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巴以冲突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Qi Yi讨论 | 贡献2023年11月30日 (四) 23:2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巴以冲突是巴勒斯坦人民和以色列之间的长期冲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停火、和谈和冲突,各方之间的分歧涉及领土争端、政治权利、民族认同和宗教问题。

以下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历史和时间线,重点突出了一些关键事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 1897年:锡安主义运动开始,它旨在创建一个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者将巴勒斯坦看作一个潜在的犹太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1917年:巴尔福(Balfour)宣言,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发表声明,表示英国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

英国托管期(1920-1948)

  • 1920年:英国成为巴勒斯坦的托管国。
  •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决议181,建议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以解决争端。
  •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随后爆发第一次巴以战争。战争导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离失所。

1950年代到1960年代

  •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色列、法国和英国发动军事行动。
  • 1967年:第三次巴以战争,以色列夺取了巴勒斯坦、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等领土。这次战争导致了新的领土争端。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 1973年:第四次巴以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进攻。
  • 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以色列撤回西奈半岛。
  • 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标志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决争端的和平进程开始。
  • 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遭刺杀。

2000年代

  • 2000年:第二次巴以暴乱(第二次“安乐死”),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以色列军队之间的暴力冲突。
  • 2005年:以色列从加沙地带单方面撤军。
  • 2006年:哈马斯在加沙选举中获胜。

2010年代

  • 2014年:加沙冲突,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激烈冲突。
  • 2020年:巴以冲突爆发,导致以色列和加沙地带的冲突升级。
  • 2023年:哈马斯向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突袭,以残酷的方式杀害了一千四百名以色列公民,以色列宣布向哈马斯开战,新一轮巴以暴力冲突开始。

2023年巴以冲突

中国数字时代收集了网友对2023年以来巴以冲突的评论[1]

  • 维舟:双方的激进派都明白,一个敌人的存在,对己方是有利的。哈马斯不至于天真到以为凭自己就能摧毁以色列,而对以色列来说,不时敲打一下哈马斯,也有助于这个陷入“多元停滞”的国家恢复团结,为社会上的一切共同焦虑和恐惧提供了焦点,也赋予了人们一个共同目标:先击败敌人再说。想想就知道,这种紧急事态当然可以方便干很多事。(选自《巴以冲突的死结》[2]
  • 阜成门六号院我们:支持以色列人捍卫自己的民主制度,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以色列那种违背文明原则对待巴勒斯坦人的那些行为,就不能站在它的一边。我们不要忽视了很多“文明”是有严格物理和人群界限的,如果故意忽略它对别人不文明一面,一味地喊“站在文明一边”就成了助纣为虐,就成了愚蠢。恐怖主义是必须要消灭的东西,任何人美化恐怖主义行为和组织都是丧尽天良,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思恐怖主义因何而诞生。(选自《我毫不同情哈马斯,但也不接受无底线美化以色列》[3]
  • 秦轩:我的立场是,反对族群对立,关注创伤,反对霸凌和仇恨。应该处理创伤,避免更大的创伤,修复创伤。一切通过仇恨袭击获得愉悦快感的都是坏蛋。战争是不得已的,战争会带来创伤,创伤会刺激人反过来报复……我们要斥责的对象,不是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而是那些为了泄愤而肆意屠杀的行为。以色列有屠杀,但以色列是有人站出来反思批评的。以色列在军事打击上也会把减少对平民的屠杀作为一项追求标准。包括提前打电话,精准打击等等。你说虚伪也好,矫情也好,反正实际效果,是减少平民伤亡。(选自《巴以冲突纵横谈》[4]
  • 老牌恶棍:哈马斯的恐怖袭击无疑是这一切最直接的导火索,他们既不关心巴勒斯坦,也不关心巴勒斯坦人,哪怕其理念再高尚也依旧是恐怖组织,除了输出邪恶与仇恨,对人类文明起不到任何一点正向作用。但恐怖组织的滋生却又深深依赖于仇恨的民族氛围,在巴以跨越两个世纪的残酷斗争中,这种仇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近乎无解的程度。实事求是的说,巴勒斯坦人有他们仇恨的理由,也应该得到人们的同情,但就像有人说的,“如果无法分清支持哈马斯恐怖组织与支持巴勒斯坦人权之间的差别,恐怕只能在仇恨中一直纠缠下去,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选自《巴以冲突:仇恨的怒火,平民的灾难》[5]
  • 押沙龙yashl:人类有过很多分歧,未来还会有更多分歧,这些分歧往往会造成灾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分歧,我们就觉得这是“大是大非”,在“大是大非”面前,所有同情都是妇人之仁,都是迂腐,都是圣母婊,那么我们就会变成野兽。很多人把小说家为了情节需要杜撰的一句话奉为圭臬,什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是邪恶的愚蠢。我们是无拳无勇的草民,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人性,那么我们多半根本没有机会活下来,更不会有闲情逸致去读这段格言了。我再重复一遍,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所有是非的基础。离开这个谈是非,就没有是非。没有办法的时候,当然只能以暴制暴,但决不能对“暴”本身产生欣喜的快意——尤其是当这个“暴”施于无自保能力的弱者时。(选自《不管你有什么立场,也得先有起码的人性》[6]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维基百科:巴以冲突

以巴衝突是自1948年持续至今的衝突,與阿以衝突及中東戰爭密切相關。自約两千年前犹太人被羅馬帝國逐出故土后,许多流亡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從鄂圖曼帝國手上奪得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巴勒斯坦托管地。英国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中承诺在阿拉伯人口佔90%的巴勒斯坦地区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这导致該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加剧,后演变成公开的民族冲突。

1990年代的《奥斯陆协议》促成了两国方案,这份协议大致划定了耶路撒冷的地位、以色列定居点、边界、安全、水权、巴勒斯坦人的自由行动权和回国权。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雙方皆有主張對方並非真正的民族,故無權建國的論述;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此外有三国方案,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分属约旦和埃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