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南方小土豆”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9行: 第9行:
 
########################################################################################
 
########################################################################################
 
-->
 
-->
“南方小土豆”,网络热词,特指来北方玩雪身穿浅色的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再坐上行李箱脚都够不着地的南方宝宝。
+
2023年底,哈尔滨冰雪游的热度持续升温,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个有关哈尔滨旅游的词条上榜。据统计,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300多万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59亿元,这两个数字,都达到了历史峰值。
  
“南方小土豆”这个梗源于一段搞笑视频,视频中一个南方口音的男子手持一根小土豆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这就是南方的小土豆,特别好吃。随后一些南方游客以“南方小土豆”自称,之后,东北人为了表达待客的热情,也用“南方小土豆”来称呼前来旅游的客人。这个称呼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升级为“马铃薯公主”、“小金豆”等等称呼。 ([https://baike.baidu.com/item/南方小土豆/63895930 百度百科])
+
在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一个名为“南方小土豆”的称呼随之大火(后又衍生出“大冻梨”、“小砂糖橘”等)。它原本是一些南方游客(尤其女性)的自称,形容自己在北方寒冬旅行时头、身包裹严实,扮相可爱俏皮,且与当地人存在着一定的身高差异,究其本质是一种对于外表的自嘲。随后,这一称呼也开始被东北当地人沿用,成为了用于专指南方游客(多指女性)的昵称,带着些许幽默、热情与宠溺。
 +
 
 +
但在2023岁末、2024年初交界时,该词的火热同时引发了争议,有反对声音认为,这一称呼实则强化了群体偏见,并且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例如,有不少短视频中出现的“南方小土豆”都是女性,且大都带有“白瘦矮幼”的特点,还常被套上“可爱”、“串/排”、“温馨”、“很萌”等形容词,令该词与南方人的身体特征高度绑定,甚至被人刻意变成了女性的符号。
 +
 
 +
一个热门网络段子就如此写道——“有个南方女孩反驳说我一米七,管我叫小土豆 ?评论回:一袋土豆里总有几个大的。”有不少批评“南方小土豆”的网友都提到了此前的一个微博话题“#[[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它让人反感是因为将特定人群进行了“矮化/稚化”,将之置入了一种需要被额外照顾的[[弱势群体|弱势地位]],但在成人世界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而非把他人或自己降格为物品。
 +
 
 +
此外,任何针对身体特征的绰号都是[[地域歧视|歧视性]]的,无论它是否带有恶意,这应该是一种公民相互尊重的集体意识。在过去数年,中国媒体及网民还有把任何事情萌宠化、幼稚化、游戏化的倾向,例如将[[新冠疫情]]称为“阿冠”,将火神山医院吊车称为“送高宗”,将河南灾区灾民称为“胡辣汤”,将中国解放军称为“阿中哥哥”,将防疫工作者称为“大白”,将疫情感染与康复称作“阳康”,这种儿童化的叙事最终导致了“成年的消逝”,人们似乎忘却了这些称呼本是关乎政治参与/社会议题,而只记得大大小小的各种无害烂梗。当这些烂梗被频繁使用的时候,人们原本应有的[[独立思考]]其实已经被悄悄剥夺了。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2024年1月8日 (一) 21:24的版本

2023年底,哈尔滨冰雪游的热度持续升温,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个有关哈尔滨旅游的词条上榜。据统计,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300多万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59亿元,这两个数字,都达到了历史峰值。

在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一个名为“南方小土豆”的称呼随之大火(后又衍生出“大冻梨”、“小砂糖橘”等)。它原本是一些南方游客(尤其女性)的自称,形容自己在北方寒冬旅行时头、身包裹严实,扮相可爱俏皮,且与当地人存在着一定的身高差异,究其本质是一种对于外表的自嘲。随后,这一称呼也开始被东北当地人沿用,成为了用于专指南方游客(多指女性)的昵称,带着些许幽默、热情与宠溺。

但在2023岁末、2024年初交界时,该词的火热同时引发了争议,有反对声音认为,这一称呼实则强化了群体偏见,并且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例如,有不少短视频中出现的“南方小土豆”都是女性,且大都带有“白瘦矮幼”的特点,还常被套上“可爱”、“串/排”、“温馨”、“很萌”等形容词,令该词与南方人的身体特征高度绑定,甚至被人刻意变成了女性的符号。

一个热门网络段子就如此写道——“有个南方女孩反驳说我一米七,管我叫小土豆 ?评论回:一袋土豆里总有几个大的。”有不少批评“南方小土豆”的网友都提到了此前的一个微博话题“#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它让人反感是因为将特定人群进行了“矮化/稚化”,将之置入了一种需要被额外照顾的弱势地位,但在成人世界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而非把他人或自己降格为物品。

此外,任何针对身体特征的绰号都是歧视性的,无论它是否带有恶意,这应该是一种公民相互尊重的集体意识。在过去数年,中国媒体及网民还有把任何事情萌宠化、幼稚化、游戏化的倾向,例如将新冠疫情称为“阿冠”,将火神山医院吊车称为“送高宗”,将河南灾区灾民称为“胡辣汤”,将中国解放军称为“阿中哥哥”,将防疫工作者称为“大白”,将疫情感染与康复称作“阳康”,这种儿童化的叙事最终导致了“成年的消逝”,人们似乎忘却了这些称呼本是关乎政治参与/社会议题,而只记得大大小小的各种无害烂梗。当这些烂梗被频繁使用的时候,人们原本应有的独立思考其实已经被悄悄剥夺了。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