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林培瑞”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Text replacement - "<feed url=(.*)>" to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format=JSON
 
|format=JSON
 
|data=extract=extract}}
 
|data=extract=extract}}
 +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他担任美国科学院中国大陆办事处主任。6月5日凌晨,他把[[方励之]]夫妇带入美国大使馆。因此,林培瑞上了中国政府的“黑名单”。1996年以后,他被禁止进入中国。
  
<!--
+
2024年“六四”35周年纪念之际,林培瑞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ref>[https://www.dw.com/zh/%E4%B8%93%E8%AE%BF%E6%9E%97%E5%9F%B9%E7%91%9E%E5%85%AB%E4%B9%9D%E5%85%AD%E5%9B%9B%E5%92%8C%E5%90%91%E5%89%8D%E7%9C%8B/a-69245252 德国之声:专访林培瑞:八九六四和“向前看”]</ref>,他的看法显得乐观:
#############################################################################################
 
Part 2: Pulling feeds from CDT
 
Change XXXX in the URL parameter
 
#############################################################################################
 
-->
 
  
+
<blockquote>“5年来,我每次的六四都有一种共同的印象,就是回顾当时的灾难,同情那些被伤害的人等等。可是近几年来,有一种向前看的情绪。六四的学生示威,当年我没想到那么多人会出来上街,也没想到那么多普通北京公民会支持他们。这让我感觉到中国底层对共产党统治的反抗比我本来想象的还要深。因为日常生活里的价值观还在那儿。”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FULLPAGENAME}}/ 更多{{FULLPAGENAME}}文章]
 
  
<!--
+
“现在回顾35年来,我更觉得哪怕习近平那么想做个新的[[毛泽东]],磨灭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崇拜者]]——这是一种表层现象。我相信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价值观还没有多少变化”。</blockquote>
#############################################################################################
+
 
Part 3: Showing articles that linked to this page within CDT wiki
+
此外,他还比较了“六四”和[[白纸运动]]。“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出来抗议的”。“不同的是,白纸运动中的白纸上没有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而“六四”则是有明确的口号和标语。另一不同点在于,“白纸运动中站在前线的人,女性比六四时多。六四的时候,男女都有,但基本上带头的是男性。而在白纸运动中,大概50%以上的领导或起领导作用的人是女性。我觉得他们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大概间接地是从西方借来的,给了他们一种勇气和理论基础。”
{{FULLPAGENAME}} defaults to the title of this page, but you may need to change it manually.
+
 
#############################################################################################
+
而对于未来是否还会出现“六四”,他表示,“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涉及将来……我比较有把握的是,我觉得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价值观没有变化……这种从下往上的要求,无论如何,将来还会出现”。
-->
+
 
=== 相关链接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71953.html 美国之音|专访林培瑞:中共赖以治国的“恐惧文化”]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67548.html 德国之声 | 林培瑞:莫言不是一个顶尖的作家]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5055.html 南都周刊专访林培瑞之完整版]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更多 CDT【{{PAGENAME}}】相关文章]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div style="column-count:4;-moz-column-count:4;-webkit-column-count:4">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dpl: linksto = 美国 | count=15}}
 +
{{ #dpl: linksto = 中国 | count=15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div>
  
 
+
===参考资料===
<!--
+
<references/>
#############################################################################################
+
[[Category:人物馆]]
Part 4: Set the categories for this page
+
__NOTOC__
#############################################################################################
 
-->
 
[[Category:网络人物]]
 

2024年6月6日 (四) 16:49的最新版本

林培瑞(英語:Eugene Perry Link, Jr.,音譯小尤金·培瑞·林克;1944年—),生于纽约州,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博士,汉学家。林培瑞是普林斯顿大學东亚系荣休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维基百科:林培瑞)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他担任美国科学院中国大陆办事处主任。6月5日凌晨,他把方励之夫妇带入美国大使馆。因此,林培瑞上了中国政府的“黑名单”。1996年以后,他被禁止进入中国。

2024年“六四”35周年纪念之际,林培瑞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1],他的看法显得乐观:

“5年来,我每次的六四都有一种共同的印象,就是回顾当时的灾难,同情那些被伤害的人等等。可是近几年来,有一种向前看的情绪。六四的学生示威,当年我没想到那么多人会出来上街,也没想到那么多普通北京公民会支持他们。这让我感觉到中国底层对共产党统治的反抗比我本来想象的还要深。因为日常生活里的价值观还在那儿。”


“现在回顾35年来,我更觉得哪怕习近平那么想做个新的毛泽东,磨灭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习近平的崇拜者——这是一种表层现象。我相信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价值观还没有多少变化”。

此外,他还比较了“六四”和白纸运动。“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出来抗议的”。“不同的是,白纸运动中的白纸上没有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而“六四”则是有明确的口号和标语。另一不同点在于,“白纸运动中站在前线的人,女性比六四时多。六四的时候,男女都有,但基本上带头的是男性。而在白纸运动中,大概50%以上的领导或起领导作用的人是女性。我觉得他们的女性主义,大概间接地是从西方借来的,给了他们一种勇气和理论基础。”

而对于未来是否还会出现“六四”,他表示,“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涉及将来……我比较有把握的是,我觉得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价值观没有变化……这种从下往上的要求,无论如何,将来还会出现”。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