权力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中的挣扎。显然,公权追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权力者不顺应时势,只能被时代所抛弃,淹没在民意的汪洋大海中。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腐败型专家是收藏界的“瘦肉精” / 2011-09-10 15:16 / 评论数( 0 ) 公共财政不是权力任意打扮的姑娘 / 2011-09-10 15:16 / 评论数( 0 ) 有一个假证黑窝点叫“职改办” / 2011-09-08 23:00 / 评论数( 1 ) 行政强捐无关慈善只涉公权摊派 / 2011-09-06 23:40 / 评论数( 2 ) “差生保证金”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 2011-09-05 23:11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