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怨恨”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Text replacement -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China Digital Space Related Links===" to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Text replacement -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to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在中国数字时代阅读更多【{{PAGENAME}}】相关的文章]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第2行: 第2行:
  
 
([[王丽萍:应对怨恨情绪]])
 
([[王丽萍:应对怨恨情绪]])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在中国数字时代阅读更多【{{PAGENAME}}】相关的文章]
 +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2021年11月13日 (六) 13:08的版本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John Rawls)将怨恨界定为一种道德情感(moral sentiment),一种人们在受到不正当对待时产生的情感。他对怨恨的这种理解代表了典型的非尼采式理解。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杰克·巴伯雷特(Jack Barbalet)将怨恨与广泛的社会与政治现象如阶层之间和阶层内的对立、社会不平等及公民身份等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在以纵向和横向阶层流动为特征的社会中,怨恨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这种情绪既是由各个社会的特定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也决定着不同阶级(阶层)之间斗争的强度。巴伯雷特的研究也体现了有关怨恨情绪的一种非尼采式理解。"

王丽萍:应对怨恨情绪在中国数字时代阅读更多【怨恨】相关的文章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