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骂美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Created page with "{{#get_web_data: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FULLPAGENAME}} |format=JSON |data=ext...")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中国政府全面控制资讯传播,推行封闭的[[民族主义]]教育和[[仇恨教育]],导致大多数国民仇恨日本、美国和台湾,哪怕他们自己人生失意,生计艰难。例如这篇文章中的描述—— | |
− | + | ||
− | + | <blockquote>二十多年前,在小镇工作期间,由于对美国共同的仇恨,晚上搓完麻将后,我们经常一起到夜市小店,青梅煮酒骂美帝。 | |
− | + | ||
− | + | …… | |
+ | |||
+ | 1980年代末,我和他分别考入县城不同的高中。我们那一届高中生成长遭遇的最大尴尬是,1980年代的文化空气开放多元,我们心智却未成熟到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我们升上高中,刚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却骤然紧张。 | ||
+ | |||
+ | 在教材和媒体给我们描摹的敌我对立的世界图景中,我们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连同我们的身高一样,一毕业就停止了生长。脑海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非敌即友的世界图式,几乎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胎记。 | ||
+ | |||
+ | …… | ||
+ | |||
+ | 2000年国企改革,我和张立强同时下岗。春节之后,带着民进党是否会赢得台湾地区选举的担忧,我独自到厦门打工。他回到县城,开了一家食杂店谋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年,中间没有任何联系。 | ||
+ | |||
+ | 那天晚上,有个同事要请客。下午四点多,我到了他的店里约他。尽管二十年不见,我们对对方的中年油腻都不感意外,心里早已有了预期。他招呼我先坐一下,电脑微信群正聊得火热,他要收一下尾。他正和几个小县城当地朋友在“精英侃政微信群”聊孟晚舟的遭遇和美国的[[新冠病毒事件|疫情]]。他们一致认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美国的疫情显示,那是一个开始衰落的国家。中国必将超越美国。咱不要害怕美国”。 | ||
+ | |||
+ | …… | ||
+ | |||
+ | 小店的柜台上放了几份近期的《环球时报》。张立强说,他已经好多年不看《[[参考消息]]》了。这一点不奇怪。这十几年来,这份报纸越来越边缘化。这是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必然的逻辑结果:我们已经强大了可以不在乎外国媒体如何看待自己了。我们只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善于讲故事的《[[环球时报]]》自然成了最热门的报纸。<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7/%E8%80%81%E8%99%B1%E6%9D%82%E8%B4%A7%E9%93%BA-%E5%B0%8F%E5%8E%BF%E5%9F%8E%E7%9A%84%E4%B8%AD%E5%B9%B4%E7%B2%89%E7%BA%A2%EF%BC%9A%E5%9C%A8%E6%B7%B7%E5%90%83%E7%AD%89%E6%AD%BB%E4%B8%AD%E7%A0%94/ 老虱杂货铺 | 小县城的中年粉红:在混吃等死中研究世界局势]</ref></blockquote> | ||
+ | |||
+ | ==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 ||
+ | |||
+ | <references /> | ||
+ | |||
<!-- | <!-- | ||
第36行: | 第55行: | ||
############################################################################################# | ############################################################################################# | ||
--> | --> | ||
− | [[Category:]] | + | [[Category:时政话语]] |
2020年7月13日 (一) 13:21的版本
中国政府全面控制资讯传播,推行封闭的民族主义教育和仇恨教育,导致大多数国民仇恨日本、美国和台湾,哪怕他们自己人生失意,生计艰难。例如这篇文章中的描述——
二十多年前,在小镇工作期间,由于对美国共同的仇恨,晚上搓完麻将后,我们经常一起到夜市小店,青梅煮酒骂美帝。
……
1980年代末,我和他分别考入县城不同的高中。我们那一届高中生成长遭遇的最大尴尬是,1980年代的文化空气开放多元,我们心智却未成熟到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我们升上高中,刚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却骤然紧张。
在教材和媒体给我们描摹的敌我对立的世界图景中,我们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连同我们的身高一样,一毕业就停止了生长。脑海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非敌即友的世界图式,几乎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胎记。
……
2000年国企改革,我和张立强同时下岗。春节之后,带着民进党是否会赢得台湾地区选举的担忧,我独自到厦门打工。他回到县城,开了一家食杂店谋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年,中间没有任何联系。
那天晚上,有个同事要请客。下午四点多,我到了他的店里约他。尽管二十年不见,我们对对方的中年油腻都不感意外,心里早已有了预期。他招呼我先坐一下,电脑微信群正聊得火热,他要收一下尾。他正和几个小县城当地朋友在“精英侃政微信群”聊孟晚舟的遭遇和美国的疫情。他们一致认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美国的疫情显示,那是一个开始衰落的国家。中国必将超越美国。咱不要害怕美国”。
……
小店的柜台上放了几份近期的《环球时报》。张立强说,他已经好多年不看《参考消息》了。这一点不奇怪。这十几年来,这份报纸越来越边缘化。这是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必然的逻辑结果:我们已经强大了可以不在乎外国媒体如何看待自己了。我们只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善于讲故事的《环球时报》自然成了最热门的报纸。[1]
目录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China Digital Times Related Articles
<feed url="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search/仇恨教育+美国/feed/rss2/" entries="5">
[{PERMALINK} {TITLE}]
{DATE}, by {AUTHOR}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