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伯明翰学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文本替换 - 替换“Category”为“分类”)
第28行: 第28行: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div>
 
<!--  
 
<!--  
 
#############################################################################################
 
#############################################################################################

2023年8月17日 (四) 16:50的版本

伯明翰学派(The Birmingham School)是西方当代文化批评及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中期围绕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而形成,以研究通俗文化和媒体而著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修森(Andreas Huyssen)、莫莱 (David Moley)、赫卜森(Dorothy Hobson)等。前期伯明翰学派,由于其成员大多出生于中下层或工人家庭,所以采取与以往精英知识分子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研究通俗文化,力图重估其价值。(百度百科伯明翰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当代文化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