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中国数字空间)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9行: | 第9行: | ||
######################################################################################## | ######################################################################################## | ||
--> | --> | ||
+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绑架或人质情况中,被害者对其绑架者或虐待者产生同情、忠诚甚至爱慕的情感。这个名字来源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事件,在此事件中,被劫持的银行职员对持枪抢劫犯产生了不合逻辑的情感依恋。 | ||
+ | |||
+ |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生存策略,即被害者为了保护自己,无意识地与施暴者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会导致被害者为绑架者辩护,甚至拒绝与执法部门合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不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类心理适应的一种方式。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 | <!-- | ||
第26行: | 第29行: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dpl: linksto = 统治者|count=30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第44行: | 第48行: | ||
--> | --> | ||
− | [[Category:话语馆]] | + | [[Category:话语馆]][[Category:理论馆]] |
− | |||
__NOTOC__ | __NOTOC__ |
2025年1月30日 (四) 23:43的最新版本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绑架或人质情况中,被害者对其绑架者或虐待者产生同情、忠诚甚至爱慕的情感。这个名字来源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事件,在此事件中,被劫持的银行职员对持枪抢劫犯产生了不合逻辑的情感依恋。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生存策略,即被害者为了保护自己,无意识地与施暴者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会导致被害者为绑架者辩护,甚至拒绝与执法部门合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不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类心理适应的一种方式。
中国数字时代
- 编程随想 | 天朝民众的心理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东网|童大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香港獨立媒體 | 香港版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CDT【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相关文章索引
- CDT搜索:更多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相关文章
- 谷歌搜索:更多 CDT【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相关文章
中国数字空间
维基百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质综合症,是一種被提出過的心理學理論,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有時也被認為是都市傳說或假說。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創傷羈絆,不一定只發生在人質身上,只要加害者對被害者實施騷擾,都可能使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強烈的情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精神疾病名词,它从未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由于对该病症的合法性的怀疑,它是一种“有争议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