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往事与随想|一起来说交公粮的往事
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在春节前后发布多篇文章,为中国农民发声,呼吁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
相关阅读:
往事与随想|再有人拿“农民没交社保”说事,请把这篇呼他脸上去
【404文库】 往事与随想|作为农民的孩子,就不要去凑“爱国”的热闹了
但其中部分文章遭到当局删除。
在《一起来说交公粮的往事》一文中,作者写道:
年轻的时候,很瞧不起我父亲,觉得他太过谨慎小心。现在很佩服,我父亲人称“彭三百斤”,可以把三百斤的担子挑上十几步的台阶;村里人一起去邻村给人插秧,被当地人为难(有意插得飞快,让我们村的人跟不上出丑),我父亲出马,追得邻村的人踉踉跄跄,过了好多年还有人传颂。
我父亲是木匠,经常出去给人修房子,母亲扛下家里的重体力劳动,人家浇红薯才浇一遍,我们家已经浇完第二遍了。我也跟着一起干,对母亲也有些抱怨,我十岁左右就有了自己的小粪桶,挑得肩膀上长了一个鼓包。年纪渐长,对父母的佩服越来越多,一是有了自己孩子,知道养家糊口的不易,二是对父母当初身处的环境总算有了些理解。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会说话,就要多说一些。有些事情,不说出来,就会湮灭,而只要说出来,说出事实,自然就会使人明白。下面是我整理的读者留言:
@富康园艺:记得10来岁那年随父母去粮站交公粮,整整排队折腾了7天(都知道堵车的滋味吧?这里排队是要把装着稻谷的口袋卸下来放地上,前面一家过称了后面的就往前挪一点,那可是二三十袋80多斤一袋的重量啊!),那7天真的太漫长了。那是我们家最好的稻谷啊!父亲晒了又晒,扬了又扬,可到了那边质检还是没能过关,说是含水量不达标、有杂质。于是在粮站提供的空地上又晒,晒过了再上风车,再上振筛,这里每个流程都是要排队的,交公粮的实在是太多了,粮站的工作人员又是到点上下班,老百姓真的是太难了。
“根据历史学家高王凌的测算,地主占有的农业剩余大概在10%-12%之间”,有人不明白,可以去找高王凌先生关于租佃关系的著作来看看,简单的说就是“地主占有土地不足总耕地面积的40%,地租实收率如上所述,约为30%左右,则这一数值当为12%,或更低一些”。而皇权不下县,所以很容易得出“要说从农民身上汲取剩余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和这几十年相比”的结论。
我还看到很多留言,说“农民分到了土地”,这句话几乎成了集体无意识,但这并非事实,与其说是“农民分到了土地”,不如说是“农民被捆到了土地上面”。
回顾历史,确实有那么几年,农民分到土地,但还没捂热就被收走了(用暴力替代买卖得来的东西,别人要收回去也很容易)。
所谓土地国有也好,集体所有也好,究其实质,是所有农民成为佃农给一个地主干活。而既然开始失去,就一定会失去更多,随着进一步“改造”,农民很快失去了自由迁徙和自由交易的权利,交公粮,统购统销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我们今天争取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本质而言,是争取平等的国民待遇,是要从摔进去的历史深坑里爬起来。
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也许已经走出农村很远,走到了城市,甚至成为体制一员,但有时候回望一下来路,也许会明白:我们的父母辈和同学,并非不勤奋不聪明,而是运气不好罢了,他们的生活,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而能够走出农村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也是运气使然。
总说“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但如果我们不写,历史就是另外一种写法。
二、木蹊说|“预制”春晚弹幕,是不自信的表现
和往年一样,又一次刷完了春晚。
本来是想写点观后感的,可一想到早在春节前,有关就三令五申,不能借春节晚会、春节档影视作品等话题,过度发挥。
到了嘴边的话,就活生生咽下去了。
就像沈腾和马丽的那个小品一样,你以为故事刚到高潮,结果镜头一闪就没了。
上面这段话来自微信公众号“木蹊说”所发布的一篇遭到审查删除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就今年春晚限制观众发布弹幕一事进行评论,作者写道:
本来也不想评论什么,但春晚导演的一句话又勾起了我的表达欲。
她说:
“已经很努力了,希望观众对我们宽容一点”。
我觉得这句话太谦虚了,因为这届观众没有办法对春晚不宽容。
就拿我在B站看春晚的体验来说。
满屏的弹幕,没有一句不宽容的话,全是赞美。
哪怕几个语言类节目,都是“好评如潮”。
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些弹幕竟然都是“预制”的:
有几十条弹幕的内容一模一样,来回滚动。
用户ID也都变成了“某某网友”。
我试着随便打出一句吐槽的话,结果上不了窗口。
所谓的“弹幕春晚”,毫无互动可言,全是科技和AI的影子。
后来我上微博搜了下,发现不止是我一个人。
很多网友在B站看春晚直播,也看不到自己发出去的评论,或根本发不出去。
连个“?”都发不出去。
屏幕显示的也都是“好评”。
而国际版的 B 站,则完全拿掉了弹幕和答题的互动功能,只保留了刷礼物功能。
前几年,春晚取消了豆瓣评分,不让人打分了。
现在,B站更进了一步,连“不宽容”的机会都不给你。
更让人难受的是,你想把弹幕关了都不行,必须得看“预制弹幕”。
后来,B站方面解释,这是为了应对直播中“监管压力”,为了确保过程的顺利,平台会使用预制弹幕,来避免潜在的敏感争议内容。
B站这个解释很好,好就好在只剩下了“好”。
春晚里的机器人表演震惊了美国人,科技感拉满,我建议B站也去申请个弹幕专利。
名字就叫:“如此弹幕”。
今年的春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
照理说,应该更加文化自信才是。
我衷心希望,在“弹幕自信”之外,我们应该多想点别的方式去体现自信、弘扬自信。
三、张3丰的世界|当医生开口说话
在中文互联网上,仍有很多网民在对仿制药、集采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在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发布的遭到审查删除的文章中,作者便提及此次讨论中一些来自医生群体的声音,作者写道:
原研药和仿制药问题,判断起来很简单:看一下医生和家人在吃什么。
一位医生朋友来书店分享。他说自己的父亲住在深圳,前列腺问题(那正是他的专业),每晚起夜七八次。他看了一下药,坚持把仿制药换成原研药,老人每晚起夜一两次,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书店的读者朋友都很感谢这位医生。他是微博大V,这几年一直坚持公开发言。
这给他带来声望,当然也有麻烦。有一次他还被带到派出所问话,警察一点都不客气,不过所长还不错,很快让他回家了。
他的经历对我有很大冲击。过去我认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删帖或者约谈是很正常的,医生应该受到尊重,毕竟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会生病。
这不是说医生应该享受说话的特权,而是因为医生的公共发言,往往都是从专业出发,而且天然地关乎“公共利益”,他们每一天都在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
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有公共表达的冲动,因为工作繁忙,而踏实工作就可以换来不错的收入。这个职业,是鼓励埋头做事的。
正因为这样,当医生选择面向公共发言时,往往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口的地步,如果不说出来,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非典时的蒋彦永,新冠时的李文亮,包括张文宏,都是如此。每一次有医生站出来,其实都意味着出现了真正的公共卫生危机。
医生不会哗众取宠,甚至并不想站出来,但是有时候他们只是说出事实,就显得勇敢——这不过是因为形势已经比较危急罢了。
上海瑞金医院郑医生等政协委员也是如此。今天看到有文章说上海有的医院已经可以开降血压的原研药,病人的血压可以降下来了。
这很可悲,也很危险。要知道,这可是在上海,像我老家那样的县城又会如何呢。
但是,郑医生的微博显示“已注销”。是注销而不是封禁,说明发言并不违规,但是很明显也感受到压力:领导的劝说,“上面的”招呼,以及亲友的担心,形成一个庞大的压力集团。
只要你开口说话,就会有很多好心人劝你。
可以预计,接下来郑医生会沉默,更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这也是这一轮围绕药物集采的舆论走向的写照: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一些关注,但是最终回走向沉寂。
当医生沉默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