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客觀評價 不說假話是進步
【明報專訊】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罕有地對前總理溫家寶於2008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經濟發展計劃作出批評,指「4萬億投資」的負面效應使人心有餘悸,並引述專家稱,當中部分項目「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和產能過剩」。有北京學者指出,官方媒體對4萬億計劃敢說真話,也算是一種進步。
指政府干預過多 加劇產能過剩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新增投資不會「撒胡椒麵(粉)」〉為題的報道,引述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稱,下半年將有新一輪投資。報道強調,新一輪投資與4萬億不同,並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長徐洪才批評說,「當時4萬億投資是應急,有些項目沒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和風險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了投資效益不太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加劇了產能過剩。」
徐洪才稱,新一輪投資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民間和市場。他指出,新的投資將集中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如中西部鐵路投資、城市基礎設施等,「以上投資是有重點的,有選擇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重工業。」
過去評價正面:助全球經濟復蘇
2008年金融海嘯後,總理溫家寶推出兩年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曾引來各種指摘,包括造成經濟上「國進民退」。但官方媒體此前對該計劃評價正面,溫家寶去年出席天津達沃斯論壇時指出,該措施「避免了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防止現代化進程的大波折,為全球經濟復蘇發揮重要角色」並反駁對該計劃的批評是「不顧事實的歪曲」。但新領導層接班後,就較少提及4萬億計劃。今年以來,內地發生「錢荒」時期,當局堅持不鬆銀根,就被傳媒指是避免重蹈4萬億的覆轍,劃清界線的意味明顯,但如此嚴厲的批判則較罕見。
報道有「清算前朝」之嫌
昨日《人民日報》的報道刊出後,華遠地產老總任志?指出,報道有「清算前朝」的嫌疑。北京大學經濟所常務副所長馮科對本報表示,報道對4萬億方案說的都是客觀評價存在的問題,「不說假話就是進步」。這種討論體現了官方更務實的態度,算不上是批判,「上一屆政府的成員中,也有本屆政府的領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黃衛平表示,新投資與4萬億並不矛盾,更是互補的關係,「前任把長板拉長,現任補短板,但不能說把長板拉長是錯誤的」。他說,在當時的經濟下滑壓力之下,4萬億的出台是必要的,但審批過程的確出了問題,不少原來被篩掉的項目又重新上馬。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