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俄边境沿线的敌意随处可见, 但是边境地区中俄居民的生活却又紧密相关。在俄罗斯城市赤塔,大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德语或者法语,但是他们更多的选择了汉语。
原文:FEAR AND OPPORTUNITY: A VIEW FROM CHITA, ON THE RUSSIAN-CHINESE BORDER
作者:Etienne Dubuis
发表:2011年8月24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MZ老道翻译
双熊会:摄于俄罗斯边境上的中国城市——满洲里。 (摄影:dobbs383)
赤塔——这就是那些中国人,自从我们离开莫斯科,一路上我们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他们。严重的人口“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俄罗斯东部边境的安全。
我们等到了乌兰乌德(Ulan-Ude)市的汽车站才看到他们——来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度的不知名的八名“大使”和我们一起上了汽车。他们的目的地是700英里外的家乡满洲里,我们的目的地则是俄罗斯边境城市赤塔。我们都上了同一辆小巴士,也许是因为对俄罗斯来说我们都是“外国人”吧。
旅途变得有趣起来。年轻的俄罗斯司机在他坐到驾驶座以后就冲着那些中国人大吼了几句以表示他的“问候”。第一个和我们说话的中国人告诉我们说乌兰乌德,也就是我们刚刚离开的城市,“实在不咋地”。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在落日的余晖中穿过了一片美丽的大草原。突然我们乘坐的汽车因为爆了一个轮胎而在路边抛锚了。驾驶员在那里快速更换轮胎,我们也(无聊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刚重新上路不久我们就又停了下来,这次是停在一个加油站。很快我们就有了第三次停驶,这次是为了在一家路边的餐厅吃上一顿热乎饭。在停车场,一个中国乘客爆发了:“怎么动不动就停啊!”
他说得对。这个俄罗斯司机确实是开得太快了,休息的次数又太多了。清晨5点,他又一次在没有提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一个人跑出去找吃的了。一个中国小伙子拿出他的随身听和一对便携音箱放起了他们国家的歌曲。柔美的女声和车上播放的俄罗斯打击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司机回来后,他没等启动发动机就把收音机的音量调高了,以盖过中国歌曲。
在晨雾中我们到达了赤塔。刚到站,司机就爬上了车顶把旅客的行李往下扔。这些中国人对此倒也没有大惊小怪,他们很快就组织起一条人龙接下行李并交给各自的主人。
语言:时代的印记
Lina Razumova是赤塔大学外语学院的法语老师,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带领我们四处转了转。因为暑假的原因,教学楼里黑乎乎的。(经她介绍我们才知道),英语、法语和德语教室都在一楼,二楼全部都是汉语教室。
“你们看,”Lina说,“在这里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的照片。”她说她第一次看到这些的时候感到有些吃惊,但是现在她已经对此熟视无睹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他们的未来在中国,”Lina说,“他们凭啥会花大价钱去学法语呢?那都是过去式了。”
Lina对中国了解很深,尤其是边境城市满洲里,她都已经去了好几次了。“1990年的时候,俄罗斯人在满洲里卖(给中国人)家用电器的同时(从中国人那里)买一些衣物。今天呢,他们没有东西可卖,却又什么都要从那里买,即便是电脑和电视也是如此。”
我们和Lina的一个同事Oleg Terechin聊的时候他也承认说他很害怕中国的扩张政策。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经过重新划定的边界现在已经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译注)包括了进去。有些地图甚至还显示出中国边境已扩到乌拉尔山脉。“他们会不经宣战就直接来到我们的国土定居下来,”Oleg说,“他们会慢慢渗透进来的。他们可是有10多亿人呢,而且他们又那么聪明。”
Lina说她同事想的太多了,毕竟俄罗斯现在还很强大,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但是Oleg听不进去这些。临走时,他透露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曾做过边防警察为国服役。那时候俄罗斯和中国因为黑龙江而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那时候天天担心中国军队突然就出现在面前,就在这种担惊受怕中我度过了两年,”他回忆道,“所幸什么都没发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