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Created page with "所谓“后现代式”,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这些“文化抵抗”事件重“快感”而轻“意义”,催生众多“流行语...")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Category: 网络理论”为“分类: 理论馆”)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对于此学说的持续时间有不同说法,其中有一说是指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1]。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 |
− | + | ||
+ |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桉。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 ||
+ | |||
+ |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煳,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 ||
+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
+ | |||
+ | 所谓“后现代式”,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这些“[[文化抵抗]]”事件重“快感”而轻“意义”,催生众多“[http://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Grass-Mud_Horse_Lexicon_(arranged_alphabetically) 流行语]”并成为流行文化重要来源,也常被商业势力收编与利用,在无数人的消费中消解了本来的严肃意涵;在形式上,它们总是机巧慧黠,熟练运用“[[拼贴]]”、“戏仿”(换言之,“[[恶搞]]”或“ | ||
+ | [[山寨]]”)等后现代美学技巧,抹煞“雅俗”界限,嘲笑与讽刺[[主流意识形态]],拒绝大谈“主义”的[[宏大叙事]],通过富于创意的符号操控,在细节处展现[[集体行动|群体力量]],激发民众[[政治认同|认同]]心理。 | ||
([http://wenku.baidu.com/view/ee487e7b767f5acfa1c7cd91.html?re=view 何威:“文化抵抗”与“抵抗文化”] ) | ([http://wenku.baidu.com/view/ee487e7b767f5acfa1c7cd91.html?re=view 何威:“文化抵抗”与“抵抗文化”] ) | ||
− | + | === 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5352.html 【图说天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七种错误思潮”的挑战]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7124.html 【404文库】后现代聊斋|伴君如伴睡]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CDT【{{PAGENAME}}】相关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后殖民/ 更多CDT【{{FULLPAGENAME}}】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 | </div> | ||
− | [[ | + | [[分类: 理论馆]] |
2023年8月7日 (一) 05:00的最新版本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对于此学说的持续时间有不同说法,其中有一说是指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1]。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桉。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煳,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所谓“后现代式”,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这些“文化抵抗”事件重“快感”而轻“意义”,催生众多“流行语”并成为流行文化重要来源,也常被商业势力收编与利用,在无数人的消费中消解了本来的严肃意涵;在形式上,它们总是机巧慧黠,熟练运用“拼贴”、“戏仿”(换言之,“恶搞”或“ 山寨”)等后现代美学技巧,抹煞“雅俗”界限,嘲笑与讽刺主流意识形态,拒绝大谈“主义”的宏大叙事,通过富于创意的符号操控,在细节处展现群体力量,激发民众认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