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反日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Tony讨论 | 贡献2024年10月4日 (五) 06:57的版本 →‎中国数字时代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文化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中國、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 (维基百科:反日

中国的反日情绪非常强烈,对日本、日本人民和文化的不信任、敌意和负面情绪在中国普遍存在。反日情绪是一种现象,大部分可以追溯到现代(自1868年以来)。与帝国主义时代的许多西方列强一样,日本谈判的条约往往从中国吞并土地。由于对日本定居点和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不满,导致中国对日本产品的严重抵制。

近年来,中国对日本的战争罪行和日本战后行为仍然怀有怨恨,特别是认为日本没有直接承认这些暴行、日本政府参拜战犯,以及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教科书。在小学,孩子们会详细了解日本的战争罪行。例如,数千名儿童被小学带到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要求观看战争暴行的照片,例如日本军队强迫中国工人进入战时的记录展品、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问题。据报道,参观完博物馆后,孩子们对日本人民的仇恨明显增加。虽然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今天有关日本在战争期间的行为的讨论仍然能唤起强烈的情感。日本军事标志的使用在中国仍然存在争议,例如2001年中国流行歌手赵薇在为时尚杂志拍摄写真时身披日本战旗的事件。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转发了要求公开道歉的公开信,甚至还对歌手进行了攻击。根据2017年BBC世界服务民意调查,只有22%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影响持正面看法,75%的人持负面看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反日的国家。

仅2012年一年,中国就制作了200多部抗日影片。在一个较为温和的抗日战争电影的特殊情况下,中国政府禁止了2000年的电影《鬼子来了》,因为它描绘了一名日本士兵与中国村民的友好关系。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