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公墓,可这里没有陵园,没有墓碑,没有鲜花,没有上坟者,只有一座座被掘开的荒冢,散落在草木之间。

很多昆明人都不知道,在大石坝村背后的长春山(又称石塘山)上,有一座昆明飞虎队公墓。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500名飞虎队英烈安息的地方,如今却是棺材横陈、遗骸裸露。一些不知情的人甚至把这里当成了野营场所,垃圾遍地。

遥想当年,500多名刚从航校毕业的中国青年,为了抗击日寇驾机出击,血洒云南蓝天。如今目睹英烈墓地的这般景象,令人唏嘘。

鲜为人知的墓地

“尸骨曝野,棺材横陈”,经一条长微博披露,几近被人遗忘的昆明飞虎公墓突然以这种方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8月11日,微博上出现了一条名为“飞虎队70年,无法长眠”的长微博,内容让无数网友揪紧了心。微博的大致内容是:坐落在昆明一座无名小山上的昆明飞虎公墓,因长期无人管理,导致下葬的英烈们尸骨曝野,棺材横陈……

都市时报记者几经询问打听,但是,即便找了不少“老昆明”,对飞虎公墓的位置也是一无所知。最终,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俊坤。听说要关注飞虎队公墓,电话那头的朱俊坤十分热情,除了介绍了不少情况之外,他还不停地忙着帮我们张罗如何上山。“极少有人知道地方。叫个人带你们去吧,否则你们绝对找不到的。”末了,朱俊坤还特别嘱咐,雨天路滑,注意安全。

吴新华,飞虎队研究会工作人员,被安排带我们上山的人。一见面,寒暄几句,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昆明飞虎公墓。“杂草丛生,树木都快成林了。还有很多尸骨都在野外,很多棺材都被撬了。”一路上,吴新华的语气中充满愤怒和无奈,间或带着叹息。

很快,采访车来到了经开区大石坝村。汽车穿过大石坝村的一段长坡路上的两所民房之间,驶上了一段坑洼不平的陡峭山路。经过长约1公里的剧烈起伏颠簸之后,眼前是一座名为“长春山”的山头。

山头上是一片宽广的开阔地。在这里,除了长高的树木稍有视线遮挡外,很容易便能看到昆明市区的高楼大厦,和马路上来来回回的车辆。

空地的一处,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2010年立的“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纪念碑”,一块则是“昆明飞虎公墓”,立于2008年。碑文上如是介绍:

“昆明飞虎公墓位于昆明东郊石塘山,始建于1938年,原称昆明空军公墓,后因国人誉为中美空军为歼击日寇之空中飞虎,公墓亦随之称飞虎公墓。原址小麻苴。1954年迁至石塘山,2007年4月5日,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重新发现……”

荒冢中的乱象

墓地被掘开,棺木被破坏,遗骸散落地上,周围遍布荒草与游人抛下的垃圾。

环顾四周,如果不是这两块石碑,很难让人把此地与公墓联想起来,因为石碑后面杂草丛生,高矮相间的灌木几乎不能容人通行。走到石碑后约10多米的地方,就能发现有人活动过的踪迹——各种吃剩下的食物、食品塑料包装袋、十多个啤酒瓶,以及各种饭盒。“一定有人来这里露营或野炊过。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墓地。”吴新华指着眼前的一片狼藉说道。

在这里游玩过的人若是活动范围再宽十多二十米,可能就会发现埋葬在这里的飞虎英烈们。就在这些垃圾不远处,一个个墓穴映入眼帘。

“明显有盗墓者来过这里。你看,很多墓穴都被掏空了,棺材板丢在一边。”在吴新华所指方向,地上横七竖八地扔着一些棺材板。走近仔细观察,当年下葬用的棺材是用上好的柏木做的。

继续顺着树林往下走,墓地的轮廓显得更清晰了。在这里,每个墓穴依次排开,彼此间隔约为1米,每个墓穴并没有单独立碑。令人扼腕不已的是,一些墓穴的棺材要么全部被撬起丢在一边,或棺材盖已被破坏。在棺材已经被撬起的墓穴里,以及周边的空地上,零星散落着一些颜色黯淡的白骨。

吴新华介绍,2008年,这里曾遭过一次山火。当时杂草和树木几乎被烧尽,暴露在外的墓穴和遗骸更多。“现在树长高了,草也起来了,不少白骨也见不到了。”

都市时报记者在山上四处查看时,遇到了两个年轻人。一问,他们都是嵩明县的来昆务工者,上山是专门来捡菌子的。当得知这个小山头是埋葬数百名飞虎队阵亡将士的地方时,其中一名男子脸色一变,几分钟后,已不见二人踪影。

英烈墓碑深埋水库底

经过历次运动,飞虎公墓不仅迁离原址,且屡遭毁坏。仅存的12块破碎墓碑和两个石墩,就是英烈们的全部遗物。

事实上,石塘山并不是昆明飞虎公墓的最初所在地,它是1953年搬迁过来的。志愿者武思琪2007年第一次找到石塘山时,附近村子里90多岁的老人告诉武思琪,公墓原来是在小麻苴村的山上,他们经常过去玩,“环境好得很,有祠堂,供着牌位,大门上有蒋中正写的‘忠烈祠’几个字。”

“那是什么时候?”

“小时候。”

“然后呢?”

“然后搬走了啊!”

公墓是一点一点消失的。1953年土地规划,拆公墓建仓库。祠堂倒是一下子就拆了,可墓地费劲。棺材用的是上等柏木,墓碑是青石板,一块超过100公斤,一头牛只能拉一个人的坟,附近一个村子的牛全体出动,才把坟迁去了荒山上。

过了5年,“大跃进”来了,生产队要修水库,石料不够,就有人想起来,不是还有几百块青石板吗?正好拿来垫水库。牛车又一次出动。墓碑没了。

到了“文革”,飞虎队队员的家属不敢去上坟祭奠,山上就没人再去了。但盗墓贼频频光顾,又遭山火,几次三番,当年叱咤蓝天的飞行英雄的墓抗不住折腾,终于“荒冢一堆草没了”。

12块破碎墓碑,还有两个石墩子,这就是500位阵亡英烈的全部遗物。

2008年,云南飞虎队研究会会长孙官生跑到水库工地,把仅剩的这些遗物翻了出来。每块墓碑长度约为1.2米,宽为0.6米,厚度约15厘米,为方正的大青石条。墓碑的上方刻有国民党空军徽章;中间题写“某某烈士之墓”;左侧下方为设立机构“空军军官学校”(昆明航校)或“空军第五陆军司令部”;右侧为埋葬时间,最早的一块为“民国二十七年十月”(1938年10月);最晚的为“民国卅五年三月”(1946年3月)。很多墓碑都不完整,有几块中间还被掏出了碗口粗的大洞。

觉得荒山白骨的景象实在太过冷清凄惨,云南飞虎队研究会于2008年在山头上立了块碑,上书“昆明飞虎公墓”,总算让公墓有了一个标志。

艰难的“寻墓记”

在朋友提供的线索和城郊小庙看守者的指引下,飞虎公墓于2007年重见天日。

为什么在2007年以前,人们没有发现位于长春山的“飞虎队”公墓?又是谁率先发现墓地的?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飞虎队研究会会长孙官生。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滇西战场和飞虎队的历史被人们重新重视并挖掘,从那时开始,孙官生就着迷于研究飞虎队的历史。一直以来,飞虎队是否有专门的墓地,牺牲的烈士的遗骨都埋葬在哪里,这一直都是他试图解开的谜团。

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转机出现在2007年4月初。当时,孙官生和朋友们在金殿水库边聚会喝茶。闲聊中,谈起苦苦寻找仍未找到的飞虎队队员公墓,在座的云南音乐专家吴学源为孙官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昆明陆军学院背后有一座小庙,前些年,我常和朋友去庙里品茶聊天,曾听庙里的人说,庙后面有很多坟茔,是当年美军牺牲的军人墓地。但现场我并没有去过。”

吴学源所说的那个庙叫龙树庵,位于官渡区阿拉彝族乡的小麻苴村,位于巫家坝机场的东北方,距离约4公里。小麻苴村所在区域也叫“八公里”,而同样位于八公里区域的牛街庄,在抗战时期曾驻扎着大量美军士兵。

2007年4月3日,孙官生和几个朋友前往小麻苴村实地考察。当时庙里已经没有和尚,由几位六七十岁的村民为寺庙服务。海清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寺里年纪最大的人,生于1938年。海清向孙官生证实,龙树庵背后的台地上确实曾有一个美军的军人墓地。但是1953年墓地搬迁了,搬迁的目的地,就是再往东约4公里的长春山。

2007年清明节,海清带着孙官生等人爬上了长春山,在山顶平缓的灌木丛中,找到了当年迁移过来的坟茔。长春山的相对高度有200多米,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城市风景,繁华近在咫尺。而当年规模宏大的公墓,已成为一片无碑的荒坟,湮没在荒草丛中。

就这样,飞虎队的公墓被重新发现了。

民政部门的“保护公墓计划”无疾而终

2010年,昆明经开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要保护飞虎公墓,但时隔3年,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公墓的状况更糟了。

2008年,飞虎公墓重被发现一年后,那12块破碎的墓碑又重新面世,舆论一片哗然。同年,有关政府部门宣布,“着手进行公墓保护”,“拟恢复为园林绿化式墓园”。

两年后,在媒体的追问下,昆明经开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已经着手对飞虎公墓进行保护工作,但由于公墓位于滇池周边的昆明市规划禁建区,民政局多次协调,希望解决规划审批和林地权属。至于此前计划建设陵园的要求,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对建设烈士陵园有非常严格的审批规定,而禁建区内是严禁建造永久性建筑的。目前,拟将飞虎公墓恢复为园林绿化式墓园。

该负责人当时曾表示,从2008年6月开始,飞虎公墓保护已经进入实质阶段,经开区民政局委托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研究整理相关资料,最新拟定的恢复设计方案(草案)也已于当年8月23日完成,等待报请相关部门审核。“另外,长春山飞虎公墓还设置了专职巡查人员,定期上山巡查,防止公墓遭到人为破坏,并随时监控公墓情况,如在雨季、恶劣天气出现损坏情况,都会及时报告。”上述负责人当时如是介绍。

然而,时隔3年,在目击者的眼前,山上一切如故,墓的状况甚至更糟糕了。

在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俊坤看来,相关部门要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

“清除杂草,适当砍掉一些树木,对墓穴进行清理修缮,让棺材各自归位。然后再修建围墙,把墓地保护起来。另外,聘请专人专门维护。”朱俊坤说,从2008年开始,他曾多次找过各级民政部门谈这个问题。“可能认识上还有问题,所以一直没办。”

吴新华则对这个公墓充满希望。一旦修缮完毕后,这里不仅将成为一个现实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可以打造成与外国人士进行民间交流的平台,“据说这里曾埋葬过来华援助抗战的美国军人、越南军人等。一旦修缮完毕,必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民间交流。”

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新闻链接

昆明市内的

“飞虎队”脚印

飞虎队总部大楼

位于昆明西站,1936年建成。现在是十四冶的办公大楼。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飞虎队)在昆明建立基地,该楼成为美军司令部总部。因当时“飞虎队”声名显赫,人们习惯将这里称为“飞虎队大楼”。

巫家坝机场

“飞虎队”主要基地之一,指挥部所在地(当时设在机场西北角),著名的“驼峰航线”的终点站。1941年陈纳德将军率队进驻后,与日军飞行队的首战便是在巫家坝上空进行的。此战共击落日机9架。

飞虎楼

原名“国庆大楼”,位于昆明市中心宝善街与祥云街交叉口,因飞虎队租用作为民用航空公司而得名,曾被陈纳德将军用作住所和办公。该楼始建于1941年,为欧式风格的五层洋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列为“昆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

呈贡机场

呈贡机场于1943年3月投入使用。此后为适应战争需要,又进行了两次扩建,成为“飞虎队”第308轰炸机大队第374中队的驻地。西迁云南的中央空军航空学校也将呈贡机场作为除巫家坝机场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训练基地。呈贡机场现被列为挂牌保护文物项目。

昆明飞虎队纪念馆

现位于昆明市博物馆,2012年12月开馆。内藏2000余件与“飞虎队”有关的文物,以及大量图片等珍贵史料。预计今年迁至尚义街60号(尚义街与北京路交叉口西北侧的一栋民国时期建筑)。

都市时报综合

2010年,昆明市经开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已着手对飞虎公墓进行保护工作。但今天,山上一切如故,墓的状况甚至更糟糕了。(记者 乔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