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何晓清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Xinchen讨论 | 贡献2024年6月6日 (四) 16:32的版本 →‎中国数字空间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何晓清在哈佛大学开设六四课程引起关注。

何曉清(英語:Rowena He Xiaoqing,1972年—)出生在中國廣州,是加拿大籍的历史学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开设六四天安门历史与记忆研讨课的华裔学者。何晓清研究與教授近、當代中國歷史,包括八九民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等議題,哈佛商業評論現任主編、時代雜誌前任副編輯Ignatius形容她為「美国最有勇氣的学者之一」。(维基百科:何晓清)

1989年时,何晓清17岁,以中学生身份参加了省港大游行。1998年,她移居加拿大并在多伦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专门从事包括“六四”在内的历史研究。2019年,她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然而,她在见证了香港“反送中”运动和香港人背叛停止一切纪念“六四”的活动后,2022年底她的签证突然被港府拒绝,因此遭到校方即时解雇。

在六四35周年纪念前夕,美国之音专门采访了何晓清教授。她称,从天安门到中大校园,两度失去“民主女神”。

“我生命里两次经历这种失去,89年我虽然不在天安门广场,可是我在广州能看到香港的电视,那个六四民主女神像是代表我们一代人向往的、美国的自由的象征。当时的我们觉得,我们中国人也能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民主女神。”


“到了2019年,我第一天进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看到香港的民主女神,就好像她是你的一个老朋友,第一次看到她就是那种那么亲近的感觉,每年六四我都会到民女那里去纪念,每天也都会看到她矗立在校园,一直到2021年的Christmas Eve(圣诞夜)她被拆除……我从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到长大成人当了老师,两次经历‘民女’在我的眼前消失,我觉得这种无助是非常的强烈的,觉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去争取,但最后却又一次次的失去……”

王超华教授类似,何晓清教授也反驳了“六四”镇压是为了“所谓的经济发展”这种说法。

“如果你告诉大家说,我89年镇压六四是为了你们好,我如果没有镇压的话,中国哪里有那么好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哪里有那么的富强?所以这个镇压死一些人,换得(中共)政权稳定,换来这些经济发展,用这种论述来‘辩证历史的道德意义’(debating the moral meaning of history),在这样的表述底下你可以看到,那你的意思就是说:人的生命、尊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因为钱、权然后来牺牲掉?”

而对于“六四”以及“纪念六四”的意义,她表示守住记忆、传承历史就是最大的反抗

“我们没有权力,但是我们有对历史的记忆,而记忆和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反抗。因为有一些东西是坦克、机枪、监狱都不能够夺走的,那就是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相的追求。中国知识份子一代又一代的流亡、出走,但不论是六四一代、香港一代、还是白纸这一代的年轻人,只要能守住我们的记忆和历史,就是反抗的最大武器。”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