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台湾民主”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1行: 第1行:
臺灣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歐亞大陸相望;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8]。現今人口約兩千三百萬,構成上以原住民族與漢族為兩大民族[9],或分為原住民族、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等5大族群,其中河洛人為最大群體。人口分佈上,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是亞洲主要都會圈之一。
+
<blockquote> 
 
+
{{#get_web_data: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10],至17世紀中葉始有其他民族大量移入;其中漢族移入後同化部分原住民族,並最遲在19世紀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多數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荷西統治時期、大肚王國、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使得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國土,並延續至今。
+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臺灣
 
+
|format=JSON
歷經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對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制度改革及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11]。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12]。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造成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爭議、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脫離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大中國史觀,發展出以臺灣為中心的多元文化主義[13][14],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台湾 (维基百科台湾)]
+
|data=extract=extract}}
 +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 (维基百科【臺灣】)]
 +
</blockquote>
  
 
=== 相关链接 ===
 
=== 相关链接 ===

2023年3月10日 (五) 19:32的版本

臺灣(俗字寫作台灣),西方國家亦稱福爾摩沙(葡萄牙語:Formosa),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海峽距離約130公里,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島上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最高點3952公尺。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 臺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為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陸島,是東亞島弧之一部分(由菲律賓板塊潛入歐亞板塊形成)。(维基百科【臺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