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青: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探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第25行: | 第25行: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意识形态及其舆情治理的步伐, “ 网上舆情日渐清朗、 网 络治理成绩斐然冶于, 但是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 因此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依旧严峻。 | 党的十八大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意识形态及其舆情治理的步伐, “ 网上舆情日渐清朗、 网 络治理成绩斐然冶于, 但是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 因此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依旧严峻。 | ||
+ | |||
+ | '''1. 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与社会诉求机制的相对短缺''' | ||
+ | |||
+ | 网络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 当前网络舆情问题多发, 其根源并不完全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 管体系的漏洞, 没有协调好现实利益冲突、 民众利益的合法表达路径不畅, 是网络负面舆情多发的深层原因。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诸多社会问题显现, 如收入差距加大, 就业压力增大, 教育、 医疗等无法满足需要, 加之一些行政监督与法律保障未能及时跟进, 导致民 众生存压力增大、 各种非理性情绪滋生。 如果常规性的民意表达渠道受阻, 民意诉求自然被 “挤 压冶 到言论自由度较大、 人身威胁风险较小的网络空间中。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能够高度重视 网络平台的建设, 使民意能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并得到有效反馈, 将大大促进社会矛盾的纾解, 但 是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网络平台建设重视不够, 忽视对舆情的管理, 出现了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慢、 弄虚作假、 信息不公开以及 “舆情回应不到位、 回应效果不理想冶盂、 网上办事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 的存在, 使得社会不良情绪累积, 很多政府网站、 政务微平台反而成为负面舆情的策源地、 吐槽所。 民众在网络上非理性情绪的集聚, 使得很多日常社会生活问题发酵为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给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 ||
+ | |||
+ | '''2.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操纵''' | ||
+ | |||
+ |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操纵, 是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外在动因。 当前, 西方国家在网络技 | ||
+ | 术、 管理、 信息发布等领域仍拥有绝对的优势。 从光纤到芯片、 从路由器到操作系统, 互联网产业 链上每个关键环节, 基本上都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司主宰。 国际网络中有80%以上的网 上信息和 95% 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 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0 万个网站中, 用英文传输信息 的约占55%, 而用中文的仅占2郾2%淤。 正是由于掌握了网络技术垄断权、 网络管理控制权、 网络信 息发布权, 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斗争方面具有极强的话语主导权, 表现出强势的单向度输出。 他们在网络上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宣传其价值观念、 政治制度、 生活方式, 对我国网民尤其是 青少年网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渗透, 以达到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 目的。 他们积极入股我国主要网络媒体, 大量雇佣 “网络水军冶, 炒作我国境内 “拆迁冶 “维权冶 “暴力执法冶 等热点事件与敏感话题, 编造网络政治谣言, 掀起意识形态舆论战, 试图通过操纵网 络舆论, 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 事实上, 一些恶性事件背后都有国内外敌对势力操纵舆论的影子, 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平台, 蓄意挑起与利用极端民族情绪, 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制造混乱于, 以激化社 会矛盾, 破坏我国安定团结局面。 | ||
+ | |||
+ | 西方国家还积极培植目标国的所谓 “精英人士冶 作为其代理人, 通过发挥其 “网络意见领袖冶 的作用, 掩盖自身直接插手目标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目的。 一些具有很深海外背景的意见领袖, 或戏 谑英雄人物、 颠覆解构历史文化问题, 以达到混淆视听、 消解社会共识的目的; 或将公共事件贴上 政治意识形态标签进行 “政治化冶 处理, 以提高舆论扩散的广度、 强度; 有的甚至直接攻击现行体 制、 制度, 叫嚣 “每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冶, 妄图让 “颜色革命冶 在中国上演。 这些意见领袖因为 满足了部分民众 “求新求异冶 的社会心理需求, 其言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对网民的主流 意识形态认同造成较大影响。 | ||
+ | |||
+ | '''3. 一些网络媒体及网络水军的助推''' | ||
+ | |||
+ | 部分网络媒体、 网络水军的助推, 是舆情事件激化的主要原因。 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传统 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网络媒体能够真正发挥网络环境守望者的功能, 将能够有效促进负面舆 情的消解, 但当前一些网络媒体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首先是因为部分互联网企业自身背景复杂。 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大份额股份由境外资本控制, 这使得境外资本完全有能力通过资本、 技术和管 理优势, 对我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原生文化进行侵蚀、 腐化, 选拔重用那些亲西方的媒体人, 刻意营 造出一种 “东方不如西方、 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冶 的舆论氛围。 同时, 随着媒体间竞争加剧, 部分 网络媒体为抢时效, 追求 “眼球效益冶、 经济效益, 或随意篡改标题误导网民, 引发意识形态论争, 或 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 大肆炒作具有 “星、 腥、 性冶 等因素的事件, 挤占了正面舆论宣传的 空间。 此外, 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 “匆忙发声冶, 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 发上网, 甚至不惜背离事实真相报道假新闻误导民众, 也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解读提供了滋长空间。 网络媒体的上述做法, 不仅伤害了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也破坏了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
2024年1月17日 (三) 18:35的版本
内容提要: 当前, 我国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形势严峻, 这与现实社会矛盾的复杂化、 国内外敌 对势力的操纵、 一些网络媒体及水军的助推、 部分网民的偏激行为等因素密不可分, 但主要原因是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能力还存在不足。 因此, 必须从加强现实矛盾化解、 抢占意识形态网络主阵 地、 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构建协同治理模式以及完善舆情治理法律、 技术、 人才保障等方面推进意 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障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新时代摇 意识形态摇 网络舆情
作者简介: 余晓青 (1978- ), 福建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讲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 国家安全面临新情 况冶, 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冶,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冶淤。 在 新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成为大国博弈新的战略制高点。这就要求党和 政府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完善舆情治理体系, 以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 的新挑战, 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一、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1.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 网络意识形态舆情是网络空间内公众对于政治问 题的倾向性态度于; 还有学者认为,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是网民基于现实社会经济形态及由其决定的 政治制度的系统看法和见解盂。 这些概念虽然概括出了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与政治问题密切相关这一 核心要点,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还不明确。 笔者认为,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 公众对 我国指导思想、 政治制度、 法律、 道德规范等以及与这些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事件、 国家安全事务 等所持有的态度、 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 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 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主体, 借助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的各种资源, 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进行适当监测、 干预和引导, 以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促进舆情良性发展, 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
2. 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的意义
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需求。 当前, 网络以其独有的特质, 拓展着意识形态作用的空间与形式, 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提供 了新的机遇, 但是这个具备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也存在着散播错误思想的危害。 国内 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大肆倾销西方价值观念, 歪曲中国历史, 质疑诋毁执政党, 引发一 起起舆情危机; 西方 “宪政民主冶、 历史虚无主义、 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也伺机抬头, 竭力抢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淤, 这些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威胁, 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是完善网络社会治理、 实现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冶 的总目标,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 的拓展与延伸, 实现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冶 的题中 之义。 意识形态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 其治理的效果对网络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定向、 凝聚 和评判的作用。 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是党和 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 是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指标。 因此, 在意识形 态领域, 以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为切入点, 探寻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不仅有助于推 进意识形态建设, 更有助于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方式, 实现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当前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严峻态势及其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意识形态及其舆情治理的步伐, “ 网上舆情日渐清朗、 网 络治理成绩斐然冶于, 但是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 因此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依旧严峻。
1. 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与社会诉求机制的相对短缺
网络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 当前网络舆情问题多发, 其根源并不完全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 管体系的漏洞, 没有协调好现实利益冲突、 民众利益的合法表达路径不畅, 是网络负面舆情多发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诸多社会问题显现, 如收入差距加大, 就业压力增大, 教育、 医疗等无法满足需要, 加之一些行政监督与法律保障未能及时跟进, 导致民 众生存压力增大、 各种非理性情绪滋生。 如果常规性的民意表达渠道受阻, 民意诉求自然被 “挤 压冶 到言论自由度较大、 人身威胁风险较小的网络空间中。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能够高度重视 网络平台的建设, 使民意能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并得到有效反馈, 将大大促进社会矛盾的纾解, 但 是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网络平台建设重视不够, 忽视对舆情的管理, 出现了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慢、 弄虚作假、 信息不公开以及 “舆情回应不到位、 回应效果不理想冶盂、 网上办事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 的存在, 使得社会不良情绪累积, 很多政府网站、 政务微平台反而成为负面舆情的策源地、 吐槽所。 民众在网络上非理性情绪的集聚, 使得很多日常社会生活问题发酵为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给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2.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操纵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操纵, 是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外在动因。 当前, 西方国家在网络技 术、 管理、 信息发布等领域仍拥有绝对的优势。 从光纤到芯片、 从路由器到操作系统, 互联网产业 链上每个关键环节, 基本上都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司主宰。 国际网络中有80%以上的网 上信息和 95% 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 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0 万个网站中, 用英文传输信息 的约占55%, 而用中文的仅占2郾2%淤。 正是由于掌握了网络技术垄断权、 网络管理控制权、 网络信 息发布权, 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斗争方面具有极强的话语主导权, 表现出强势的单向度输出。 他们在网络上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宣传其价值观念、 政治制度、 生活方式, 对我国网民尤其是 青少年网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渗透, 以达到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 目的。 他们积极入股我国主要网络媒体, 大量雇佣 “网络水军冶, 炒作我国境内 “拆迁冶 “维权冶 “暴力执法冶 等热点事件与敏感话题, 编造网络政治谣言, 掀起意识形态舆论战, 试图通过操纵网 络舆论, 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 事实上, 一些恶性事件背后都有国内外敌对势力操纵舆论的影子, 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平台, 蓄意挑起与利用极端民族情绪, 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制造混乱于, 以激化社 会矛盾, 破坏我国安定团结局面。
西方国家还积极培植目标国的所谓 “精英人士冶 作为其代理人, 通过发挥其 “网络意见领袖冶 的作用, 掩盖自身直接插手目标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目的。 一些具有很深海外背景的意见领袖, 或戏 谑英雄人物、 颠覆解构历史文化问题, 以达到混淆视听、 消解社会共识的目的; 或将公共事件贴上 政治意识形态标签进行 “政治化冶 处理, 以提高舆论扩散的广度、 强度; 有的甚至直接攻击现行体 制、 制度, 叫嚣 “每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冶, 妄图让 “颜色革命冶 在中国上演。 这些意见领袖因为 满足了部分民众 “求新求异冶 的社会心理需求, 其言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对网民的主流 意识形态认同造成较大影响。
3. 一些网络媒体及网络水军的助推
部分网络媒体、 网络水军的助推, 是舆情事件激化的主要原因。 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传统 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网络媒体能够真正发挥网络环境守望者的功能, 将能够有效促进负面舆 情的消解, 但当前一些网络媒体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首先是因为部分互联网企业自身背景复杂。 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大份额股份由境外资本控制, 这使得境外资本完全有能力通过资本、 技术和管 理优势, 对我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原生文化进行侵蚀、 腐化, 选拔重用那些亲西方的媒体人, 刻意营 造出一种 “东方不如西方、 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冶 的舆论氛围。 同时, 随着媒体间竞争加剧, 部分 网络媒体为抢时效, 追求 “眼球效益冶、 经济效益, 或随意篡改标题误导网民, 引发意识形态论争, 或 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 大肆炒作具有 “星、 腥、 性冶 等因素的事件, 挤占了正面舆论宣传的 空间。 此外, 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 “匆忙发声冶, 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 发上网, 甚至不惜背离事实真相报道假新闻误导民众, 也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解读提供了滋长空间。 网络媒体的上述做法, 不仅伤害了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也破坏了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