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第12行: | 第12行: | ||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自留地被收回,私有物件小至锅、盆、桌、椅都要交公[16]。所有劳力都受控制,每人每月要工作28天,妇女也有工作,儿童都送去日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农民一度在大食堂吃饭,企图建立按需要免费供应食物和必须品的制度。公社期望能唤起农民的主动精神,建立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社会。 |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自留地被收回,私有物件小至锅、盆、桌、椅都要交公[16]。所有劳力都受控制,每人每月要工作28天,妇女也有工作,儿童都送去日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农民一度在大食堂吃饭,企图建立按需要免费供应食物和必须品的制度。公社期望能唤起农民的主动精神,建立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社会。 | ||
− | ''' | + | '''历史影响''' |
* 农民工作过度:人民公社使农民在初期都工作过度,筋疲力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即按需计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 * 农民工作过度:人民公社使农民在初期都工作过度,筋疲力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即按需计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 ||
* 挫低劳动积极性: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没有直接反馈的集体化生产逐渐挫低了人们的积极性。类似于苏联农业集体化后的产量下降。耕种公地的最终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在团体中懈怠下来。 | * 挫低劳动积极性: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没有直接反馈的集体化生产逐渐挫低了人们的积极性。类似于苏联农业集体化后的产量下降。耕种公地的最终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在团体中懈怠下来。 |
2023年11月8日 (三) 17:13的版本
人民公社在社会主义国家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一种“政社合一”组织,分为「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为著名。人民公社為「三面红旗」之一,1958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肯定下,人民公社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迅速推广。 人民公社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基层政权,其核心是生产队,普遍存在的时期为1958年至1984年。其中,农村人民公社属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徵,即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维基百科人民公社)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自留地被收回,私有物件小至锅、盆、桌、椅都要交公[16]。所有劳力都受控制,每人每月要工作28天,妇女也有工作,儿童都送去日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农民一度在大食堂吃饭,企图建立按需要免费供应食物和必须品的制度。公社期望能唤起农民的主动精神,建立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社会。
历史影响
- 农民工作过度:人民公社使农民在初期都工作过度,筋疲力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即按需计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 挫低劳动积极性: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没有直接反馈的集体化生产逐渐挫低了人们的积极性。类似于苏联农业集体化后的产量下降。耕种公地的最终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在团体中懈怠下来。
- 导致食品短缺:人民食堂需要将农民私有的粮食全部收缴,统一烹调之后再按需分配给所有公社社员。有人将之形象化地称为吃大锅饭。然而,由于大量浪费,公社食堂有限的粮食储备被迅速消耗完毕,导致了随后的食品短缺。
- 经济倒退:三年大饥荒时期;1960年后,经济倒退,工业停顿,交通运输瘫痪,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下降了1/3,普遍营养不良,出现了大量民众饿死。
- 实际的贫富差距不与产出相关,而是与权力中心的距离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