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小 (Text replacement - "'''{DATE}, by {AUTHOR}'''" to " ") |
|||
第16行: | 第16行: | ||
<feed url="feed://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后现代/feed/" entries="5"> | <feed url="feed://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后现代/feed/" entries="5"> | ||
== [{PERMALINK} {TITLE}] == | == [{PERMALINK} {TITLE}] == | ||
− | + | ||
</feed> | </feed> | ||
2021年11月13日 (六) 11:10的版本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对于此学说的持续时间有不同说法,其中有一说是指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1]。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桉。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煳,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所谓“后现代式”,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这些“文化抵抗”事件重“快感”而轻“意义”,催生众多“流行语”并成为流行文化重要来源,也常被商业势力收编与利用,在无数人的消费中消解了本来的严肃意涵;在形式上,它们总是机巧慧黠,熟练运用“拼贴”、“戏仿”(换言之,“恶搞”或“ 山寨”)等后现代美学技巧,抹煞“雅俗”界限,嘲笑与讽刺主流意识形态,拒绝大谈“主义”的宏大叙事,通过富于创意的符号操控,在细节处展现群体力量,激发民众认同心理。
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China Digital Times Related Articles
<feed url="feed://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后现代/feed/" entries="5">
[{PERMALINK} {TITLE}]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