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

汪晖的抄袭情有可原

最近,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被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揭发论文抄袭事件,貌似已经尘埃落定,一切都随着汪晖的沉默而不了了之,清华大学最终也没有启动调查程序,选择缄默,目前看来,此举还是相当明智的。马蜂窝被捅,躲起来就不会被蜇,况且大部分身上有也有猫腻,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下个“汪晖”,中国高等学府的学术圈,果然智慧超群。汪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关于自己是否抄袭,首先要认定抄袭的标准,其次要认定抄袭的事实;针对王彬彬文章中所提及的十处抄袭,汪晖说其中六条他在论文中提供了注释,但被王彬彬“忽略或掩盖”,“或者将所谓参见式注释曲解为抄袭”。还有两处属于技术性失误。至于另外一些被王彬彬指为“偷意”的部分,汪晖 …… ……

阅读更多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来自: 孤岛客 – FeedzShare    读写人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5日,  已有 4 人推荐 一周语文|201033|2010-8-9-2010-8-15 左 为本周单字“俗”。作为一场运动,“反三俗”从“德云社”下手还是从“非诚勿扰”下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然下手。香港有媒体以“新道德运动”指陈“反三俗”之役,此两款代指同一事件新名词在各有侧重的同时,也各有失焦或尴尬:“道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德,“俗”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评家 王秀宁 本周四在联合早报撰文,认为,新道德运动面临价值多元、公民社会、运动式治理三重尴尬。“社会的道德就如同一条河流,只有让它自由流动,发挥它强大的自净能力,才是最终实现净化的可行之道。如果河边的人一边围堵河流,一边大规模的抽水换水,如此寄希望河流变得洁净,费力不说,还不讨好”……王师所言极是。 汉字“俗”为形声字,《说文》将其收入人部,“俗,习也。从人,谷声,本意为风俗,习惯。”老话“入国问俗入门问讳”中的“俗”即“俗”之本义,后引申出大众的、普通的、趣味不高雅等义项。成语“俗不可耐”中的“俗”意即“不够高雅的趣味”,可即或如此,那“不够高雅的趣味”也足够含混。佛教以出家为尚,视未出家为俗,常用句型有“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之类。在这里,“俗”作为一种与“僧”对应的生活状况出现,此“俗”很难以简单的好坏区分隔离吧。关于“俗”还是“雅”哪里会有个一致确认一成不变标准? 早些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黄伟康 先生曾将建筑审美分为专家审美、权力审美、群众审美3种。其中“权力审美”一词本周被一些评家再次提及。依黄师本意,所谓“权力审美”是指“某方面的当权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审美的标准来审视一个事物。权力审美的本质是长官意志。建筑之“山寨白宫”、文艺之“八个样板戏”等,都带有权力审美属性。由此,当下新道德运动会是再一次“权力审美”?已然开锣的“反三俗”会是“权力审俗”?还是说不清。   ————————————————————————————————————————— ◎ 金读 来自作家比目鱼。本周,有消息说,亚马逊电子书Kindle即将进入中国,其中国名字为“金读”。这个译名真假不知,真这么叫,有点儿怪。它试图音意两全,可这个形容词加动词的组合表意含混。我的第一感觉不是“金读”,而是“读金”,有点儿扯。达人btr认为不如叫“刻印读”……这个基本参照读音的汉化带有时尚新奇之意,投btr一票。 ◎ 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 来自南方周末本周舟曲泥石流灾难报道。记者用这句子描述他们看到的大灾后舟曲地貌:“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山的石岩都裸露在外, 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 ,这还是造林20年后的结果。很难想象,解放前,这里的泥土曾孕育过举世闻名的原始森林。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甘肃江南’的美誉。48岁的冯虎林从小在三眼峪看到的也都是一片林子,‘最大的树,一个人抱都抱不住’。“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 绝顶 本周网络流行段子,采用楹联格式,作者佚名。“上联:止尿喝三鹿;下联:丰胸饮圣元。横批:霸王绝顶”……此段子将近日公共安全事件一并收入,调侃里包裹着巨大悲哀。 ◎ 当然是一如既往地晦涩 语出学者汪丁丁本周专栏文章,原文标题为“为什么维护学术规范比不维护更好?”。汪师在文中以好友视角洞悉汪晖抄袭门历史渊源。在复述自己阅读汪晖论文感受时,汪晖“行文晦涩”成为关键词:“汪晖论文洋洋数万言所勾勒的思想脉络( 当然是一如既往地晦涩 ),早已包容在王元化先生的那篇序言之内……我的鉴别是:汪晖的文章和思路,过于复杂以致他的问题意识已经消失在文字当中。” ◎ 系统病人 来自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王小乔专题报道。该报道用这个词指称诸如张悟本、唐骏、禹晋永。认为这些创造了“零成本奇迹”的忽悠者并非性格极端者,而是如出一辙的“ 系统病人 ”,其共性在于,他们一样“启动了系统内的一个暗门,将所有人——皇帝、皇后、大小文武官员——都裹挟其中”,以确保“即使站出一个勇敢的小孩,指出皇帝的新衣其实是什么都没穿时,系统仍然能——至少在相当长一段距离——保证这场狂欢游行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利益共同体里,奇迹般地没有受害者。” ◎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语出诗人朵渔,原文标题为“发展是个好东西吗”。朵师在文中质疑“发展”:“小时候我跟爷爷在牛棚里生活。那是真正的牛棚,有八头牛和两匹马,我爷爷是大队饲养员。那是一个手艺的世界……所有这些细节都已过去了,再也寻不回来。‘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这几乎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随着工业品替代手工艺品,新的问题出现了——河流变黑了,鸟巢变少了,烟囱一座座竖起,田地一片片圈起,残垣断壁中,住着老人和孩子……我们成了失去传统的人,失去乡村的人。” ◎ 孩子不是你的再版前言和后记 语出学者崔卫平。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针对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有关孝顺、臣服、平等诸话题讨论, 崔师发表观感 :“这些孩子很了不起。我觉得他们是有反省精神的……一棵小苗,哪怕是不规整的、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孩子的生命里出现的,父母不能用权力把孩子纳入自己的框架,变成第二个你,或变成你的再版前言和后记,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太不切实际了。” ◎ 微访 网络流行语,形容那种如微博一样快速迅捷的会见与拜访,其访问或会晤时长通常不超过140秒。或偶遇或邂逅或依靠在被访者家门外花圃栏杆上快速交流,两分钟后会晤结束。其间所用肢体语言多同时伸出大小拇指,示意有事儿打电话。而“微访语文”的惯用格式为:“怎么样最近还好吧没离吧手机号QQ号MSN号没换吧有事儿打电话有空一起喝茶OK白白”……闪人。 ◎ 不能病不能死不能疯 语出作家章诒和。接受南都周刊专访,章师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是苦难:“外面越简单内心就越丰富……我在青春期没爱情,哪个男孩子敢理我啊?就不用想了,好好读书背诗写字,对一个年轻女孩子来说是很不幸的。接着就进了监狱十年,从26岁到36岁,关于饥饿关于疲劳关于肢体的痛苦关于一个人的尊严被当众撕下……你可以见到当年落后、野蛮到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监狱所给我的,经历这一切你就会坚定起来,我 不能病不能死不能疯 。然后我所有的亲人不断地走了,等日子好了些发现剩我一个人了,那怎么活?写下来呗。” ◎ 大自然缺失症 来自译者王其冰,语出儿童问题专家理查德-卢弗专著《林中最后的孩子》,原词为“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一词组所描述的症候并非医学诊断。国外一网站对本词给出的释义是:某种对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对自然界的无知,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所致。这种“大自然缺失症”已经从儿童扩展至成人。谈及创作《阿凡达》灵感,卡梅隆称自己是一个“自然极客”(nature geek),与之对应,现代人大都患有某种程度的“大自然缺失症”。 ◎ 吐槽 网络流行语,语源有日本漫才、台湾方言等不同解释。关于此语的另一种阐释认为它是日文“突っ込み”的台湾音译,并因此成为台湾国语熟词,艺人林俊杰《无聊》一歌中即有“又被人吐槽”歌词。网络流行语中的“吐槽”有抬杠、唱反调、不给面子、说大实话等意。据此,引申出“吐槽帝”等系列词。也有网友认为,“吐槽”一词的文学代表是《麦田守望者》,因为那本小说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一直在“吐槽”。 ◎ 宽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来自《纽约时报杂志》文章,原题为“遗忘的终结”。文章讨论网络隐私,认为当网络能暴露一切,并且一直保存这些信息时,我们该如何生活。美国微软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美国招聘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会对应聘者进行网络搜索,其中约70%遭拒的应聘者都是因为网上有他们的不良信息。学者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新书《删除:数字时代遗忘的真谛》中说:“没有某种形式的遗忘,宽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 踩轮 来自网友刘炜茗本周推荐:“中午从诗人梁公处知道他造的一个词: 踩轮 。意指小白老鼠在笼子里不停地爬,以为自己已经前进了很多,其实始终在原地。梁公用‘踩轮’来寓意我们这些为稻梁谋者。何其形象啊。”针对此贴,网友连城2010留言:“这整个国家同样也是几十年上百年的踩轮,何曾有丝毫进步可言!” ◎ 人情味都没有他就不是人了 语出著名设计师网络达人张发财。张师新书《一个都不正经》新近出版,接受记者袁复生采访,谈及写书动因,张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 人情味都没有他就不是人了 ,他整个就是一个统治阶级里的机器。” ◎ 打包申遗 又称捆绑式申遗。此申遗方式举世罕见,而我国却一再使用这一申遗方法。本月,在巴西利亚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中国登封的“天地之中”及6省参与的“中国丹霞”申报获胜即采用此法。而伴随这些申遗成功的欢天喜地,“左手申遗右手毁遗”的指责从未间断。 ◎ 到毛尖文章里去找陈子善的行踪 语出书评家杨小洲书评,标题是“ 毛尖这些年 ”,是杨师阅读毛尖新书《这些年》读后感。上面这句子出现于杨师文首位置,是个方便改装方便套用的好句——我们可以“到老六的文章里去找汉声的行踪”,可以“到郭德纲的文章里去找BTV的行踪”,可以“到史航的文章里去找经典港片的行踪”,还可以“到张发财的文章里去找八卦史行踪”……你懂的。

阅读更多

师兄讲座: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讲堂77期预告 张耀杰 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2010年08月06日21:25 张耀杰 我要评论 ( 4 ) 字号: T | T 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刊发了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认为该书只是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恶意剽窃难以成立。据张耀杰先生的研究,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 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而 90年前,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曾经发生过一桩并不十分严重的抄袭事件。抄袭的主角是相对守旧的北大国文系教授马叙伦…… 主题 :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从马叙伦到汪晖 主讲嘉宾 :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 主办: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 :腾讯评论 时 间: 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 地 点 :银科大厦1601室(海淀大街38号,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东北出口北行约600米,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西行约600米,26路、374路、运通114等公交车北京地震局站下车北行20米可见) 公益论坛,免费参加。因座位有限,感兴趣的朋友请预先报名。 报名邮箱: 622002624#qq.com(请将#替换成@)。 报名格式 :姓名 职业 联系方式 。 嘉宾简介: 张耀杰, 男,196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学术主持人,历史学者,戏剧史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史》、《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人间悲剧》、《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等十三部。写作之余还参与过《小关一家人》、《山河作证》、《农电之光》等数十部长短电视片的拍摄与编导。 附: 燕山大讲堂 简介 “燕山大讲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主办、腾讯网评论频道承办的、网友免费参与的公众论坛,创办于2008年5月,每周末邀请著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就当下的热点话题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燕山大讲堂坚持建设性、开放性、独立性、学术性,培育国民的理性精神,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阅读更多

质疑唐德刚的“半张纸”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质疑 , 唐德刚 , “半张纸” 质疑唐德刚的“半张纸” 张耀杰,文载《凤凰周刊》,2010年第22期。 2010年7月9日,凤凰网独家首发了90多位海外名学者支持汪晖的公开信,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学术现象:有许多中国学者即使跑到了本国之外的海外,也依然是恬然自足于似是而非的“半张纸”的伪学术的伪学者。借用顾亭林批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话说,就是南方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北方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所谓“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 本文所谓的“半张纸”,出自去世不久的美籍华裔教授唐德刚的晚年著作《袁氏当国》,该书以轻松流畅的夹叙夹议,贡献了许多中国大陆的历史研究者所不具备的独到见解。只可惜在美国教书育人的唐德刚,既没有在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查证方面做足功课;也没有认真体会司法机关独立办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疑罪从无的罪由法定、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的法理常识;以至于直接把小说演义中的虚构材料写入历史,并且据此得出了一系列以讹传讹的错误判断。对于以历史学家自居的唐德刚来说,像这样以“半张纸”的学术文本自恋自夸的学术表现,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的。 《袁氏当国》中有一个小标题叫做“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据唐德刚介绍:“如果特务是民国政府里一种特殊建制的话,应夔丞实在是这行的老祖宗。……应夔丞显然就是袁所派遣的第一个特务。他的任务首先便是打探国民党在南方的活动,同时也利用金钱收买文人、创办报刊为袁氏作宣传。应夔丞在北京的顶头上司便是洪述祖,时任内务部秘书,由国务总理赵秉钧直接指挥。应夔丞原是策动武昌起义的共进会的一个干部,他和武汉军政府中的三武显然都是一伙的。……应夔丞原是张振武的党羽,因反黎也被黎所通缉,从武汉逃回上海。在同盟会扩大为国民党之后,应也就在党部内进进出出,和陈其美、宋教仁、黄兴、于右任等都很熟识。所以宋教仁死后,国民党在上海为宋办丧事时,应夔丞竟然也是个热心帮忙的同志,当然他地位太低,与总长级同志是高攀不上的。等到应东窗事发,陈其美等都大为惊异:杀宋的凶手竟是国民党自己的同志。” 而在事实上,应夔丞并不是中央政府方面的袁世凯、赵秉钧的派出人员,反而是同盟会方面的前沪军都督陈其美的谍报科长,随后又担任过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卫队司令和庶务长,以及前陆军总长兼大本营兵站总监黄兴手下的重要职员。1911年11月9日,上海《申报》刊登《沪军都督府各部职员表》,其中所公布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也就是沪军都督府参谋部谍报科的科长,正是应夔丞。 至于所谓的“应夔丞原是策动武昌起义的共进会的一个干部”,所表现出的更是唐德刚对于历史事实的严重无知。辛亥革命前后,称共进会或者简称共进会的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团体。“策动武昌起义的共进会”,于1907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由已经加入同盟会的张百祥、焦达峰、刘公、居正、孙武、余晋域、刘英、吴慈祥、彭汉遗等人,出于对同盟会总理孙中山的不满,仿照江湖秘密会党开山立堂的办法另行组织的革命团体。1911年9月14日,湖北地区的共进会组织中的孙武、刘公、张振武等人,与另一个革命团体文学社方面的蒋翊武等人实现联合。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汉三镇率先爆发,飘扬在蛇山黄鹤楼的,正是共进会用来象征汉族十八省的十八星会旗。 由应夔丞任会长、张尧卿任副会长的中华国民共进会,是在前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强力支持下,成立于1912年7月1日的青帮、洪帮、哥老会公口的江湖秘密会党联合组织。应夔丞与辛亥革命期间号称“三武”的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在辛亥革命之前并不是“一伙”,中华国民共进会与“策动武昌起义的共进会”,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直到张振武被黎元洪、袁世凯合谋杀害之后,应夔丞才积极参与湖北方面的革命党人针对黎元洪的复仇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上海方面的国民党人,对于首义之地湖北武汉的借机渗透。 以讹传讹的“袁姐丈” 比起对于应夔丞及共进会的信口开河、牵强附会,唐德刚接下来对于洪述祖的“姐丈”袁世凯以讹传讹的戏说演义,就显得更加不学术甚至于反学术。 在谈到“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时,唐德刚写道:“根据从应夔丞家中搜获的颇有系统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组合,我们所知道他这个小特务机关的形成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在应夔丞有意投靠北京袁党来做国民党的反间工作,袁党亦有意利用他时,洪述祖乃被派南下做应的直接领导。” 关于洪述祖,唐德刚介绍说:“洪在政府中的地位虽只是内务部的一个秘书,但他却是袁世凯六姨太的近亲。袁共纳有妻妾15人之多,以合法妾侍身份住在袁家的共有9人。这时从于夫人到五姨太都已年老色衰,不足伴寝,五姨太因长于家务,这时专管袁的日常生活;而六姨太则尚在轮流侍寝之末,还算未完全失宠,枕畔床头,仍可以替她弟兄拉点裙带关系。所以洪述祖夸口说他可以晋见‘极峰’,或许也有几分真实性,他确是有所谓通天的特权的。……不过关于洪述祖与袁之第六妾的关系,笔者一直存疑。袁之第六妾姓叶,与袁生有二子三女。但袁与洪的关系似甚亲密,非比寻常。洪为叶之近亲,为叶作些金钱外务,则极有可能也,当续寻之。” 所谓洪述祖是“袁世凯六姨太的近亲”,在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情脉脉洪姨进甘言,语詹詹徐相陈苦口”中,另有更加原始也更加完整的叙述:“老袁一妻十五妾,……洪姨是老袁第六妾,貌极妍丽,性尤狡黠,最得老袁宠爱,看官若问她母家,乃是宋案正凶洪述祖的胞妹。”到了第五十八回“庆纪元于夫人闹宴,仍正朔唐都督誓师”中,蔡东藩还专门列出15名“袁家姬妾”的清单。其中的第六名洪氏即洪述祖妹妹,第十五名洪氏“系洪述祖侄女,小名翠媛,与第六妾洪氏,有姑侄之称”。 而在事实上,蔡东藩的历史演义大都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同样性质的历史演义还有蔡寄鸥所写的《鄂州血史》,其中竟然把“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谋主,直接认定为完全“莫须有”的“洪姨”。根据袁克文1926年出版的《洹上私乘》一书,以及袁静雪写于1963年的《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的相关记录,袁世凯的元配妻子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除于氏外,袁世凯另有九名如夫人,其中根本不存在洪述祖的同胞妹妹洪氏这个人。 作为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到第一手文献资料中去寻找信史资料,却偏偏到蔡东藩、蔡寄鸥等人的历史演义中寻找自己“一直存疑”同时又不肯说明出处的无稽之谈,进而还要添油加醋想当然地借题发挥,于是便出现了关于所谓“袁姐丈”的戏说演义: “宋教仁那一系列对政府过激的批评,曾受到北京某要人不具名的反驳。袁世凯当然也会颇为不悦,而形之于颜色(皱皱眉头)。这一来,当然就被善于观察人主颜色的内侍们看到了,他们因此就要承旨办案了。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袁姐丈可能也留有杀宋的话柄,据此洪述祖就电嘱应夔丞写几篇激烈的文章。如此则应氏不但可以得到多至30万元的酬劳,并且还可能有勋位可拿、勋章可佩呢!这样应就去寻找刺客了,最后找到了一个失业军人武士英,干出一记窝囊的刺宋案来。” 行文至此,唐德刚还颇为自恋地夸奖自己说:“以上是笔者个人根据数十年来对‘宋案’探索的兴趣和阅读数十万字的一手档案与二手报道,以及对当年遗老不断的访问,所写下的‘半张纸’的宋案案情。自信虽不中,亦不远也。” 而在事实上,应夔丞并没有亲自出面去雇凶杀人,雇凶杀人的吴乃文等人,同时还与拓鲁生、张秀泉等人一起,预先安排了举报应夔丞是凶案主犯的虚假线人王阿发。在吴乃文、陈玉生等人指挥武士英枪杀宋教仁的同时,陪伴在宋教仁身边的几个人中恰好就有拓鲁生。吴乃文的真实身份,又恰好是应夔丞给陈其美充当谍报科长时的一等科员。吴乃文、陈玉生、拓鲁生等人所执行的,显然不是他们予以出卖的应夔丞的命令,而是他们与应夔丞的共同上司、真正的凶案嫌疑人陈其美的命令。像这样的历史记录其实是不难找到的,满足于“半张纸”的宋案案情的唐德刚,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认真准备相关的功课。 “半张纸”的学术自恋与学术喧哗 自称是胡适的入门弟子的唐德刚,从事了一辈子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却偏偏不知道胡适关于学术研究的最低限度的底线要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而公然把自己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半张纸”的“宋案案情”,自我美化为“自信虽不中,亦不远也”,其结果必然是《礼记·经解》中所说的“《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具体到抄袭事件来说,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在《当明引不当暗袭》一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学术界共同遵守的普世性的学术规则。其中最为基本的一条,是清代经学家陈澧在《东塾续集》中所说的“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创刊的《新潮》杂志1卷1号发表的《出版界评:马叙伦著〈庄子札记〉》中,也提出了一个简单扼要、切实可行的学术标准:“有自居创获之见,实则攘自他人,而不言所自来者。”按照这一标准,无论是马叙伦的《庄子札记》、汪晖的《反抗绝望》,还是唐德刚的《袁氏当国》,都存在着一部分的“暗袭”而不“明引”的抄袭事实。90多名海外学者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向国内非学术甚至反学术的教育官员喊话,所证明的首先是中国本土学术制度的严重落后和学术规范的高度混乱;与此同时,也足以证明一部分的海外学者,即使学会了外语,依然没有与中国本土“党同伐异”的专制文明割断脐带、舍弃奶嘴,进而主动融入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反而像跑到城里偷窃一些花衣服返回末庄予以兜售的阿Q一样,骨子里面更多的是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趋炎附势的精神胜利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文学科的抄袭剽窃及考据失误现象,大部分都没有严重到必须全盘抹杀作者整本书的价值,甚至于彻底否定作者既有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地位的地步。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本人面对证据确凿或者并不十分确凿的学术揭发或学术批评,应该有一个承认错误、表示悔改的态度,或者是积极主动地申请第三方仲裁审查的态度;而不是由揭发者与抄袭者之外的支持者及反对者,撇开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去制造“党同伐异”式的学术喧哗和学术纷争。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 2010-08-08 00:06 / 评论数( 1 ) 聂造:我的外婆与唐骏、禹晋永的关系 / 2010-08-06 12:02 / 评论数( 2 ) 关于《鲁迅所谓的“偷”》的两点补充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2 ) 鲁迅所谓的“偷”与唐弢的抄袭剽窃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0 ) 唐弢:怎么能这样写“书话” / 2010-08-01 23:09 / 评论数( 1 )

阅读更多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张耀杰 , 中国学术史 , 抄袭争议 燕山大讲堂77期预告 网址:http://view.news.qq.com/a/20100806/000048.htm 2010年08月06日21:25 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认为该书只是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恶意剽窃难以成立。但是,就笔者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限于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现代学术史来说,最早的一例抄袭争议,应该从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马叙伦与北大学生傅斯年说起。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从马叙伦到汪晖 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时 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 地 点:银科大厦1601室(海淀大街38号,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东北出口北行约600米,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西行约600米,26路、374路、运通114等公交车北京地震局站下车北行20米可见) 公益论坛,免费参加。因座位有限,感兴趣的朋友请预先报名。 报名邮箱:622002624#qq.com(请将#替换成@)。 报名格式:姓名 职业 联系方式 。 嘉宾简介: 张耀杰,男,196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学术主持人,历史学者,戏剧史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史》、《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人间悲剧》、《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等十三部。写作之余还参与过《小关一家人》、《山河作证》、《农电之光》等数十部长短电视片的拍摄与编导。 附:燕山大讲堂 简介 “燕山大讲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主办、腾讯网评论频道承办的、网友免费参与的公众论坛,创办于2008年5月,每周末邀请著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就当下的热点话题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燕山大讲堂坚持建设性、开放性、独立性、学术性,培育国民的理性精神,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聂造:我的外婆与唐骏、禹晋永的关系 / 2010-08-06 12:02 / 评论数( 2 ) 关于《鲁迅所谓的“偷”》的两点补充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2 ) 鲁迅所谓的“偷”与唐弢的抄袭剽窃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0 ) 唐弢:怎么能这样写“书话” / 2010-08-01 23:09 / 评论数( 1 ) 道听途说之新世说新语 / 2010-08-01 10:33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