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第27行: | 第27行: | ||
(4) | (4) | ||
− | + | “同意”很多时候也是被制造的“假象”。被压迫者只是阴奉阳违而已。他们从未放弃抵抗,尽管[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0/09/%E9%83%AD%E4%BA%8E%E5%8D%8E%EF%BC%9A%E2%80%9C%E8%8D%89%E6%B3%A5%E9%A9%AC%E2%80%9D%EF%BC%8D-%E4%BA%92%E8%81%94%E7%BD%91%E6%97%B6%E4%BB%A3%E7%9A%84%E2%80%9C%E5%BC%B1%E8%80%85%E7%9A%84%E6%AD%A6%E5%99%A8/ 弱者的武器],曾经是隐晦的,间接的抵抗。 | |
互联网起到了“从隐到显”的作用。 | 互联网起到了“从隐到显”的作用。 |
2015年9月19日 (六) 18:27的版本
(1)
“同意”:葛兰西指的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其中包含对于政治社会秩序或该秩序的特定关键部分的接受,而这种接受不必然是明显可见的。
“同意”是认知的和行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选择的结构,人们在其中思考,评估和行动。只有他们选择了特定的行动路线,并在执行中遵循这些选择的时候,他们才是在表示同意。
意识形态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的行为,那么它必须表达人们的利益和渴望。少数人或许会被误导,但是误解却不会永存于大多数人身上。
(2)
“自主”和“尊严”是人性的一部分。被支配者也是有“主体行动性”的。
所谓“被压迫者的同意”事实上事被压迫,被支配者为适应无法改变的现实时所做的心理调整。
同意的一种极端,来源自深刻的义务感,源自对主流价值的定义的完整内化。如毛时代的中国。
更多的时刻,“同意”其实是一种妥协, “同意”是有物质基础的。被压迫者的同意必须建立在某种交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邓时代至今的中国。
(3)
中国在1989年六四镇压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新条件”是:共产党放开经济自由的层面,并且以一个专制体制的管理运行加入全球化的经济开放过程,以“民族崛起”的方式强化国家认同,权力促进经济发展,交换的条件是不开放政治领域的权力分配,不允许挑战中共的一党专制。
党国宣传机器制造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种混杂,一种“党国认同”“民族主义”的带有欺骗的自豪感非常局部的的内化,加上来自一种“认命”感:认为现状尽管极为不公,却是唯一可行的。
当经济发展顺利,人们的普遍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由国家认同带来的集体自豪感也得以提升,因此“同意”了专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这个“同意”在经济发展低迷的时候是会(至少是部分)瓦解的,并不是在人们脑子里真的根深蒂固的。
(4)
“同意”很多时候也是被制造的“假象”。被压迫者只是阴奉阳违而已。他们从未放弃抵抗,尽管弱者的武器,曾经是隐晦的,间接的抵抗。
互联网起到了“从隐到显”的作用。
相关:霸权
回到:网络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