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文革地下文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4行: 第4行:
  
  
-->
 
<blockquote>引用文本 citation  <ref>[link  title]</ref></blockquote> 
 
<!--
 
#############################################################################################
 
3.引用文本内容(如有可以添加,没有的话请将一排代码(连同空行)删除。另请写明来源,尽量使用站内来源,也可以有站外来源。 title=文章标题,link=文章链接 </ref>必须在</blockquote> 之内,否则有格式错误。 (此部分内容请紧贴上文内容,否则可能会有大段空白)
 
#############################################################################################
 
-->
 
 
===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
 
===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
 
<!--  
 
<!--  

2020年11月20日 (五) 16:33的版本

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历史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自1966年夏至1971年止,各类文艺刊物相继停刊,整个民族文化进入一个萧索时期。到了1972年,开始出现少量文艺刊物,但依然带有浓重的极“左”色彩,它们或是图解政策,或是制造偶像,被一些文学史专家称之为“遵命文学”。

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传播,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1]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更多【关键词】相关的文章

中国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相关词条1 相关词条2 相关词条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