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这句话,同样也可套用于校服——尤其是日本的校服,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当然,日本校服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学语境中的结构和符号学意义,比如说是学校和学生身份的象征,更在于它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事实上,学生校服已成为日本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日本校服是大和民族文化的一张切片,它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日本社会与文化的面貌。日本校服的变迁,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受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日本国民文化中的集体本位主义,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意识,服从、忠诚、献身、规则观念,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以及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校服中有所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与创新外来文化的历史。正如《菊与刀》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不难发现,每到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总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日本的校服文化即是其中的典型。

校服并非日本所独创,而是源自中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教会学校。彼时在英国,校服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的标识,而为上流社会所推崇。而日本开始在学校实行校服制,是在1879年的明治时期,比欧洲晚了千余年。日本引进校服如此“滞后”,其原因在于:漫长的中世纪,日本学习的对象并非欧洲而是中国。直至明治变革始,日本抛弃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全方位学习的百年西化史,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自是题中之义。自然而然,与英国一样,明治时期的校服也象征着社会的精英阶层。直至明治后期,日本逐渐推行大众化教育,校服才走入寻常百姓家。

明治时代的日本虽然倡导全盘西化,但也并非不加选择而盲目地“西化”,或者径直拿来套用,而对外来文化往往有一个甄别和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日本也并非全盘西化,比如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集体本位主义,就没有被西化成“个人主义”。相反,随着校服的引进与普及,日本国民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愈益增强。日本人有着强烈的整体荣誉感,即便在西化过程中,他们对于团体精神和规则意识的重视,也要远远多于个体的发展和自由。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于是我们看到,尽管日本战后不再强制统一校服,但至今使用校服的学校依然占大多数。

当然,日本人也不排斥个体的发展与自由。只是这种个性追求,是在既有的统一秩序下进行。而日本校服的演变路径,无疑谙合了这一国民文化特质,即在校服款式大体统一之下,追求细节的个性化。从基本款式上看,日本校服似乎有些“单调”,如女生为水手服、短裙加长袜,男生的校服则类似中山装;而85%的校服以深蓝色为基调。但在细节上,日本校服尤其是女生的水手服,通过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大作文章,最终呈现丰富多元、个性十足的面貌,并一时成为日本时尚潮流的风向标,以致声名远播。

值得一说的是,日本女生的水手服,最初也只是海军士兵的服装。明治时期,受当时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日本有意识从小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和绝对服从观念,于是代表权威和服从的海军制服,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学生制服。只不过,由于受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响,彼时的海军制服在表现形式上,男女有别,即男学生身着代表管理者的军官制服,而女学生穿的则是代表被支配阶级的士兵制服,原本下半部的裤子也相应地被修改成裙子。

说到日本的男尊女卑思想,较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日本,女人从来就被视为男人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思想体现于校服上,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现象,即近年来日本女生裙子越来越短,而且日本女生公开袒露大腿愈益普遍。当然,这可说是大和民族在既定社会秩序压抑下的一种个性表达,但也不妨说,其中多少含有隐晦的色情成分,以迎合男性的意淫。这种夹杂粉红色遐想的传统文化,伴随着西方开放思潮的涌入,催生了两大炫目的“景观”——“援交女”的泛滥和以AV电影为代表的性文化的繁荣,尤其后者乃是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找到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