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死亡”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第44行: | 第44行: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dpl: linksto = | + | {{ #dpl: linksto = 文章馆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2024年4月30日 (二) 06:57的版本
社会性死亡,其含义多为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被称之为“社会性死亡”,和另外一个网络语“公开处刑”的含义比较接近。
最初出于豆瓣的一个“社会性死亡”小组,11月,清华美院某2019“学姐”因盲目怀疑一新生学弟性骚扰自己便在网络擅自发布该男生的个人信息扬言让学弟“社会性死亡”,导致社会的热议。
有知识分子提出了另一种“社会性死亡”的定义[1],它是权力的迫害所带来的,导致了一个人在中国社会”走投无路“式的“社会性死亡”:
我2016年出过一本书,我自己不太满意,但在这里我再也没有机会了,不可能有出版社敢再帮我出书。我不能接受任何来自民间的荣誉,也不能有任何媒体的采访,不能去做讲座,也不能参与任何有影响的读书会。这些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我这里却是禁忌,除非我忍心给那些邀请我的人带来麻烦。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三月我的书在纽约即将付梓,某机关人员急匆匆地找到我,第一次带有威胁性地要求我撤回出版的意愿:任何能延续我的公共生命的手段,他们都要想办法扼杀掉,即使那是在境外。我把这个叫做“钦定的社会性死亡”。这种“社会性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对你的生活可以有多大影响,即便对于我这样惯于独来独往的人也是一样。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中国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Ian Johnson - "Sparks" 《星火》 前言
-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 余英时:评北京大阅兵
- 唐映红:“中国模式”为什么会“成功”?
- 大声专访:中国数字时代创始人萧强:六四开枪后放弃美国博士学业回北京的逆行者|技术反网络审查逆权二十年
- 奥德蕾•阿祖莱|人工智能伦理的建立
- 张首辅: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
- 招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 月呀么:不可以死,因为我要书写历史
- 朱筱超:评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 杨小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 沈导师:我也是重点人口
- 沙叶新 宣传文化
- 王建国:中国模式的制度基础是剥夺民权
- 秦晖:最“爱国”的人,往往也是“卖国”者
- 端传媒:中国网信办是如何变成一头巨兽(节选)
- 索尔仁尼琴:活着,并且不撒谎
- 网信办副主任回应信息管控: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 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 许成钢:中国改革的动力何在?
- 话语馆
- 郝柏林: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民公仆的素质
- 金融时报:媒体札记:防火墙之父
- 防网络“翻墙”整体解决方案
- 高尔泰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从敦煌经变画说起
- 高尔泰:所谓寻找家园,无非就是寻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