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厌童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11行: 第11行: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90后和00后从小独享家中资源,很难对另一个幼小的生命以及养育者产生同理心。作家河森堡曾发微博指出,厌童说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有今无明”的氛围,生养孩子需要超长线的投资,这与只在乎当下的心态是背离的。既然不打算生孩子,那么下一代怎样都无所谓了。在年轻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更幼小者带来的麻烦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90后和00后从小独享家中资源,很难对另一个幼小的生命以及养育者产生同理心。作家河森堡曾发微博指出,厌童说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有今无明”的氛围,生养孩子需要超长线的投资,这与只在乎当下的心态是背离的。既然不打算生孩子,那么下一代怎样都无所谓了。在年轻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更幼小者带来的麻烦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从“熊孩子”到“厌童症”的话语变迁也值得深究。“熊孩子”的说法甫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人们纷纷代入自己在高铁上或亲戚家时遇到的熊孩子事件。如果说对熊孩子的批评中暗含着对纵容孩子的家长的厌恶,以及对文明秩序的期待,那么“厌童”则更像是对儿童自身报以恶意,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成人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厌童”不是一个新说法,这个现象在2017年前后也曾引起讨论,如今再次被打捞出来,语境似乎又发生了变化。([https://m.huxiu.com/article/1807278.html 来源])
+
从“熊孩子”到“厌童症”的话语变迁也值得深究。“熊孩子”的说法甫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人们纷纷代入自己在高铁上或亲戚家时遇到的熊孩子事件。如果说对熊孩子的批评中暗含着对纵容孩子的家长的厌恶,以及对文明秩序的期待,那么“厌童”则更像是对儿童自身报以恶意,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成人主义]]”。
 +
 
 +
具体来讲,成人主义指的是成人对儿童的偏见及系统性歧视。其认为成人是理性、成熟的,而儿童则是一种次等的、需要改变的状态。对于儿童,所有的行为会以成人的行为作为规范。一旦儿童及其行为不符合成人制定的 “规范”,他们就会被批判为有问题的(中文语境中如 “不懂事”)。([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9503.html 来源])成人主义使得控制、恐惧以及不信任,成为大人与孩子关系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儿童的关系模式,构成了各种其他类型社会压迫的基础。这种关系,为滋生认为使用优势身份(如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的权力去压迫他人是理所应当的观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成人对儿童的统治中,权力和压迫的社会关系形态被正常化了。
 +
 
 +
值得注意的是,“厌童”不是一个新说法,这个现象在2017年前后也曾引起讨论,如今再次被打捞出来,语境似乎又发生了变化。([https://m.huxiu.com/article/1807278.html 来源])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第22行: 第26行: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8311.html 维舟的方舟|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8311.html 维舟的方舟|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8171.html 新周刊|“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8171.html 新周刊|“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9503.html 笨妈育儿育己|儿童节让我们正视现实,儿童不快乐,女童更不快乐]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search_gcse/?q={{PAGENAME}}  CDT搜索:更多和【{{PAGENAME}}】相关文章]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search_gcse/?q={{PAGENAME}}  CDT搜索:更多和【{{PAGENAME}}】相关文章]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更多 CDT【{{PAGENAME}}】相关文章]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更多 CDT【{{PAGENAME}}】相关文章]

2023年8月20日 (日) 19:58的最新版本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90后和00后从小独享家中资源,很难对另一个幼小的生命以及养育者产生同理心。作家河森堡曾发微博指出,厌童说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有今无明”的氛围,生养孩子需要超长线的投资,这与只在乎当下的心态是背离的。既然不打算生孩子,那么下一代怎样都无所谓了。在年轻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更幼小者带来的麻烦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从“熊孩子”到“厌童症”的话语变迁也值得深究。“熊孩子”的说法甫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人们纷纷代入自己在高铁上或亲戚家时遇到的熊孩子事件。如果说对熊孩子的批评中暗含着对纵容孩子的家长的厌恶,以及对文明秩序的期待,那么“厌童”则更像是对儿童自身报以恶意,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成人主义”。

具体来讲,成人主义指的是成人对儿童的偏见及系统性歧视。其认为成人是理性、成熟的,而儿童则是一种次等的、需要改变的状态。对于儿童,所有的行为会以成人的行为作为规范。一旦儿童及其行为不符合成人制定的 “规范”,他们就会被批判为有问题的(中文语境中如 “不懂事”)。(来源)成人主义使得控制、恐惧以及不信任,成为大人与孩子关系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儿童的关系模式,构成了各种其他类型社会压迫的基础。这种关系,为滋生认为使用优势身份(如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的权力去压迫他人是理所应当的观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成人对儿童的统治中,权力和压迫的社会关系形态被正常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厌童”不是一个新说法,这个现象在2017年前后也曾引起讨论,如今再次被打捞出来,语境似乎又发生了变化。(来源)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