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主义人格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社会科学术语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一种复杂的、顽固刻板、有相对的难以让人琢磨的人格体系。包括种族偏见、政治保守性、盲目服从、个人崇拜的传统观念等相互交织的反民主的情感与意志。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他们的《权威主义人格》杂志,深入研究了作为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社会心理基础的权威主义人格特征。
权威主义人格有几种不同的互相关联的人格特质:
- ①顽固地固守中产阶级的所谓“优越感”价值观念,对此加以夸张并轻视、拒斥持有其他价值观念的人;
- ②顺从个体所归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认同于强有力的他人;
- ③仇视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
- ④对于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喜欢采取简单的判断;
- ⑤不信任他人,总怀疑别人要进行某种阴谋。另外,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个体,其性格特征的顽固、缺乏灵活性,正合乎他对待不同类别群体成员刻板地区别对待的行为。(百度百科:权威主义人格)
2024年12月中,有网民发布一些照片,曝料称四川成都石室成象中学学生食堂设立普通学生就餐区以及“学霸就餐区”。该消息引起网民热议。微信公众号“唐师三百手”作者发文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并且把“学霸特权”与威权主义人格相联系,认为学校的行为助长了中国学生威权主义人格的形成。文章被全网删除[1]:
近日,网传成都某知名中学食堂开辟了所谓的“学霸就餐区”。图片中展示的“高一学霸就餐区“,有专门特供的配好餐的精致木盒,有新鲜水果,有汤品。配菜有三荤一素,木制餐盒装得满满地。
图片中的这间成都某知名中学,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全成都各初中掐尖的“学霸”,也就是说,这间高中按照分数招收的最后一名学生,在他原来的初中班级里也是妥妥的学霸。
就是这样由全成都各初中掐尖录取生源的知名中学,在学霸中还要再度区分学霸中的学霸,并给予公开的特权。
“不平等”简直就是这间中学的座右铭,核心价值观。
我不知道这间中学教不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平等”讲起来算不算阳奉阴违。
中学阶段(初高中)是一个学生情绪、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敏感期。直白地说,就是学生终其一生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
如果学生处于一个享有公开特权,且又被严格和苛刻管理限制的校园里,那么,这样的学生最可能就是发展为权威主义人格。
权威主义人格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就是崇拜和服从比自己权力更大的人,但对不如自己的相对弱势者倾向于充满偏见和苛刻对待。
知名中学通常对学生都有着严格乃至苛刻的管理限制,例如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男女生不得有亲昵嫌疑的交往;甚至上厕所、说话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不能自由舒展,那么就必然扭曲发展。所以,中国的中学教育大概率会培养出人格扭曲的学生,一代一代地培养。同时,校方滥用权力加以管理,使其中大部分学生养成慕强的人格,也就是崇拜和服从拥有强权的人和机构。
同时,因为天赋和不算艰辛的努力就能享有校方赋予的公开特权,这种不做什么就能比别人艰辛努力更优越的经验,培养的不是安全型的高自尊,而是自恋。
一个慕强的自恋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瞧不起比自己弱势的他人,不仅会以片面且负面的刻板印象来看待弱势者,而且也会倾向于以惩罚性方式苛刻对待弱势者。
这就是权威主义人格的一体两面:慕强和凌弱。
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概念最早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家阿多诺提出。他试图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社会的人格基础。
没错,权威主义人格就是第三帝国社会的人格基础。
可以想见的是,能够坐在“学霸就餐区”的“学霸中的战斗机们”,成年后大概率能够顺利跻身社会菁英阶层,有机会成为掌控权力的“大人物”。
他们压根就看不起,也不在意比他们弱势的人群,包括培养他们的中学教师群体。
中国数字时代
- 政治学人 |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
- 博谈网 |三妹:我讨厌五星红旗
- 知乎日报|窦泽南:为什么人们很难向具有「权力感」的人发出对抗?
- 中国数字时代上更多和【威权人格】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